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美术论文 >> 正文

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


、落后和单调,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够,严重影 响到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
    最后,当前学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如 前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人的文化品格的 重建尤显急迫,但是目前学校美育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才方面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
    总之,明确当前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构这一目标,并将其落实在培养和造就新型的文化品格之上,这 不仅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而且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三
    通过以上关于学校美育重新定位和建构的客观依据和必要性的考察,我们对于美育的本质可以在更高的层 面上形成更加确切的认识。
    首先,美育并不是具体的艺术教育,也不是单一的情感教育,美育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它是 美学这门“人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着美学的人文精神。美学以对于永恒的宇宙之谜和 深邃的人生真谛的思索、追踪和破解为使命,它通过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于存在价值的不断追问和对 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而为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导向,为历史发展增添巨大的精神动力,美学关心的是人 的本质、价值、潜力、目标、成就等一系列终极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和优化人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 取向、精神旨趣等根本性的问题。美学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美育的重新定位具有了内在的依据,当代学校美育 应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以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神圣使命。
    其次,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也就把美育与德育区分了开来。德育偏重于思想观点、政治觉悟 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美育则偏重于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与德育相比较,美育进入了更为宽广的文化 的领域,更富于文化的意味,这一点也就决定了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性质上的重大差别:其一,德育是 一种规范教育,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理智力和意志力,使之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 思想行为;而美育则是一种发展教育,它注重在审美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建构力,并按照一定的美学 原则去引导他们发展个性和人格。其二,德育是以理服人,重在说服、训示和灌输;而美育则是以情动人,重 在引导、启发、劝诱,它要调动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和领悟,依靠学生精神的自我建构,来达到个性的发展 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在美育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其主动性和自由度。其三,德育 注重社会性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服从;美育则注重个体人格的培养,更多关心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更多强调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潜力、健全个性心理和提高个人素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建立一 种更加合乎人性的合理完满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准则。总之,拿德育与美育作比较,前者偏于社会尺度,后者偏 于个性尺度;前者遵循现实性原则,后者遵循理想性原则;前者持社会本位,后者持人本位,因此尽管美育与 德育可以相互渗透、补充和辅助,但是二者却不能相互包容、取代和排斥。
    再次,美育的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形而上的、理性化的,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它常常表现为一种人文理 想。这种人文理想只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不完全属于知识的领域,而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信念、信仰的领域,是 一种价值的界定、意义的界定,它通过提供某种信念和信仰的概念、范本以凝聚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使得时 代精神、社会心理和民族风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行为保 持一种健全、合理、向上的趋势,进而有效地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一般说来,健全的社会价值体系必须由两 个部分构成,一是现实价值观,一是理想价值观,这二者相互抗衡、相互制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在相对稳定 的状态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也必须有这两个部分,现实价值观讲究 功利性、实效性、自主性和本位性,凭借这种现实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也可能导 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良风气的滋蔓,这就需要理想价值观来加以制约,加以引导 ,以信念、信仰的冲动力来制衡经济的、物质的冲动力,理想价值观并不强求人们必须如何行事,而是靠信念 、信仰的精神力量感召人们应当如何行事,进而形成一种既讲究实效、又承担道义,既主张竞争,又鼓励互助 ,既承认利益原则,又强调义利并重,既保护个人利益,又明确社会义务,既重视行为的目的性,又提倡手段 的合理性这样一种整体社会价值体系。学校美育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理想便归属于理想价值观的范畴,它 通过向青少年提供某种审美理想的概念和范本,对其人生态度、人格境界、心理结构、文化素养发挥规范和引 导作用,进而培养和造就一种新型的文化品格。
    第四,当代学校美育不应全盘照搬西方模式,也不应简单地回归传统,而应立足于当代,立足于中国,立 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变革和进展,应善于发现和大力弘扬当代精神结构中那些具 有生长性和生命力的因素,那些具有超前性和未来性的质点,例如当代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 风险意识,当代人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优化的知识结构,当代人的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和务实精神,当 代人勇于选择、勇于实现自身价值、勇于承担责任的胸怀,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等等。当前学校美育 应以这种新型的时代精神为核心、为基点,去凝聚和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生命力的因素,“五四”新 文化运动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达到一种既体现时代 特点和中国特色,又融汇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现代建构,形成一套可供具体实施的新体制、新规范、新内容。 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关系需要很好解决,其一,要解决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思 想原型深深地凝结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其中许多因素已经不适合于现时代,尤其是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属于死去的东西,如保守主义、平均主义、中庸之道等,但也有不少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 积极意义,属于仍然活着的东西,例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重义轻利的人格境界,以 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当代美育的一大任务便是以当代新型的精神结构为标准,激浊扬清、去芜存菁, 在现代条件下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发扬光大。其二,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以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同样存在着一个现代转换的问题,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与现代生活和现行体制 不相一致的方面,这就需要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使之与新的时代精神相互接轨。其三,对于西方文 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应持“拿来主义”的态度,而不应一概拒之门外,西方文化中存在着许多负面因素,但同 时也有大量正面因素,后者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同样是建构当代文化可贵的思想资源,对待传统文化和 西方文化大可不必厚此薄彼,民族虚无主义固然不对,国粹主义也显然是错误的,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 分,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造和运用,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总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孕 育的当代新型文化为本位,在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多方对话中 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在促进其他文化形式向当代新型文化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美育的当代建构,这应该成为 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四
    根据以上对于当代学校美育的再认识,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具体实施意见:
    首先,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应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必 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加以认识。当前学校美育的正常开展,需要一个优化 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提倡一种全民重视教育、重视美育的风气, 特别要加强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使得学校美育的正常实施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证。目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尚不明确、尚不一致,我们的文化政策尚不健全,相应的文化法规 尚不配套,造成了认识上和实践上的种种偏差和失误,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及时的纠正,从各个方面进 行有效的综合治理,以期造成一种有利于学校美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学校美育的正常开展还有待于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把经济建 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基本精神,重新认识学校美育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进一步确立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这一战略目标,在美育中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有力的人 文导向,把美育的重点转到提高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文化素养和精神旨趣的总体水准上来。

《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08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美术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