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书
学系,现在也一样有个铁饭碗的呀!
我工作了一年多以后,就调动工作,离开上海到南京来。临行时,父亲跟我谈了一次话。他平时难得和我正式谈话的,这一次可是一本正经的,不过也很短略,先说:“古人云:‘遗子黄金满蠃不如一经’。”最后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送别,你就在我的书架上拿几本书去吧!”这可真使我受宠若惊,他居然肯把最心爱的书送我,不禁呆呆地站在他面前,涌出几颗感激的泪珠来,等着他把书拿给我。他说:“还等什么?自己拿吧!”我这才恍然,说到底,我是他的亲儿子,不像别人,借了他的书,还要讽喻人家早还,我于是真的就伸手拿了十来本。我不顾他所说的“几本”,而一下拿了十几本,他竞也面无难色,点点头,看着我把书装进书包,叮嘱说:“好好读,保管好,别弄脏弄破。”
临行时他拍拍我肩膀对我说:“南京离上海近在咫尺,我可惜没有去过。清朝有个诗人袁枚,在南京营造过随园,园里有个‘所好轩’,置着许多好书,他为此写过一篇《所好轩记》的散文,把自己喜爱置书的道理说得很透彻。你到南京后一定要去随园看看,如今是个什么样子了?‘所好轩’还在不在?”我诺诺,可是到了南京,也不知忙些什么,并不曾去寻随园,后来竞也淡忘了。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父亲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办了退休手续,他自由了,随时都可以上书店去淘书了。古旧书店有位职员卢先生,和父亲交游甚厚,时常向父亲传递一些关于书的情报,譬如书店收到了什么好书,价格几何等等。父亲平时不多交友,惟有卢先生来谈书,他是绝对欢迎的。
父亲退休后的第二年,我春节回上海探亲,一走进门,忽觉得家里的布置有点异样。定神一看,呀,房间当中多了两张大沙发。这一大块地方,原来安置着几个大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安插着父亲的藏书的呀,而如今偌大一座书城,竟摇身一变,化为沙发了。自古以来有情者都为“物是人非”而悲怆,我此时却为“人是物非”而不知如何措手足了。
母亲见我猜疑不定,便有点凄然地告诉我一个最近家里发生的故事。她说话有一点急促,失去了平时含蓄的笑。就在春节前一个星期,父亲突然对母亲说:“我粉笔生涯数十年如一日,总在课堂上坐硬板凳,回家也还是坐硬板凳。”母亲插嘴说:“硬板凳怎么啦?又不是冷板凳!”父亲长叹一声,指着满架的书说:“我想把这些书全部卖掉,买两张沙发和你并排坐坐。”母亲以为他在开玩笑,便也开个玩笑:“你这些破书能卖几个钱!买条沙发腿差不多!”
然而父亲是绝对认真的。第二天旧书店的卢先生开了一辆汽车来,跳下来几个搬运工,七手八脚,把父亲的书(第2页)一五一十地搬上汽车,扬长而去。如此匆匆几个来回,竞把一座书城搬走了。
“哎呀!”我只说了这两个字,母亲就接着说:“一共两千多本书,你爸真舍得呢!然后就真用卖书的钱买了这两张沙发。”
我明白了,是父亲用两千多本书换了这两张沙发!唉,他多少年来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买的书,如今就只抵两张沙发么!
父亲坐在他的书桌旁的木椅上,猛烈地吸着烟,一言不发。母亲说:“他把沙发买来了。自己却从来不去坐!”
父亲从此没有书了!
过了几年,我在河北邯郸工作的弟弟,接父母去北国度晚年。父亲到了邯郸的第三天,收拾房间,踏在板凳上,向墙上挂装饰画,不小心失足跌下来,竟然昏迷不醒了。这是中风!从此半身不遂,神智不清,失去语言和行动的能力了。我接到弟弟的信,慌忙去邯郸了解究竟。母亲只是哭,而父亲已经不会哭了,但是他见了我却似乎凸现了愕然的表情,我相信这是他看出来是大儿子来了而产生的亲情激动。他望着我,还望着我,半晌,伸出两个指头,嘴蠕动了许久,忽然努力挤出了三个字:“两个人。”母亲和弟弟惊讶地望着他:他居然说话了!真是奇迹!希望他接下去说,然而他却再也不说什么了,只是瞪着眼瞧我。我看到他混浊的眼球上,分明映着相伴他一辈子的那个家里的大书架和架上全部的书——一座书城。哎呀,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是说邯郸有两个人呀!对啊!是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赵国最有名的人物啊!司马迁《史记》不是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么!这两个人的戏剧性的恩怨故事就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这片土地上的呀!
谁说父亲没有书了!书都在他肚子里哪!
又过了两年,父亲带着他一肚子的书远走了。他生前喜欢吟陶渊明的诗,陶诗有云:“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父亲是和陶渊明一样豁达的.虽然他只在世间和他的书相伴了七十有六年。他去世的那一年是1975年,而现在是2012年了。我——他的长子,如今已经是85岁的老人。父亲身后这属于我的三十七个寒暑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飞驰而去了。父亲和母亲生前相依,死后同穴,合葬墓在故乡扬州。扬州是一个有很多凄清的故事的文化名城,父亲是一位文化人,但这个文化古城里几乎竟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了。
去年春节,我接到一个使我极其惊讶的电话,对方的声音完全陌生,他自我介绍说他是《扬州晚报》社周刊部的编辑。他起先只是淡淡地问我:“我想打听一个人,你听说过俞牖云这个人么?”听到俞牖云这个名字,我真的就像被天雷轰了一记。三十七年来,从没有人问过我这个名字!我立刻大声说:“俞牖云是我父亲。”我的回答使对方大大地兴奋起来了,他告诉我,他名叫慕相中,这几年一直注意收集扬州已故文化人的资料,最近发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位扬州籍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俞牖云的资料,收集到了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m版的长篇文言小说《绿杨春好录》、《柳暗花明》、《风尘双雏传》和白话文短篇小说集《喜轿》等等多种言情小说和其他文字,查明他是扬州小说家李涵秋的学生……过了几天,这位慕先生从扬州带着他收集到的我父亲的作品复印件亲自送到我手里,当时我手上的第一感触无以名状!唉!我这个从事文化工作的儿子,还是第一次见到父亲出版的书,其旧装潢形式的质朴气息使我想起孔夫子说的“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之美。我在父亲身边长大成人,却从没有听他对此透露过一个字。他是只珍惜别人著的书,不珍惜自己著的书么?
我想,也许是鸳鸯蝴蝶派这个文学派别在建国后受过批判,故而父亲对这些孤寂的往事一直不愿意为外人道,甚至都不曾对自己的亲儿子提起过吧。
我的眼疾,无缘用电脑,不会上网,便吩咐女儿替我查找关于她爷爷的历史资料。女儿很快查到了,兴奋地喊我去面对电脑上的那个闪亮的荧光屏,我一个字一个字 《父亲的书(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007.html
我工作了一年多以后,就调动工作,离开上海到南京来。临行时,父亲跟我谈了一次话。他平时难得和我正式谈话的,这一次可是一本正经的,不过也很短略,先说:“古人云:‘遗子黄金满蠃不如一经’。”最后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送别,你就在我的书架上拿几本书去吧!”这可真使我受宠若惊,他居然肯把最心爱的书送我,不禁呆呆地站在他面前,涌出几颗感激的泪珠来,等着他把书拿给我。他说:“还等什么?自己拿吧!”我这才恍然,说到底,我是他的亲儿子,不像别人,借了他的书,还要讽喻人家早还,我于是真的就伸手拿了十来本。我不顾他所说的“几本”,而一下拿了十几本,他竞也面无难色,点点头,看着我把书装进书包,叮嘱说:“好好读,保管好,别弄脏弄破。”
临行时他拍拍我肩膀对我说:“南京离上海近在咫尺,我可惜没有去过。清朝有个诗人袁枚,在南京营造过随园,园里有个‘所好轩’,置着许多好书,他为此写过一篇《所好轩记》的散文,把自己喜爱置书的道理说得很透彻。你到南京后一定要去随园看看,如今是个什么样子了?‘所好轩’还在不在?”我诺诺,可是到了南京,也不知忙些什么,并不曾去寻随园,后来竞也淡忘了。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父亲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办了退休手续,他自由了,随时都可以上书店去淘书了。古旧书店有位职员卢先生,和父亲交游甚厚,时常向父亲传递一些关于书的情报,譬如书店收到了什么好书,价格几何等等。父亲平时不多交友,惟有卢先生来谈书,他是绝对欢迎的。
父亲退休后的第二年,我春节回上海探亲,一走进门,忽觉得家里的布置有点异样。定神一看,呀,房间当中多了两张大沙发。这一大块地方,原来安置着几个大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安插着父亲的藏书的呀,而如今偌大一座书城,竟摇身一变,化为沙发了。自古以来有情者都为“物是人非”而悲怆,我此时却为“人是物非”而不知如何措手足了。
母亲见我猜疑不定,便有点凄然地告诉我一个最近家里发生的故事。她说话有一点急促,失去了平时含蓄的笑。就在春节前一个星期,父亲突然对母亲说:“我粉笔生涯数十年如一日,总在课堂上坐硬板凳,回家也还是坐硬板凳。”母亲插嘴说:“硬板凳怎么啦?又不是冷板凳!”父亲长叹一声,指着满架的书说:“我想把这些书全部卖掉,买两张沙发和你并排坐坐。”母亲以为他在开玩笑,便也开个玩笑:“你这些破书能卖几个钱!买条沙发腿差不多!”
然而父亲是绝对认真的。第二天旧书店的卢先生开了一辆汽车来,跳下来几个搬运工,七手八脚,把父亲的书(第2页)一五一十地搬上汽车,扬长而去。如此匆匆几个来回,竞把一座书城搬走了。
“哎呀!”我只说了这两个字,母亲就接着说:“一共两千多本书,你爸真舍得呢!然后就真用卖书的钱买了这两张沙发。”
我明白了,是父亲用两千多本书换了这两张沙发!唉,他多少年来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买的书,如今就只抵两张沙发么!
父亲坐在他的书桌旁的木椅上,猛烈地吸着烟,一言不发。母亲说:“他把沙发买来了。自己却从来不去坐!”
父亲从此没有书了!
过了几年,我在河北邯郸工作的弟弟,接父母去北国度晚年。父亲到了邯郸的第三天,收拾房间,踏在板凳上,向墙上挂装饰画,不小心失足跌下来,竟然昏迷不醒了。这是中风!从此半身不遂,神智不清,失去语言和行动的能力了。我接到弟弟的信,慌忙去邯郸了解究竟。母亲只是哭,而父亲已经不会哭了,但是他见了我却似乎凸现了愕然的表情,我相信这是他看出来是大儿子来了而产生的亲情激动。他望着我,还望着我,半晌,伸出两个指头,嘴蠕动了许久,忽然努力挤出了三个字:“两个人。”母亲和弟弟惊讶地望着他:他居然说话了!真是奇迹!希望他接下去说,然而他却再也不说什么了,只是瞪着眼瞧我。我看到他混浊的眼球上,分明映着相伴他一辈子的那个家里的大书架和架上全部的书——一座书城。哎呀,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是说邯郸有两个人呀!对啊!是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赵国最有名的人物啊!司马迁《史记》不是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么!这两个人的戏剧性的恩怨故事就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这片土地上的呀!
谁说父亲没有书了!书都在他肚子里哪!
又过了两年,父亲带着他一肚子的书远走了。他生前喜欢吟陶渊明的诗,陶诗有云:“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父亲是和陶渊明一样豁达的.虽然他只在世间和他的书相伴了七十有六年。他去世的那一年是1975年,而现在是2012年了。我——他的长子,如今已经是85岁的老人。父亲身后这属于我的三十七个寒暑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飞驰而去了。父亲和母亲生前相依,死后同穴,合葬墓在故乡扬州。扬州是一个有很多凄清的故事的文化名城,父亲是一位文化人,但这个文化古城里几乎竟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了。
去年春节,我接到一个使我极其惊讶的电话,对方的声音完全陌生,他自我介绍说他是《扬州晚报》社周刊部的编辑。他起先只是淡淡地问我:“我想打听一个人,你听说过俞牖云这个人么?”听到俞牖云这个名字,我真的就像被天雷轰了一记。三十七年来,从没有人问过我这个名字!我立刻大声说:“俞牖云是我父亲。”我的回答使对方大大地兴奋起来了,他告诉我,他名叫慕相中,这几年一直注意收集扬州已故文化人的资料,最近发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位扬州籍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俞牖云的资料,收集到了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m版的长篇文言小说《绿杨春好录》、《柳暗花明》、《风尘双雏传》和白话文短篇小说集《喜轿》等等多种言情小说和其他文字,查明他是扬州小说家李涵秋的学生……过了几天,这位慕先生从扬州带着他收集到的我父亲的作品复印件亲自送到我手里,当时我手上的第一感触无以名状!唉!我这个从事文化工作的儿子,还是第一次见到父亲出版的书,其旧装潢形式的质朴气息使我想起孔夫子说的“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之美。我在父亲身边长大成人,却从没有听他对此透露过一个字。他是只珍惜别人著的书,不珍惜自己著的书么?
我想,也许是鸳鸯蝴蝶派这个文学派别在建国后受过批判,故而父亲对这些孤寂的往事一直不愿意为外人道,甚至都不曾对自己的亲儿子提起过吧。
我的眼疾,无缘用电脑,不会上网,便吩咐女儿替我查找关于她爷爷的历史资料。女儿很快查到了,兴奋地喊我去面对电脑上的那个闪亮的荧光屏,我一个字一个字 《父亲的书(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