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道德行为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道德行为
——关于加强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两点建议
内容提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面对着现实社会、网络虚拟世界所呈现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部分中学生必然受到影响甚至腐蚀,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学校德育的整体工作中,政治课起着主渠道作用,所以,要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中学政治课在强化其道德意识、培养其道德行为中怎样发挥作用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在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才能抓住这个机遇,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而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历来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内容,其中,德育始终居于首位。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德育的整体工作中,政治课起着主渠道作用,它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精神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时期。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逐步走向工业文明,从伦理社会逐步走向法制社会。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新旧体制更迭,社会主义市场的新秩序尚未完善,各种关系尚未理顺,不同思想观念互相渗透,过去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已渐破碎,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却尚未确立。这一切必然对中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行为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伴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面对着现实社会、网络虚拟世界所呈现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由于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一部分人必然受到影响甚至腐蚀,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较明显地表现为崇尚享乐、实惠,艰苦朴素精神差;自私自利、集体主义思想差;崇洋媚外、辨别能力差;以致早恋、吸烟、赌博、酗酒、打群架、中学生出走等现象时有所闻,前不久笔者从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得知:目前的犯罪比率中青少年犯罪率已占了80%,而这个比率中中学生又占了82%!因而,中学德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大事。这里,笔者就如何加强和改革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谈两点肤浅的看法:
一、增强德育观念、强化德育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要求过高,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教育方法死板单一、过分成人化,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培养的弊端,致使一些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还要回过头来补上小学的文明礼貌课。这种事倍功半的德育工作,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更不满意。我们说,德育工作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程,关系着一代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前途。然而,德育工作固然重要,而要使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意识和德育观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系统工程里,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
众所周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是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迫切要求,作为中学德育核心内容和最主要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在坚持中学教?纳缁嶂饕宸较颉⒋俳???隆⒅恰⑻宓确矫嫒?娣⒄埂⑴嘌?虏偶姹傅暮细袢瞬欧矫嫫鹱偶??匾?淖饔茫?哉?錾缁岱缑埠兔褡寰?褚灿凶派羁逃跋臁V醒Ы逃??瓿膳嘌?缁嶂饕迨乱档慕ㄉ枵吆徒影嗳说娜挝瘢?紫仁且?嘌???缁嶂饕搴凸膊?饕逅枷肫分屎桶??饕迩楦校?庵挥型ü?钊肭吵龅慕逃?脱?辗侥茏龅剑?乇鹗嵌园??饕逅枷搿⒖蒲?缁嶂饕逅枷搿⒍陨缁岱⒄构媛傻恼?啡鲜逗腿松?芾淼睦斫猓?匦虢柚?砺鄣墓嗍浜拖低车慕逃??裨颍???遣豢赡茏苑⒌夭??庑┧枷氲摹?
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错误做法的压力下,把中学思想政治课等同于一般文化课,以书面考分作为评价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唯一尺度,使政治课的特殊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何况在目前中国还基本上是通过高考这“一考” 而“定终身”的现实情况下,高考理科不考政治、文科“3 X”高考政治份量减轻的政治教学改革后,更使政治课的“副科”地位愈发得到肯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教师也有一种灰溜溜的感觉,认为政治课没法上了。凡此种种,让人似乎莫衷一是。其实,在不同思想意识形态激烈竞争青年一代的今天,政治课的地位是不宜削弱的。如果一任应试教育造成的政治课不考就不学、不教;一考就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怪异现象滋生和蔓延,必将严重窒息政治课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是发育不健全的“病号人才”。
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只是升学,而应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德育被削弱的危险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围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轴心,在符合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借助国家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规范全民道德行为、强化全民道德意识这股东风进行政治课的改革,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教育上来,从而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之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使政治课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
二、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实现德育意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源于道德上的需要及出于行为的自觉性。我国传统德育惯用的以灌输为中心的教育过程忽视了学生道德培养的自觉性。这种教育未能触及青少年内部品德结构的核心部分——道德信念,因而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我们必须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老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的现象,教育者应以身作则,对学生思想行为加以监督,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进行锻炼,从而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真正把德育上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引起学生兴趣,唤起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由学生自己完成知情意行的转化。只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深印在自己内心世界里,成为他自己个人的观点,并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在他的行为方式上、言谈举止中,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里表现出来,才是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和统一。那么,怎样实现转化和统一呢?
首先,联系实际,加强德育针对性。
教育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于行动。因而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联系社会实际,摸清学生行为表现,抓住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施之以教育。如:某市中师招生面试室门前的走廊里放倒了一辆自行车,然后,依次喊学生面试,好几个学生过去了,竟无一人将自行车主动扶起来,而是从车旁绕过去进入面试室。后来,终于有一个考生把这辆车扶了起来。主考老师问他为何扶车时,这个学生说:“车子倒在地上,我见大家不好走,就把它扶起来了。”像这类“考题”,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小事里到处都有,我们的政治教师应善于“设计”和捕捉,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在课内外加强引导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自觉地把内心意识、观念付诸于行动,并形成一种自然和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这一点可配合以真正意义上而不是形式上的思想品德评价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在竞争中求上进,让日积月累的好的行为表现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其次,走向社会,开辟新的学习天地。
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深化,要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德育教育功能,就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给政治课教学输入新鲜血液。
学校德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很多,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虽然可以学到各科知识,但他们却很少得到怎样生存、如何做人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缺乏往往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政治课教学打破传统的“我说你服,我打你通”的德育教育方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教育,还通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获得亲身体验和深刻感受,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知道怎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
走向社会要有组织地进行,要让学生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以端正的态度去看待和接受所安排的一切活动。在形式上可以是个人、小组或班级,在方式上,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道德行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490.html
——关于加强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两点建议
内容提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面对着现实社会、网络虚拟世界所呈现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部分中学生必然受到影响甚至腐蚀,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学校德育的整体工作中,政治课起着主渠道作用,所以,要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中学政治课在强化其道德意识、培养其道德行为中怎样发挥作用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在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才能抓住这个机遇,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而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历来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内容,其中,德育始终居于首位。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德育的整体工作中,政治课起着主渠道作用,它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精神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时期。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逐步走向工业文明,从伦理社会逐步走向法制社会。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新旧体制更迭,社会主义市场的新秩序尚未完善,各种关系尚未理顺,不同思想观念互相渗透,过去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已渐破碎,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却尚未确立。这一切必然对中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行为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伴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面对着现实社会、网络虚拟世界所呈现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由于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一部分人必然受到影响甚至腐蚀,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较明显地表现为崇尚享乐、实惠,艰苦朴素精神差;自私自利、集体主义思想差;崇洋媚外、辨别能力差;以致早恋、吸烟、赌博、酗酒、打群架、中学生出走等现象时有所闻,前不久笔者从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得知:目前的犯罪比率中青少年犯罪率已占了80%,而这个比率中中学生又占了82%!因而,中学德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大事。这里,笔者就如何加强和改革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谈两点肤浅的看法:
一、增强德育观念、强化德育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要求过高,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教育方法死板单一、过分成人化,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培养的弊端,致使一些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还要回过头来补上小学的文明礼貌课。这种事倍功半的德育工作,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更不满意。我们说,德育工作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程,关系着一代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前途。然而,德育工作固然重要,而要使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意识和德育观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系统工程里,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
众所周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是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迫切要求,作为中学德育核心内容和最主要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在坚持中学教?纳缁嶂饕宸较颉⒋俳???隆⒅恰⑻宓确矫嫒?娣⒄埂⑴嘌?虏偶姹傅暮细袢瞬欧矫嫫鹱偶??匾?淖饔茫?哉?錾缁岱缑埠兔褡寰?褚灿凶派羁逃跋臁V醒Ы逃??瓿膳嘌?缁嶂饕迨乱档慕ㄉ枵吆徒影嗳说娜挝瘢?紫仁且?嘌???缁嶂饕搴凸膊?饕逅枷肫分屎桶??饕迩楦校?庵挥型ü?钊肭吵龅慕逃?脱?辗侥茏龅剑?乇鹗嵌园??饕逅枷搿⒖蒲?缁嶂饕逅枷搿⒍陨缁岱⒄构媛傻恼?啡鲜逗腿松?芾淼睦斫猓?匦虢柚?砺鄣墓嗍浜拖低车慕逃??裨颍???遣豢赡茏苑⒌夭??庑┧枷氲摹?
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错误做法的压力下,把中学思想政治课等同于一般文化课,以书面考分作为评价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唯一尺度,使政治课的特殊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何况在目前中国还基本上是通过高考这“一考” 而“定终身”的现实情况下,高考理科不考政治、文科“3 X”高考政治份量减轻的政治教学改革后,更使政治课的“副科”地位愈发得到肯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教师也有一种灰溜溜的感觉,认为政治课没法上了。凡此种种,让人似乎莫衷一是。其实,在不同思想意识形态激烈竞争青年一代的今天,政治课的地位是不宜削弱的。如果一任应试教育造成的政治课不考就不学、不教;一考就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怪异现象滋生和蔓延,必将严重窒息政治课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是发育不健全的“病号人才”。
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只是升学,而应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德育被削弱的危险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围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轴心,在符合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借助国家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规范全民道德行为、强化全民道德意识这股东风进行政治课的改革,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教育上来,从而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之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使政治课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
二、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实现德育意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源于道德上的需要及出于行为的自觉性。我国传统德育惯用的以灌输为中心的教育过程忽视了学生道德培养的自觉性。这种教育未能触及青少年内部品德结构的核心部分——道德信念,因而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我们必须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老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的现象,教育者应以身作则,对学生思想行为加以监督,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进行锻炼,从而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真正把德育上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引起学生兴趣,唤起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由学生自己完成知情意行的转化。只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深印在自己内心世界里,成为他自己个人的观点,并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在他的行为方式上、言谈举止中,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里表现出来,才是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和统一。那么,怎样实现转化和统一呢?
首先,联系实际,加强德育针对性。
教育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于行动。因而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联系社会实际,摸清学生行为表现,抓住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施之以教育。如:某市中师招生面试室门前的走廊里放倒了一辆自行车,然后,依次喊学生面试,好几个学生过去了,竟无一人将自行车主动扶起来,而是从车旁绕过去进入面试室。后来,终于有一个考生把这辆车扶了起来。主考老师问他为何扶车时,这个学生说:“车子倒在地上,我见大家不好走,就把它扶起来了。”像这类“考题”,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小事里到处都有,我们的政治教师应善于“设计”和捕捉,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在课内外加强引导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自觉地把内心意识、观念付诸于行动,并形成一种自然和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这一点可配合以真正意义上而不是形式上的思想品德评价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在竞争中求上进,让日积月累的好的行为表现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其次,走向社会,开辟新的学习天地。
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深化,要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德育教育功能,就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给政治课教学输入新鲜血液。
学校德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很多,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虽然可以学到各科知识,但他们却很少得到怎样生存、如何做人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缺乏往往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政治课教学打破传统的“我说你服,我打你通”的德育教育方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教育,还通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获得亲身体验和深刻感受,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知道怎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
走向社会要有组织地进行,要让学生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以端正的态度去看待和接受所安排的一切活动。在形式上可以是个人、小组或班级,在方式上,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