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激趣艺术的探索及其意义
[提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课堂激趣艺术的有益尝试:谜语激趣、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大凡教育行家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激趣方面的尝试及其意义。
一、谜语激趣
猜谜语是一项高雅而有趣的游艺活动。中学生因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参与。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自编的谜语作为课堂的“插、科、打、诨”,也算别开生面。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以班上学生的姓名作谜底拟出谜面进行猜谜活动,满足了学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增进了师生感情。如:
现代与古代——靳西(今昔);
久旱的大地——潘宇(盼雨);
准备远航——张帆;
刘关张结拜之地——陶园(桃园);
千里沃野好风光——田丽;
刘邦项羽交锋——王战;
第二,以教材中的专用名词作谜底拟出谜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
枯木逢春——法律(发绿);
皇帝审案——垄断(龙断);
“”——开放(开方);
另外在课余时间更注意搜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谜语提供给同学们,加强其猜谜训练,使学生在猜谜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加信息,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更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如
默读——心理学(打一学科名称);
最佳演员——优角(打一数学名词);
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子反应(打一物理名词);
促膝谈心——相对论(打一物理名词);
大河上下——流通(打一商业术语);
顿失滔滔——冻结(打一金融名词);
猜谜语活动既启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竞争舞台,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打破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以情导趣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总是希望得到人们(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理解。这种理解常以情感的沟通和谐为满足。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还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老师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学习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为学生只有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无忧无虑地质疑问题,积极接受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通过情感交流来激兴求趣。
教师课堂语言的亲切自然、情真意切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重要基矗教师可通过充满温情、丰富多彩的语言,营造一种爱意融融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充满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师生一起学,一起想,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呜,使学生在亲切有趣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获得理性的美和美的理性的感受。介于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语言,使之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进学生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或采用商讨式的语言,避免一种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从而获得一种民主的学风;或采用委婉式的语言,以机智的幽默取代简单的挖苦讽剌和粗暴的干扰逼迫,从而造成了学生愉悦的心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对瞌睡现象的处理。我曾经这样“表扬”过一位上课瞌睡的学生:“咱班的学生与外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外班的学生一看书就睡觉,咱班的学生睡着觉还在看书。”听后同学们哈哈大笑,睡觉的学生也因没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暗自庆幸。这是一种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学生开心来驱散睡意的方式,但其中更包含着老师对这个班集体深切的爱。学生一旦体验到了这种感受,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这动力是对老师更大的信任和不懈的支持。
学生上课不带书也是不稀奇的现象。对于这类事情老师们通常的处置方法是不分清红皂白地批评一通,以期除“根”,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应该另辟新径,以情感人:发现有学生没带书,老师就悄悄地到邻班去借书交给他们,并叮嘱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个意外的举动,往往使学生感动倍至,你会发现这节课上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专心,都认真,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上,他还会再接再励,以回报你的理解和关怀。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三、意境呈趣
意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刻意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入预备的或悲愤或热烈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呜,从而和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为此,要求教师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以理发。它表现为:时有气吞山河之慨,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而起之势,时有寒塘映月之静。这种意境能强烈地感染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我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三大手段时,很多同学对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封建宗族观念的罪恶残酷性并不真正理解,于是我就给大家讲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语言含肃蕴悲,充满感情,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他们被我所创设的意境所感染,屏息静听着,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嘘唏长叹,时而义愤填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牵动着学生们的心,她的不幸遭遇和惨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封建礼教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达到了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情明理的目的。
又如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如下意境:从雅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公车上书之壮举到戊戌六君子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惋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告诫;从芦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这一幅幅悲壮激越的历史画卷讲去,一直讲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再到近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让学生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的历史真谛,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
四、趣例生趣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这样,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百花齐放”,结合时代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丰富的知识和新颖的观点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常常把有趣的事例穿插在教材内容中,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责任感”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评“杞人忧天”。
2.“智者是拙者的奴仆”吗?
3.牛打嗝问题值得研究吗?
4.人能不能仅满足于丰衣足食?
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因问题的新奇而被吊起了一探究竟的胃口,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总结说:“杞人忧天”并不可笑,现代天文学家们随时都在观测着宇宙万物的变化,忧虑着地球的安全,怕小行星、慧星等和地球过于亲近;牛打个嗝其成分是什么,全球有多少牛,嗝出的废气每日有多少,每月有多少,每年有多少?对于这些,我们普通人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去想它,更不会去研究,而科学家们却在探讨这是否会对地球大气造成污染,带来损害,当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当某些人为了钱还在污染大气,污染江河,侵占耕地时,科学家们却在研究牛打嗝等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了。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许久,他们还在思考着、议论着。
中学生因其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都有一定的局限,但他们关心国际、国家大事,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他们尽早接受新颖的知识。在一次教学中,我适时地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条江中的鱼只在河道中心线一侧游动、生活,是否可能?如果是真的,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热烈,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太可能,不能想象这是真的。我揭谜底说:“据《中国青年报》96年4月份一篇文章报道,原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中的鱼就只在河界苏方一侧来回游动,不敢在中方一侧出没,原因是我方渔民的狂捞滥捕太厉害了。”听到这些,同学们情绪有些激动,唏嘘感叹之声表明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震动,对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改革”一课时,我引用《俄皮鞋匠用卢布钉鞋后跟》一文说明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败得失,再从卢布与美元汇率原来相差无几,到卢布今天4000多卢布兑换一美元,再谈及我国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 《政治教学中激趣艺术的探索及其意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436.html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大凡教育行家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激趣方面的尝试及其意义。
一、谜语激趣
猜谜语是一项高雅而有趣的游艺活动。中学生因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参与。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自编的谜语作为课堂的“插、科、打、诨”,也算别开生面。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以班上学生的姓名作谜底拟出谜面进行猜谜活动,满足了学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增进了师生感情。如:
现代与古代——靳西(今昔);
久旱的大地——潘宇(盼雨);
准备远航——张帆;
刘关张结拜之地——陶园(桃园);
千里沃野好风光——田丽;
刘邦项羽交锋——王战;
第二,以教材中的专用名词作谜底拟出谜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
枯木逢春——法律(发绿);
皇帝审案——垄断(龙断);
“”——开放(开方);
另外在课余时间更注意搜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谜语提供给同学们,加强其猜谜训练,使学生在猜谜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加信息,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更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如
默读——心理学(打一学科名称);
最佳演员——优角(打一数学名词);
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子反应(打一物理名词);
促膝谈心——相对论(打一物理名词);
大河上下——流通(打一商业术语);
顿失滔滔——冻结(打一金融名词);
猜谜语活动既启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竞争舞台,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打破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以情导趣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总是希望得到人们(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理解。这种理解常以情感的沟通和谐为满足。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还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老师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学习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为学生只有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无忧无虑地质疑问题,积极接受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通过情感交流来激兴求趣。
教师课堂语言的亲切自然、情真意切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重要基矗教师可通过充满温情、丰富多彩的语言,营造一种爱意融融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充满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师生一起学,一起想,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呜,使学生在亲切有趣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获得理性的美和美的理性的感受。介于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语言,使之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进学生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或采用商讨式的语言,避免一种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从而获得一种民主的学风;或采用委婉式的语言,以机智的幽默取代简单的挖苦讽剌和粗暴的干扰逼迫,从而造成了学生愉悦的心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对瞌睡现象的处理。我曾经这样“表扬”过一位上课瞌睡的学生:“咱班的学生与外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外班的学生一看书就睡觉,咱班的学生睡着觉还在看书。”听后同学们哈哈大笑,睡觉的学生也因没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暗自庆幸。这是一种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学生开心来驱散睡意的方式,但其中更包含着老师对这个班集体深切的爱。学生一旦体验到了这种感受,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这动力是对老师更大的信任和不懈的支持。
学生上课不带书也是不稀奇的现象。对于这类事情老师们通常的处置方法是不分清红皂白地批评一通,以期除“根”,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应该另辟新径,以情感人:发现有学生没带书,老师就悄悄地到邻班去借书交给他们,并叮嘱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个意外的举动,往往使学生感动倍至,你会发现这节课上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专心,都认真,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上,他还会再接再励,以回报你的理解和关怀。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三、意境呈趣
意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刻意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入预备的或悲愤或热烈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呜,从而和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为此,要求教师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以理发。它表现为:时有气吞山河之慨,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而起之势,时有寒塘映月之静。这种意境能强烈地感染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我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三大手段时,很多同学对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封建宗族观念的罪恶残酷性并不真正理解,于是我就给大家讲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语言含肃蕴悲,充满感情,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他们被我所创设的意境所感染,屏息静听着,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嘘唏长叹,时而义愤填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牵动着学生们的心,她的不幸遭遇和惨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封建礼教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达到了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情明理的目的。
又如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如下意境:从雅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公车上书之壮举到戊戌六君子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惋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告诫;从芦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这一幅幅悲壮激越的历史画卷讲去,一直讲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再到近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让学生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的历史真谛,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
四、趣例生趣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这样,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百花齐放”,结合时代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丰富的知识和新颖的观点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常常把有趣的事例穿插在教材内容中,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责任感”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评“杞人忧天”。
2.“智者是拙者的奴仆”吗?
3.牛打嗝问题值得研究吗?
4.人能不能仅满足于丰衣足食?
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因问题的新奇而被吊起了一探究竟的胃口,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总结说:“杞人忧天”并不可笑,现代天文学家们随时都在观测着宇宙万物的变化,忧虑着地球的安全,怕小行星、慧星等和地球过于亲近;牛打个嗝其成分是什么,全球有多少牛,嗝出的废气每日有多少,每月有多少,每年有多少?对于这些,我们普通人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去想它,更不会去研究,而科学家们却在探讨这是否会对地球大气造成污染,带来损害,当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当某些人为了钱还在污染大气,污染江河,侵占耕地时,科学家们却在研究牛打嗝等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了。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许久,他们还在思考着、议论着。
中学生因其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都有一定的局限,但他们关心国际、国家大事,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他们尽早接受新颖的知识。在一次教学中,我适时地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条江中的鱼只在河道中心线一侧游动、生活,是否可能?如果是真的,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热烈,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太可能,不能想象这是真的。我揭谜底说:“据《中国青年报》96年4月份一篇文章报道,原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中的鱼就只在河界苏方一侧来回游动,不敢在中方一侧出没,原因是我方渔民的狂捞滥捕太厉害了。”听到这些,同学们情绪有些激动,唏嘘感叹之声表明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震动,对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改革”一课时,我引用《俄皮鞋匠用卢布钉鞋后跟》一文说明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败得失,再从卢布与美元汇率原来相差无几,到卢布今天4000多卢布兑换一美元,再谈及我国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 《政治教学中激趣艺术的探索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