中学音乐教学论文 “问题串”:引领学生深入音乐
(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
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含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三个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问题串”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音乐。
比如,带领学生欣赏音乐《花儿与少年》时,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1)这段音乐让你想起了什么?它是否表现了色彩、图案或景色?(2)这段乐曲激发了你什么样的情感?(3)你能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4)你想给旋律配上什么样的歌词?(5)作曲家是否反复运用了某种声音类型?你能将这些音乐类型演唱出来或用手拍打出来吗?(6)你特别喜欢该音乐的哪些部分?是什么使它们富有吸引力?(7)你能想象一个最适合该乐曲演奏的场景吗?(8)该乐曲是否使你想起了另一首乐曲,它们的相近之处是什么?(9)你能想象伴随着该乐曲的动作或舞蹈吗?如果能,会以哪种方式做动作或舞蹈?(10)如果可以的话,你想以某一方式改变该乐曲吗?怎么改变?(11)你认为,在创作该乐曲时,作曲家努力想去表现的是什么?
(三)重视过程,学会学习
音乐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对学生而言,了解科学的音乐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音乐学习方法,比单纯地获得音乐学习结果更加重要。
比如,教师范唱歌曲后,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串”:(1)老师的范唱表达了什么情绪?(2)老师的范奏带给你什么样的新感受?(3)配套的音响与老师的示范有哪些异同?(4)你在学唱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5)唱谱或背谱是否存在困难?(6)音乐旋律和曲调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感情有哪些?由于已经听、看了几遍,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也基本会唱,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演唱、演奏和录音或录像中分辨音乐曲调的优美和歌曲感情的表达,同时也能模仿老师对歌曲的情感处理进行演唱,接下去再唱谱、背谱就比较容易了(事实上,学生能唱出谱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多唱多背本身就是一种好的识谱教学法)。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水平将不断提高。
四、“问题串”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强调音乐性
“问题串”中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强调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增强音乐表现力。
(二)把握必要性
“问题串”的设计,应该放在学生的认识或活动有困难的地方,或者是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冲突的地方。对于那些浅显的、基本的、非专业领域的概念或活动,一般不必用“问题串”,以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在具体实施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有时要增加问题或调整问题顺序,有时则减少问题甚至放弃提问。
(三)提倡多样性
音乐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课堂的“问题串”及其答案都具有多样性。同时,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进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必然表现出多样性。
(四)关注整体性
一节课的所有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服务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设计“问题串”的时候必须要有全局的意识,充分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盲点等,考虑不同爱好的学生可能关注的热点、焦点等,做到前后联系、环环相扣。
(五)力求简明性
“问题串”中的每个问题都必须指向明确、语言简洁。这样,学生的答案才可能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如果问题的表述出现模棱两可的歧义,学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去弄清教师提问的意图,这样会降低学习效率;如果问题的表述繁冗哕嗦,势必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六)符合梯度性
“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彼此关联、难度逐步递增的问题,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重视发展性
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和工作阅历的增加,教师对原有音乐作品的认识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对过去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新的设想。另外,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问题串”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转瞬即逝的乐曲和巧妙设计的“问题串”,两者既相互联系,更相互促进。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可以把分析和综合联系起来,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解决问题的同时,理清了音乐知识的纵横联系,深化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在对新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中,发展了音乐表现能力,提升了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