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地理论文 >> 正文

高一地理新教材思想教育因素和渗透方法


平相适应,而且要与环境的承载量 相适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要加以控制的根本道理,进一步理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
    第二是资源观。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的知识教育,可使学生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增强海 洋国土意识,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开避更为广阔的前景,“悲观 论”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是环境观。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观点。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 理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就会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不注意保护环 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人与环境的对立,受到自然的惩罚。如环境的污染,包括了大气、水、 土壤、海洋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包括CO[,2]的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CO[,2]的温室效应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科学 家的普遍关注,O[,3]层总量的减少出现了南极臭氧洞;酸雨危害的面积还在扩大。保护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 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已写入我国宪法之中。通过上述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它将成 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 深化和升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美德。如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是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追求公平性, 解决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协调关系,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整体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实现生 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的农业。例如:我国吉林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性生态系 统就是很好的例证。
    3.国情、国策的教育
    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 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新教材中涉及我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联 系、乡村城市人口分布、人口问题等基本国情。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 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 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如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应引起足够 重视,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另外国情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法令 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坚信各项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由衷地拥护,自觉地执行。
    4.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 感情”。江泽民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 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地理学科的传统优势, 一向是地理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例如:通过对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新中国 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领土与国力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保卫祖国的领土 完整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感,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了解祖国历史名胜、名山大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灿烂 的中华文化,进一步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团结,树立为祖国繁荣强盛而奋 斗的献身精神。乡土地理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5.全球观念的教育
    关心人类,关心人类的家园——地球,对学生进行全球观念的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世界发展到 今天,各国人民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互相渗透,国际间的协作和相互信赖关系日益加深 。如新教材中的四大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能解决了的大问题。如环境问题就是全球问题,除本国积极保护环境外,也希望与别国共同合作, 共同发展。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 纽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都是全球观念的体现。从 个人—家庭—国家—全球等不同层次都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义务 和行为,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宏大志向。
    四、新教材思想教育渗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既教书又育人,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增长知识,改进教法,提 高教学水平。明末清初的著名教育家王夫之在总结自己数十年治学、育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欲明人者先自 明,欲育人者先自育”的名言,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才能提高思想教育渗透的水平和艺 术。
    2.吃透两头,自然渗透。所谓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要吃透教材,发挥内在联系,把传授知识与渗透教 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另一头是学生,要了解学生,不断掌握学生思想倾向,使渗透教育更具有针对 性和活动性。
    3.教材中孕育的思想教育因素有些一目了然,教学时只须老师略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有些思想教育 因素则需要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才能获取。例如:人类旅游活动等内容中隐含着保护旅游资源、防止污染和审 美能力的思想教育,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向学生讲明某些地理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
    4.地理课的思想教育渗透一定要突出地理的特点。一定要以地理知识为前提,把握好渗透的度。采用先进 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就一定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高一地理新教材思想教育因素和渗透方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85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地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