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区教学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有效地落实双重任务。主要是在办学机制的运行中出现了毕 业生人数与大学招生人数悬殊比例的尖锐矛盾。毕业生素质与当地经济需要的实用人才的矛盾。地理教学在缓 解这种矛盾中能做些什么呢?
地理学科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它不应该只是为升学服务,因为它是与工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学 科之一,地理学科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及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乡土人才等方面, 都应该有所作为。我们建立地理教学实验区是想通过实验区这块“沃土”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地理知 识与地理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家乡建设的“参与意识”,尽快地促使基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接轨 ,使所学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实验区教学纲要
(一)实验区教学原则的确定
1.教材性原则。实验区教学,不能脱离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内容是教材的延 伸和扩展,要符合教材的知识体系。
2.典型性原则。实验区教学内容要体现家乡的自然、社会特点,具有代表性,使教材与家乡实际接轨,为 认识家乡,将来参加家乡经济建设打基础。
3.时空性原则。实验区教学要符合中学生的心身健康,因此时间上不可能过长,空间上不能宽,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定马头山地区为地理教学实验区。
(二)马头山实验区的特点和优势
1.位置适中,范围不大。马头山位于丽水盆地东北角,包括马头山、岩泉村、圳头村、好溪堰、沈岸沙滩 、括苍古道等约4平方千米的范围。离校只5Km,公路直达,交通方便,半天内即可完成全部教学任务。 2.马 头山实验区的环境具有丽水家乡的代表性、典型性。丽水是山地、丘陵、山间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登上马头 山就能清楚地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实验区就好像家乡环境的“窗口”。因此,了解实验区的各类自然环 境和经济发展的思路,就能为培养乡土人才打下思想和技能的基础。
3.教学内容丰富,能与教材系统相匹配。实验区整个教材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共19个景点的知识块 “组成”。
自然地理
(附图 {图})
(附图 {图})
人文地理
(附图 {图})
三、实验区的教学效益
当前的教育,正在突破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把教育功能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把课内的“教学活动 ”扩展到课外的“学习活动”。其实际的教学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基础理论直观化。地理学的时空跨度很大,通过实验区的直观教学,把地球大大“缩小”了。如关 于以亿万年计的地质年代、地层地质构造的知识、生态农业中的立体农业、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等等,只有经 过直观才能学得生动,理解深刻。因此,实验区的教学把理论与实际“接轨”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之间 相互迁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基本能力操作化。让学生学会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实践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实践 技能。如课堂上的读图能力不等于实际操作中的用图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区中的地层顷角、倾向的测定,地 形图中的山谷、山脊的判断以及地形草图的绘制,大大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爱国主义的大旗是扎根在爱家乡的土地上的。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实验 区是深入了解家乡的“窗口”和途径,身在家乡,不一定了解家乡,只有了解家乡的优势和问题,才能扬长避 短,发展家乡经济。例如通过了解实验区几种发展经济的类型,就为将来参加家乡经济建设提供多种思维模式 。使教育内容现代化、地方化、综合化、活动化。
(四)促进学习兴趣的多样化。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青少年的兴趣应该是多样化的。实验区的教学, 是一种“旅游学习”,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会产生不同的兴趣,这就为青少年的“兴趣-志趣-志向”的成 长过程架起了桥梁,为培养多种多样人才打下基础。
(五)实验区本身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综合实体。实验区的教学效益也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效益集中地 体现在学生的小论文上。通过实验区的教学,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写了许多小论文,其内容有地质地貌、旅游 业的发展、农业的布局等几个大方面,从小论文的内容、水平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新知识、新思路,体现了实验 区教学的潜在效果。
四、结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最基本的活动,但决不能看成学校教育的唯一活动。另外,普通中学应切 实完成升学与就业打基础的双重任务。当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甚为突出。他们缺乏参加社 会劳动的思想和技能两方面的准备,到工作岗位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环境。而地理是基础教育中与社会工农业 生产关系最密切,是培养正确观察社会问题的学科之一。通过实验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 ,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 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这就能较好地促进中学地理基础知识与社会自然、经济的接轨。实验区的 立体农业经济模式、地方性的旅游经济模式、山区城镇化道路模式等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山区经济发展思维模 式。这种“知识-感情-行为”思维模式的培养,虽然是“迟后性”的,但它对完成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应该 说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五、问题
每所学校都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都具有地方特色。因此选择一定地点,建立不同类型的 地理教学实验区,是完全可能的,应该是有普遍意义的。但是由于目前学生班级规模较大,而地理教师人数较 少,一位地理教师带学生到野外教学有一定困难。再加上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时间紧,得不到应有的重 视,开展实验区教学的发展还有个过程。因此,我们目前还只限于小范围小规模的进行试验。而且时间还仅两 年左右,所以实验区的教学还是初级阶段,其实验区的教学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 一步的实践和提高。 《地理实验区教学总结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855.html
目前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有效地落实双重任务。主要是在办学机制的运行中出现了毕 业生人数与大学招生人数悬殊比例的尖锐矛盾。毕业生素质与当地经济需要的实用人才的矛盾。地理教学在缓 解这种矛盾中能做些什么呢?
地理学科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它不应该只是为升学服务,因为它是与工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学 科之一,地理学科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及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乡土人才等方面, 都应该有所作为。我们建立地理教学实验区是想通过实验区这块“沃土”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地理知 识与地理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家乡建设的“参与意识”,尽快地促使基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接轨 ,使所学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实验区教学纲要
(一)实验区教学原则的确定
1.教材性原则。实验区教学,不能脱离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内容是教材的延 伸和扩展,要符合教材的知识体系。
2.典型性原则。实验区教学内容要体现家乡的自然、社会特点,具有代表性,使教材与家乡实际接轨,为 认识家乡,将来参加家乡经济建设打基础。
3.时空性原则。实验区教学要符合中学生的心身健康,因此时间上不可能过长,空间上不能宽,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定马头山地区为地理教学实验区。
(二)马头山实验区的特点和优势
1.位置适中,范围不大。马头山位于丽水盆地东北角,包括马头山、岩泉村、圳头村、好溪堰、沈岸沙滩 、括苍古道等约4平方千米的范围。离校只5Km,公路直达,交通方便,半天内即可完成全部教学任务。 2.马 头山实验区的环境具有丽水家乡的代表性、典型性。丽水是山地、丘陵、山间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登上马头 山就能清楚地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实验区就好像家乡环境的“窗口”。因此,了解实验区的各类自然环 境和经济发展的思路,就能为培养乡土人才打下思想和技能的基础。
3.教学内容丰富,能与教材系统相匹配。实验区整个教材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共19个景点的知识块 “组成”。
自然地理
(附图 {图})
(附图 {图})
人文地理
(附图 {图})
三、实验区的教学效益
当前的教育,正在突破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把教育功能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把课内的“教学活动 ”扩展到课外的“学习活动”。其实际的教学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基础理论直观化。地理学的时空跨度很大,通过实验区的直观教学,把地球大大“缩小”了。如关 于以亿万年计的地质年代、地层地质构造的知识、生态农业中的立体农业、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等等,只有经 过直观才能学得生动,理解深刻。因此,实验区的教学把理论与实际“接轨”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之间 相互迁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基本能力操作化。让学生学会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实践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实践 技能。如课堂上的读图能力不等于实际操作中的用图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区中的地层顷角、倾向的测定,地 形图中的山谷、山脊的判断以及地形草图的绘制,大大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爱国主义的大旗是扎根在爱家乡的土地上的。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实验 区是深入了解家乡的“窗口”和途径,身在家乡,不一定了解家乡,只有了解家乡的优势和问题,才能扬长避 短,发展家乡经济。例如通过了解实验区几种发展经济的类型,就为将来参加家乡经济建设提供多种思维模式 。使教育内容现代化、地方化、综合化、活动化。
(四)促进学习兴趣的多样化。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青少年的兴趣应该是多样化的。实验区的教学, 是一种“旅游学习”,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会产生不同的兴趣,这就为青少年的“兴趣-志趣-志向”的成 长过程架起了桥梁,为培养多种多样人才打下基础。
(五)实验区本身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综合实体。实验区的教学效益也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效益集中地 体现在学生的小论文上。通过实验区的教学,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写了许多小论文,其内容有地质地貌、旅游 业的发展、农业的布局等几个大方面,从小论文的内容、水平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新知识、新思路,体现了实验 区教学的潜在效果。
四、结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最基本的活动,但决不能看成学校教育的唯一活动。另外,普通中学应切 实完成升学与就业打基础的双重任务。当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甚为突出。他们缺乏参加社 会劳动的思想和技能两方面的准备,到工作岗位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环境。而地理是基础教育中与社会工农业 生产关系最密切,是培养正确观察社会问题的学科之一。通过实验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 ,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 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这就能较好地促进中学地理基础知识与社会自然、经济的接轨。实验区的 立体农业经济模式、地方性的旅游经济模式、山区城镇化道路模式等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山区经济发展思维模 式。这种“知识-感情-行为”思维模式的培养,虽然是“迟后性”的,但它对完成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应该 说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五、问题
每所学校都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都具有地方特色。因此选择一定地点,建立不同类型的 地理教学实验区,是完全可能的,应该是有普遍意义的。但是由于目前学生班级规模较大,而地理教师人数较 少,一位地理教师带学生到野外教学有一定困难。再加上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时间紧,得不到应有的重 视,开展实验区教学的发展还有个过程。因此,我们目前还只限于小范围小规模的进行试验。而且时间还仅两 年左右,所以实验区的教学还是初级阶段,其实验区的教学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 一步的实践和提高。 《地理实验区教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