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从今秋开始,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将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 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 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 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 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 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 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 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 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 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 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 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 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 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 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 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 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 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从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 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
(一)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 生面前。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宇 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现象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了解它,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环 境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教学时,应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弄清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 宙观。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 “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 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 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新教材 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 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这一点,可设 问让学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地方时差大小将有变化吗?②假如地球不 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更替吗?③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正 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将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地理事象形成的 深刻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 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 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 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只有搞清 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例如: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离开了各 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各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很难理解复杂的陆地环境形成、发展 与演化。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有搞清“地地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协调人类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当学生了解了“海气关系”、“海陆关系”时 ,就会从保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高度,自觉地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变分散的、机械的识记为系统的、 理解的识记,既便于记,又便于忆,才可能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象。例如: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在“大气 的运动”一节中,只要学生搞清气温、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几者关系,搞清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力、风力与等压线的关系,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气旋与反 气旋”、“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北半球1月、7月气压形势,乃至世界的降水与气温分 布、气候类型分布等诸多知识。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灾害,主要有宇宙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新教材着重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通 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灾害 意识”,确立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报的观念,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灾能力,包括应灾心理和应灾行为 的培养。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nbs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470.html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 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 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 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 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 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 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 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 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 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 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 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 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 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 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 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从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 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
(一)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 生面前。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宇 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现象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了解它,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环 境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教学时,应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弄清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 宙观。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 “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 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 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新教材 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 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这一点,可设 问让学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地方时差大小将有变化吗?②假如地球不 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更替吗?③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正 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将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地理事象形成的 深刻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 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 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 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只有搞清 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例如: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离开了各 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各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很难理解复杂的陆地环境形成、发展 与演化。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有搞清“地地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协调人类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当学生了解了“海气关系”、“海陆关系”时 ,就会从保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高度,自觉地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变分散的、机械的识记为系统的、 理解的识记,既便于记,又便于忆,才可能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象。例如: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在“大气 的运动”一节中,只要学生搞清气温、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几者关系,搞清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力、风力与等压线的关系,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气旋与反 气旋”、“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北半球1月、7月气压形势,乃至世界的降水与气温分 布、气候类型分布等诸多知识。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灾害,主要有宇宙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新教材着重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通 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灾害 意识”,确立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报的观念,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灾能力,包括应灾心理和应灾行为 的培养。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nbs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