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因为只有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 成。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
课堂是地理思维的主要训练基地。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整个课堂主要由 控制系统(教师)、接收系统(学生)以及信息系统(教材)三部分组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 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见图1)。
(附图 {图})
图1 信息传递与学生思维阶段示意
1.地理信息接收阶段的思维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地理信息是科学家经过取证、教育学家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确立的信息系统,它的背景是 整个地理物像系统,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依据地理信息的这些特点,信息接收阶段 的中心任务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内涵主要包括:①形象思维,即通过各类景观图片和地理模型的观察, 再造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 即通过文字信号和各种示意图、分布图等图像信号,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 具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思维。
课堂地理信息主要贮存在教材中,以文字信号和图像信号两种形式出现。另外,作为控制系统的教师,也 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贮存者。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把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即利用语言、投影 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地理信息是未经转化的,那么只能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是“ 填鸭式”、“注入式”的。如何使得地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的起点。不论是文字信息,还是图像信息,我们都可以按下列模式教学(见图2)。
(附图 {图})
图2 地理信息转化模式
2.地理信息贮存阶段的思维内涵
我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里的“记”,就是地理信息在贮存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地理信 息的识记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识记;二是对接收阶段的一些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的识记。没有识记,理解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理解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识记。因此,有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 能在识记方面的技巧,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3.地理信息输出阶段的思维内涵
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阶段,就是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忆”的过程, 并在“忆”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教学过程来看,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就是教师设计练习, 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互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侧重 点都不同。另外,在图1中还应解释清楚两个地方:一是箭头⑤所代表的含义是,一旦被识记的信息发生了遗忘 ,则可以进行再学习;二是箭头④指的是,在信息的运用中,对检测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反馈,一旦发现与存 贮系统中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则应立即予以纠正。
二、地理思维的途径和思维类型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主要是从性质上对思维所作的划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思维的途径上对思维进行简 单的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
2.纵向思维。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 例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
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做选择题。
4.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 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
5.跳跃性思维。面对一个信息源时,还可以对具有相同属性的信息源进行联想,以求其对本信息源的理解 和扩展。前者主要指知识的迁移,后者主要是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6.逆向思维。上述各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称为思维的逆向性。这 种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是很常用的。
7.空间思维。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维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地理思维。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1.通过对信息输出的控制使思维有序
学生记忆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编码贮存的过程,编码越有序,贮存越畅通和有效;另外,当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时,则很难遗忘,并且对新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依据这些 理论,信息传递中的“序”是相当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输出信息时,应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做到有条有 理,层次分明。
2.通过对信息传递方法的选择,使思维充满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凭借的信息载体愈逼真、愈接近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从这 个角度来看,板画、投影片、幻灯片比文字系统要前进一步;而立体模型、录像、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更胜一筹 。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和内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地理教学避免僵硬的套路、 呆板的表述,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信息流向的确定使思维有目标
人的思维是具有一定的方向的,方向愈明确,思维的积极性愈高。课堂中对学生“注意”等心理品质的关 注,就反映了这种要求。但是,单方面强调学生是不够的,教师所展示的信息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才是思维 有方向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教育界所推广的“目标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4.通过对信息反馈过程的平衡,使思维有结果
目前教育界对过程教学提得比较多,对结果教学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所 带来的恶果。其实,只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之果时,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欲望,而信息的流向不可能 只有输入阶段和贮存阶段,还必须要有输出阶段。三方面缺一不可,作为教师,应该摒除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对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检测和反馈过程进行控制,具体表现在对提问的评价、对练习的设计和对形成性测验的 评价上,只有这些评价,才能使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再迎接新的不平衡和平衡。教学过程的 这种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就是思维不断得到训练、加强的发展轨迹,直至真正的形成。 《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024.html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
课堂是地理思维的主要训练基地。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整个课堂主要由 控制系统(教师)、接收系统(学生)以及信息系统(教材)三部分组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 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见图1)。
(附图 {图})
图1 信息传递与学生思维阶段示意
1.地理信息接收阶段的思维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地理信息是科学家经过取证、教育学家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确立的信息系统,它的背景是 整个地理物像系统,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依据地理信息的这些特点,信息接收阶段 的中心任务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内涵主要包括:①形象思维,即通过各类景观图片和地理模型的观察, 再造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 即通过文字信号和各种示意图、分布图等图像信号,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 具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思维。
课堂地理信息主要贮存在教材中,以文字信号和图像信号两种形式出现。另外,作为控制系统的教师,也 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贮存者。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把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即利用语言、投影 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地理信息是未经转化的,那么只能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是“ 填鸭式”、“注入式”的。如何使得地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的起点。不论是文字信息,还是图像信息,我们都可以按下列模式教学(见图2)。
(附图 {图})
图2 地理信息转化模式
2.地理信息贮存阶段的思维内涵
我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里的“记”,就是地理信息在贮存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地理信 息的识记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识记;二是对接收阶段的一些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的识记。没有识记,理解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理解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识记。因此,有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 能在识记方面的技巧,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3.地理信息输出阶段的思维内涵
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阶段,就是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忆”的过程, 并在“忆”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教学过程来看,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就是教师设计练习, 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互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侧重 点都不同。另外,在图1中还应解释清楚两个地方:一是箭头⑤所代表的含义是,一旦被识记的信息发生了遗忘 ,则可以进行再学习;二是箭头④指的是,在信息的运用中,对检测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反馈,一旦发现与存 贮系统中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则应立即予以纠正。
二、地理思维的途径和思维类型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主要是从性质上对思维所作的划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思维的途径上对思维进行简 单的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
2.纵向思维。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 例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
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做选择题。
4.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 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
5.跳跃性思维。面对一个信息源时,还可以对具有相同属性的信息源进行联想,以求其对本信息源的理解 和扩展。前者主要指知识的迁移,后者主要是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6.逆向思维。上述各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称为思维的逆向性。这 种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是很常用的。
7.空间思维。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维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地理思维。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1.通过对信息输出的控制使思维有序
学生记忆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编码贮存的过程,编码越有序,贮存越畅通和有效;另外,当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时,则很难遗忘,并且对新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依据这些 理论,信息传递中的“序”是相当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输出信息时,应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做到有条有 理,层次分明。
2.通过对信息传递方法的选择,使思维充满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凭借的信息载体愈逼真、愈接近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从这 个角度来看,板画、投影片、幻灯片比文字系统要前进一步;而立体模型、录像、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更胜一筹 。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和内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地理教学避免僵硬的套路、 呆板的表述,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信息流向的确定使思维有目标
人的思维是具有一定的方向的,方向愈明确,思维的积极性愈高。课堂中对学生“注意”等心理品质的关 注,就反映了这种要求。但是,单方面强调学生是不够的,教师所展示的信息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才是思维 有方向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教育界所推广的“目标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4.通过对信息反馈过程的平衡,使思维有结果
目前教育界对过程教学提得比较多,对结果教学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所 带来的恶果。其实,只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之果时,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欲望,而信息的流向不可能 只有输入阶段和贮存阶段,还必须要有输出阶段。三方面缺一不可,作为教师,应该摒除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对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检测和反馈过程进行控制,具体表现在对提问的评价、对练习的设计和对形成性测验的 评价上,只有这些评价,才能使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再迎接新的不平衡和平衡。教学过程的 这种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就是思维不断得到训练、加强的发展轨迹,直至真正的形成。 《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