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地理论文 >> 正文

高中地理案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本文发表于《广州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总第427期)
高中地理案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广州市第123中学    冯茂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引领性,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智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对许多教师来说,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较为困难,如何能合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还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得到有效衔接,
本文意在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一条利用人教版高中教材案例资源,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寻找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抓住初高地理知识的契合点,才能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高中地理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目标,选择适时、适事、适机地运用,方能有效。
2、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典型案例运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典型地反映地理事实或事件与地理规律或原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的案例资源。
3、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阅历和经验水平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对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初中地理要求高得多、深得多,因此在选择高中地理案例时,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避免太过深奥超过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加重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了教学主题。
4、实践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每一章教学内容后都有一个“问题研究”的案例,恰当地选择或迁移这些案例,有利于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原则,本人筛选出能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契合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归纳如下:
案例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 适用于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 在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型 必修1 台风、寒潮及其危害  我国灾害性天气 这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为资料补充,可增加可读性,扩大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  全球变暖的危害案例 
  咸海的忧虑  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迅速减少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 板块挤压运动产生的现象 
  日本的富山  日本 
 必修2 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  珠江三角洲的知识补充 
  玛雅文化的消失  巴西 





型 必修2 美国的人口迁移  美国 这部分大多为人文现象的成因分析,利用具体案例素材,充实和加深对地理现象、原理、规律的理解。
 必修2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 澳大利亚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 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德国鲁尔工业区 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硅谷”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原因 
 必修3 森林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巴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 ——珠江三角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 日本、台湾、香港 




型 必修1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 乡土环境调查 这部分出现在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可运用在初中研究性学习中,其要求具体,指导方向明确,为初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指明了研究方向。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 南极地区 
 必修3 南水北调怎么调?  中国的水资源 
 必修2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 乡土社会调查 
 必修2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可更改为:广州“禁摩”现象调查)  
 必修3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二、针对初中学生存在问题及困难,找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内容
1、利用高中案例呈现的知识背景,突破学习困惑
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然提供了教学案例,但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的现象,学生不了解其来龙去脉,导致学习时感到困惑,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寻找贴近学生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如在学习台湾经济这一部分时,教材中提到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由于教材中并未提到这种经济转变的来龙去脉,学生无法理解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但如果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的“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案例,来了解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6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2、利用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中案例,解释抽象原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思维活跃,通过具体生动的地理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有案例,却只呈现了抽象原理,未有恰当联系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等的案例作支撑的现象,导致在教学中阐述不明,学生学习困难。
如在学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仅以一幅“北京高新技术园区图”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初中学生对“产业”相关知识接触少,与实际经验脱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如能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案例“美国‘硅谷’”整合入教学内容中,能较好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硅谷’”是家喻户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该案例详细地介绍了其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此作为该课的教学资源并与北京中关村作比较,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非常有助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
3、利用高中“问题研究”案例,指导乡土地理实践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但整个初中地理课程都未曾对乡土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作具体细化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常不知所措,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却详细地指明了研究目标、步骤、方法,只要在实际运用中,调整探究深度、广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如通过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案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家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探究时,可以利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案例,迁移学会“广州市禁摩”调查研究的步骤、思路、方法;同样“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广州初中学生研究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好课题,高中教材中所提供的研究步骤、分析方法、思路和相关知识资料为初中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等。
三、做好开展初、高中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对于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为我所用,一定要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做细致的分析、研究,使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恰当地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融合。
下面以《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为案例,阐述如何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台湾经济发展的变化、有利因素以及特点”时,由于教材中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发生的时间、地点又距离学生遥远,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产生许多疑惑。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发现将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3”的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中的三幅图(如下图)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组构新的教学思路,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根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使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整合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材有的章节知识难点较多,教材又未作详细的分析说明,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库,只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分析问题的思路,将高中案例恰当地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框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①读图分析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②分析贸易结构的变化的原因——③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有哪些有利因素?——④归纳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要弄懂②③④点,仅使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通过研究高中教材,发现以上三幅图可以为初中教学所用,于是根据教学思路调整、补充了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图1,解释第②点,填补教材没有的知识背景;通过分析图2,从身边的实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第③点,降低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通过解读图3,让学生体会第④点的含义,解决教材存在的知识跳跃问题。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以知识基础作铺垫,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其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过少,许多地理事象产生的过程,教材没有阐述,其结论陡度大,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搭建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平台。
如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转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对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因无知识基础作铺垫,初中学生难以理解,但将图1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就能较好解决这一知识跨度。
设问: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转移有何规律?
②60——70年代,为何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台湾等地转移?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③从80年代开始,为何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向大陆转移?
④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或部分已经向)哪里转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了解世界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转移规律和方向,对台湾60年代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3、从生活经验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他们对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事物和现象,理解起来较困难,而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图多,叙述内容少的特点,也加重了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现象的难度。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如能有效整合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时,教材仅以一幅人文景观图说明台湾具有“劳工、港口、外资、建出口加工区”等优势,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距离自已遥远台湾具备这样优势的真正含义。如将图2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问:①图中三家工厂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②图中三家工厂主要的资金来源来自哪里?
③这些企业生产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一些境外企业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除上述因素外,是否有政策因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对较为熟悉的祖国沿海工业现状的分析,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劳动力、港口、外资、优惠政策”是影响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四、注意的问题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很大,课程实施者应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使之有效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高中地理案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误,常常只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理解课程资源的真正含义,正确认识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2、钻研案例资源,提升知识水平
要把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效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初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教师应认真钻研高中地理教材,对其案例做精心细致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初中课标、教材,研究所选材料应以何恰当的形式、层次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知识的接受状况,通过教师对所选高中案例资源产生的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对整合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进行及时修正、调整,以便下次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促进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68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地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