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中超越:当代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走向
道德教育向何处去?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现实道德处在急剧蜕变的今天,我们应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 育模式作为努力建设的目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道德教育变迁所依赖的现实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时 还要把握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于是问题可进一步归结为:道德教育在当今现实条件下能够何往,它 自身的发展逻辑决定它必然何往?我们先行讨论三种有代表性的回答。
“西化适应走向”,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市场体制内在的 推动力。道德教育模式的设计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培养市场体制所需要的理性的“经济人”。认为西 方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模式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确立市场体制所最缺少 、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必须以“西化”为具体方向,设计和建设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教育体系。把培养 市场主体“经济人”做为培养目标,把“合理的功利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价值观 念,把平等、诚实、守信、负责等市场伦理规范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把多元价值下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的培养做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西化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体制在中国建立的这一必然趋势,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必然被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注定要为发展与变革服务;看到了市场体制不仅将解放生产力,而且也解放和 提升人,总体上趋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表现在市场参与的独立人格、自由与权利、竞争与效率、公平 与守规则等观念的确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国市场经济对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国政治依 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对个人自由的过份约束和对生命激情的压抑,以及其对于市场伦理要求的抵触,对市 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提出了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 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适应走向”对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为社会经济 规定并为经济服务,要不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终极目的上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道德 影响给予适当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养追求合理利益的“经济人”基础之上,将他提升为高尚情操的“道德 人”呢?或者说,道德教育有没有超越市场经济要求的其他终极性追求呢?“西化适应走向”似乎忽视这些。 不同国家,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及儒家思 想传统的影响这些事实,主张道德教育的全盘西化,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适应走向”,同样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市场经济服务,并应成为其精神支撑点。但认为道德教育不 是通过培养市场所需的“经济人”直接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而是通过以“性善”和“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来 提升“经济人”,为他们寻到失落的精神家园,批判和抵御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道德滑坡等负面效应,从而 反向的、间接地完善市场经济;认为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市场化没有根本的冲突,象东南亚那样,只要将 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转换,同样可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张在传统的视野里 重建当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张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等。
“传统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肯定了传统道德教育是我们今日重建道 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们无法割断历史的深厚联系,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 金主义可能带来的道德教育中非常严重的问题,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然而,“传统适应走向”只是无可奈何地承认市场经济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进性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是用间接地、纠偏、完善、补充的形式为市场经济服务,是一种被动的适应。似乎不愿意承认,由于小农经济 的眼光和封建专制政治的限定,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精神同市场化、现代化是相抵触的。过分渲染和夸大了市 场化、现代化的负面,以致不承认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与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张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要一味地为政治、经济服务,充当社会的工具,培 养社会需要的“政治人”、“经济人”,应该有其本位的价值,即培养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对人格进行提 升。主张从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构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类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作为道德 教育的基本规范,以人类共同性终极性的道德追求作为道德教育对个人激情和欲望的压抑,倡导传统道德教育 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对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强调道德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 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
“融合超越走向”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单纯作为政治附庸、经济工具的时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对独立于 政治、经济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优缺点;看到了道德教 育中的终极价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与规范在当今中国道德失范的情况下的重要意义。然而,“融合超越 走向”似乎回避市场经济对道德教育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场经济对道德伦理带来的负效应,看 不到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内涵和对人的提升与解放的重要意义,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与解放是一个历 史的生成过程,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尽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种超然于现 实经济和政治之外的态度,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实质上是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和政治要求的 ,也无法回避现实。即使如此,它对于现实的态度仍是消极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道德教育走向的选择都只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重点性 需要而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看成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以上三种选择都有 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们都包涵在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逻辑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的 存在和演变、归根到底要由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和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然而道德教育又决非市场体制 的简单附属物,相反它经常落后于或走在经济制度变革的前面,对市场体制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阻碍或推动作用 ,同时道德教育又有它相对独立的追求,即对人的直接提升和解放。换言之,面对市场经济、道德教育既要适 应,又要超越,这是它的主体性的表现。而这种适应与超越的主体性表现在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市场经济发 展变化的需要之中。
我们面对的起点是“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它的实质是为了一个政治理想的目标,个人的自由与个 人的感性物欲受到严酷的压抑,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是核心的教育原则。道德教育政治化,培养社会政治需要 的人。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和神圣性,压抑了人的生命激情并使之敌对化。这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小农经 济的意识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这种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势必被“适应经济的感性道德教 育”所取代。主张合理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解放理性道德教育对人的欲望和自由的过分压抑,颂扬人的生 命激情,培养市场主体“经济人”,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建立开辟道路。如“西化适应走向”正是看 到这种趋势。道德教育在这里从依赖政治走向适应和促进经济,主体性和独立性得以张扬。然而,感性道德教 育过极之后将一味地放纵个人的物欲和功利,任个人生命激情的驰骋,其相对于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而具 有的生产力和道德解放意义也就会彻底丧失,即使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严重阻碍作用。这就要求道德教 育必须对个人的生命激情重新加以合理的规范与升华。道德教育要在培养“经济人”以推动和完善市场体制的 同时,培养“道德的人”,实现社会和个人、功利和理想的重新和解。这就是“超越经济的文化道德教育”。 “传统适应走向”、“西化适应走向”、“融合超越走向”在这里得以综合。
显然,从依赖政治到适应经济,从促进经济到超越政治、经济而提升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的必然走向 。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实现从依赖政治向适应经济的转化、突破理性模式对生命激情的禁锢 ,调动功利、个人意识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个人的独立人格;二是实现从促进经济向超越政治经济从而 提升人的转变,突破感性模式的局限,反对纵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同社会利益的对抗,提倡理想主义教育, 培养个人的道德人格。 《适应中超越:当代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走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684.html
“西化适应走向”,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市场体制内在的 推动力。道德教育模式的设计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培养市场体制所需要的理性的“经济人”。认为西 方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模式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确立市场体制所最缺少 、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必须以“西化”为具体方向,设计和建设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教育体系。把培养 市场主体“经济人”做为培养目标,把“合理的功利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价值观 念,把平等、诚实、守信、负责等市场伦理规范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把多元价值下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的培养做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西化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体制在中国建立的这一必然趋势,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必然被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注定要为发展与变革服务;看到了市场体制不仅将解放生产力,而且也解放和 提升人,总体上趋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表现在市场参与的独立人格、自由与权利、竞争与效率、公平 与守规则等观念的确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国市场经济对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国政治依 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对个人自由的过份约束和对生命激情的压抑,以及其对于市场伦理要求的抵触,对市 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提出了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 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适应走向”对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为社会经济 规定并为经济服务,要不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终极目的上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道德 影响给予适当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养追求合理利益的“经济人”基础之上,将他提升为高尚情操的“道德 人”呢?或者说,道德教育有没有超越市场经济要求的其他终极性追求呢?“西化适应走向”似乎忽视这些。 不同国家,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及儒家思 想传统的影响这些事实,主张道德教育的全盘西化,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适应走向”,同样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市场经济服务,并应成为其精神支撑点。但认为道德教育不 是通过培养市场所需的“经济人”直接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而是通过以“性善”和“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来 提升“经济人”,为他们寻到失落的精神家园,批判和抵御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道德滑坡等负面效应,从而 反向的、间接地完善市场经济;认为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市场化没有根本的冲突,象东南亚那样,只要将 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转换,同样可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张在传统的视野里 重建当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张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等。
“传统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肯定了传统道德教育是我们今日重建道 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们无法割断历史的深厚联系,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 金主义可能带来的道德教育中非常严重的问题,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然而,“传统适应走向”只是无可奈何地承认市场经济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进性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是用间接地、纠偏、完善、补充的形式为市场经济服务,是一种被动的适应。似乎不愿意承认,由于小农经济 的眼光和封建专制政治的限定,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精神同市场化、现代化是相抵触的。过分渲染和夸大了市 场化、现代化的负面,以致不承认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与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张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要一味地为政治、经济服务,充当社会的工具,培 养社会需要的“政治人”、“经济人”,应该有其本位的价值,即培养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对人格进行提 升。主张从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构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类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作为道德 教育的基本规范,以人类共同性终极性的道德追求作为道德教育对个人激情和欲望的压抑,倡导传统道德教育 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对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强调道德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 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
“融合超越走向”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单纯作为政治附庸、经济工具的时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对独立于 政治、经济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优缺点;看到了道德教 育中的终极价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与规范在当今中国道德失范的情况下的重要意义。然而,“融合超越 走向”似乎回避市场经济对道德教育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场经济对道德伦理带来的负效应,看 不到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内涵和对人的提升与解放的重要意义,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与解放是一个历 史的生成过程,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尽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种超然于现 实经济和政治之外的态度,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实质上是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和政治要求的 ,也无法回避现实。即使如此,它对于现实的态度仍是消极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道德教育走向的选择都只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重点性 需要而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看成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以上三种选择都有 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们都包涵在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逻辑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的 存在和演变、归根到底要由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和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然而道德教育又决非市场体制 的简单附属物,相反它经常落后于或走在经济制度变革的前面,对市场体制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阻碍或推动作用 ,同时道德教育又有它相对独立的追求,即对人的直接提升和解放。换言之,面对市场经济、道德教育既要适 应,又要超越,这是它的主体性的表现。而这种适应与超越的主体性表现在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市场经济发 展变化的需要之中。
我们面对的起点是“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它的实质是为了一个政治理想的目标,个人的自由与个 人的感性物欲受到严酷的压抑,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是核心的教育原则。道德教育政治化,培养社会政治需要 的人。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和神圣性,压抑了人的生命激情并使之敌对化。这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小农经 济的意识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这种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势必被“适应经济的感性道德教 育”所取代。主张合理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解放理性道德教育对人的欲望和自由的过分压抑,颂扬人的生 命激情,培养市场主体“经济人”,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建立开辟道路。如“西化适应走向”正是看 到这种趋势。道德教育在这里从依赖政治走向适应和促进经济,主体性和独立性得以张扬。然而,感性道德教 育过极之后将一味地放纵个人的物欲和功利,任个人生命激情的驰骋,其相对于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而具 有的生产力和道德解放意义也就会彻底丧失,即使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严重阻碍作用。这就要求道德教 育必须对个人的生命激情重新加以合理的规范与升华。道德教育要在培养“经济人”以推动和完善市场体制的 同时,培养“道德的人”,实现社会和个人、功利和理想的重新和解。这就是“超越经济的文化道德教育”。 “传统适应走向”、“西化适应走向”、“融合超越走向”在这里得以综合。
显然,从依赖政治到适应经济,从促进经济到超越政治、经济而提升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的必然走向 。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实现从依赖政治向适应经济的转化、突破理性模式对生命激情的禁锢 ,调动功利、个人意识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个人的独立人格;二是实现从促进经济向超越政治经济从而 提升人的转变,突破感性模式的局限,反对纵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同社会利益的对抗,提倡理想主义教育, 培养个人的道德人格。 《适应中超越:当代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