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人”字写大》
让我们把“人”字写大
——从新课程看新时期师德素质
青田县城东小学 刘巧芬
关键词:人、师德、个性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教育,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从而于细微处把“人”字写大。
徐徐秋风中,我们又迎来了第20个教师节。建立和庆祝教师节,目的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它传达着这样一个真理,强化着这样一种信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它呼唤全社会尊师重教,也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在人们的关注与问候中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写好这个“人”字。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当前,从国家教育部一直到各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素质的提高。面对新局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完善,教师角色转变的最终完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课题。但是,我想,不管未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展到何种程度,加强师德建设永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变化无穷的课堂和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脑袋,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也时常和同事讨论有关课改问题。待我整理出一些“体会”时,忽然发现,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某些具体场景。一堂课抑或一句师生对话都可能给人一种顿悟,而当我们带着这种顿悟再去审视课改的有关问题时,那些看起来有些枯燥的理论似乎就变得很具体、很生动。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记得两年前,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如今所在的小学任教四年级的语文。有一天,我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让一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旨在鼓励他树立自信心。谁知他吭哧了半天,脸憋得通红,也没答出个所以然来。我长叹一声,以“同情”的目光看着他,然后用挖苦的语气对他说:“快坐下吧,看把你累的!”没想到,他的回答让我感到吃惊:“老师,我不累。”那稚气的脸上充满了受宠若惊的感激。这温柔的迎头一棒,一下子把我打蒙了。凭心而论,我当时宁愿他能听出我是在奚落、挖苦他,因此而恼恨我,可他偏偏没有听出来,还把我恶意的语言当作对自己的关怀。那一刻,我惭愧至及。无法面对他那双纯真的眼睛,无法面对他那像白纸一样透明的心灵……
两年多过去了,那个孩子已经走进中学的大门,但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那一时的错误使我受用一生。“老师,我不累。”这句话也给了我深刻的启迪:学生与老师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天”!这份纯真的感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珍惜。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工程,它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还要从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即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思想真正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
如今我开始任教一年级的新课程,当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时,我总是毫不吝啬地把微笑和赞扬送给他们,当学生有不足和过失,我也微笑着鼓励他们,哪怕是批评也争取做到“忠言不 逆耳”。因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体,今天我们播种的是微笑与尊重,明天我们收获的就是高尚的人格。总之,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孩子。
二、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自从认识到这点,我总是乐于对每一位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如今面对这一群天真无邪,纯如白纸的孩子,我知道自己需要更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我们师德素质的新要求。
三、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有着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我们知道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记得前几天走在街上被几个陌生学生团团围住,亲热的直叫“刘老师!刘老师!”闹了半天,原来是去年借班上公开课的一个班。时光飞逝,我对眼前的面孔感到完全陌生,可他们却还牢牢记得,猛然撞见竟然熟稔如昔日好友。
我冥思苦想,仅仅一堂课的交情这些学生为何如此深刻地记住了我?于是便请教同办公室的老师,他们说新面孔新刺激,在说这类课肯定准备的充分,学生的印象自然就深嘛。我承认这些,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老师肯定是特别热诚 ,而且借班上课时对待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尊重的,多肯定、多赞许而绝少指责、冷遇,更不会戴上“有色眼镜”。因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没有因为“熟老师”所惯有的定势而失去那一份应该属于他的关爱。甚至,全体学生都会认为:这是一位好老师。
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美国教育家的话:赞许犹如阳光!是的,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的春日阳光,特别是后进生。我想如果每一个老师都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给班级成员定性,那么在我们施教过程中,就回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那么每一个孩子都将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随着教改步伐的加快,我们教师确实需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一体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比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更为重要。是的,有情有趣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课堂是情感的课堂,应当突破单纯的知识和智力的局限,把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应当使课堂温馨宜人,热情洋溢,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应当从冷面要求变为真诚激励,从强调苦学变为热情鼓舞,从一味指责变为千方百计唤醒进取之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去品尝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身示范,真正做到情感育人。
四、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那么,新时期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是狭窄的。过去一度受“智育为上”的支配,虽然我们一些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热心于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造成人温自怨的尴尬局面。我们提倡的宽广的服务观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我们在听他人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说:“请这节课没被我抽到过的同学举起手来,下面的问题可以由你们来回答。”我觉得这些老师是高明的,因为他明白要照顾全体,服务学生。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也要求我们必须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再如我校作为县改革试点学校,率先推出“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测评”、“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测评”制度,就是做到了尊学生为上帝,尊家长为上帝,就是树立一种服务意识的最好典范。由此出发,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权重于服务育人。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之师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教师自身的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可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做基础,就不会发挥出应有的 《《让我们把“人”字写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823.html
——从新课程看新时期师德素质
青田县城东小学 刘巧芬
关键词:人、师德、个性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教育,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从而于细微处把“人”字写大。
徐徐秋风中,我们又迎来了第20个教师节。建立和庆祝教师节,目的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它传达着这样一个真理,强化着这样一种信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它呼唤全社会尊师重教,也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在人们的关注与问候中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写好这个“人”字。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当前,从国家教育部一直到各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素质的提高。面对新局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完善,教师角色转变的最终完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课题。但是,我想,不管未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展到何种程度,加强师德建设永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变化无穷的课堂和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脑袋,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也时常和同事讨论有关课改问题。待我整理出一些“体会”时,忽然发现,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某些具体场景。一堂课抑或一句师生对话都可能给人一种顿悟,而当我们带着这种顿悟再去审视课改的有关问题时,那些看起来有些枯燥的理论似乎就变得很具体、很生动。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记得两年前,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如今所在的小学任教四年级的语文。有一天,我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让一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旨在鼓励他树立自信心。谁知他吭哧了半天,脸憋得通红,也没答出个所以然来。我长叹一声,以“同情”的目光看着他,然后用挖苦的语气对他说:“快坐下吧,看把你累的!”没想到,他的回答让我感到吃惊:“老师,我不累。”那稚气的脸上充满了受宠若惊的感激。这温柔的迎头一棒,一下子把我打蒙了。凭心而论,我当时宁愿他能听出我是在奚落、挖苦他,因此而恼恨我,可他偏偏没有听出来,还把我恶意的语言当作对自己的关怀。那一刻,我惭愧至及。无法面对他那双纯真的眼睛,无法面对他那像白纸一样透明的心灵……
两年多过去了,那个孩子已经走进中学的大门,但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那一时的错误使我受用一生。“老师,我不累。”这句话也给了我深刻的启迪:学生与老师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天”!这份纯真的感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珍惜。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工程,它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还要从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即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思想真正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
如今我开始任教一年级的新课程,当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时,我总是毫不吝啬地把微笑和赞扬送给他们,当学生有不足和过失,我也微笑着鼓励他们,哪怕是批评也争取做到“忠言不 逆耳”。因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体,今天我们播种的是微笑与尊重,明天我们收获的就是高尚的人格。总之,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孩子。
二、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自从认识到这点,我总是乐于对每一位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如今面对这一群天真无邪,纯如白纸的孩子,我知道自己需要更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我们师德素质的新要求。
三、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有着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我们知道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记得前几天走在街上被几个陌生学生团团围住,亲热的直叫“刘老师!刘老师!”闹了半天,原来是去年借班上公开课的一个班。时光飞逝,我对眼前的面孔感到完全陌生,可他们却还牢牢记得,猛然撞见竟然熟稔如昔日好友。
我冥思苦想,仅仅一堂课的交情这些学生为何如此深刻地记住了我?于是便请教同办公室的老师,他们说新面孔新刺激,在说这类课肯定准备的充分,学生的印象自然就深嘛。我承认这些,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老师肯定是特别热诚 ,而且借班上课时对待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尊重的,多肯定、多赞许而绝少指责、冷遇,更不会戴上“有色眼镜”。因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没有因为“熟老师”所惯有的定势而失去那一份应该属于他的关爱。甚至,全体学生都会认为:这是一位好老师。
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美国教育家的话:赞许犹如阳光!是的,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的春日阳光,特别是后进生。我想如果每一个老师都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给班级成员定性,那么在我们施教过程中,就回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那么每一个孩子都将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随着教改步伐的加快,我们教师确实需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一体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比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更为重要。是的,有情有趣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课堂是情感的课堂,应当突破单纯的知识和智力的局限,把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应当使课堂温馨宜人,热情洋溢,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应当从冷面要求变为真诚激励,从强调苦学变为热情鼓舞,从一味指责变为千方百计唤醒进取之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去品尝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身示范,真正做到情感育人。
四、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那么,新时期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是狭窄的。过去一度受“智育为上”的支配,虽然我们一些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热心于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造成人温自怨的尴尬局面。我们提倡的宽广的服务观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我们在听他人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说:“请这节课没被我抽到过的同学举起手来,下面的问题可以由你们来回答。”我觉得这些老师是高明的,因为他明白要照顾全体,服务学生。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也要求我们必须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再如我校作为县改革试点学校,率先推出“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测评”、“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测评”制度,就是做到了尊学生为上帝,尊家长为上帝,就是树立一种服务意识的最好典范。由此出发,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权重于服务育人。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之师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教师自身的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可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做基础,就不会发挥出应有的 《《让我们把“人”字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