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的挑战。无休止应付考试的办法,是 不能提高国民素质的。用这种办法可博得某些家长的赞誉和某些领导人的首肯于一时,却可能在迎接挑战时要 打败仗。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 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 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近几年来,地理教学在大家知道的种种原因误导下,往往产生重前轻后或只前无后的教学。对跨世纪人才 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 品质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 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 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 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 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 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 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 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 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 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 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 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 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 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 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 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 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 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 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 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 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 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 ,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 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 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 ,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 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 想和抱负。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 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 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 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 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 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 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 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 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nbs 《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516.html
21世纪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的挑战。无休止应付考试的办法,是 不能提高国民素质的。用这种办法可博得某些家长的赞誉和某些领导人的首肯于一时,却可能在迎接挑战时要 打败仗。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 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 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近几年来,地理教学在大家知道的种种原因误导下,往往产生重前轻后或只前无后的教学。对跨世纪人才 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 品质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 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 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 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 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 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 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 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 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 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 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 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 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 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 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 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 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 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 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 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 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 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 ,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 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 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 ,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 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 想和抱负。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 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 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 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 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 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 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 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 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nbs 《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