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两年化学考题变化看必修选修教学策略
从近两年化学考题变化看必修选修教学策略
江岚 吴永涛 段昌平
一、近两年化学考题内容及形式
理综化学卷由两个部分组成——必考题(占85 分)和选考题(占15 分)。必考题呈现形式有客观题(卷I,7 个小题共42 分)和主观题(卷Ⅱ,3 个大题共43分),综合考查内容为两个必修模块《( 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的部分内容。选考题只有一个大题,一般是三选一《( 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试卷中涉及知识点约占中学所学内容的1/6,可谓“冰山一角”。
二、近两年化学考题特点及变化纵观近两年全国新课程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及变化:
(一)注重双基和新增知识点的考查,呈现形式创新
新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虽然作了较大的调整,但对此前的课改成果仍予以了肯定和相应的继承,因而新课程卷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考查,如阿伏加德罗定律,物质的量浓度,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与转化,有机反应及其类型,同分异构体,有机合成,定性定量的组合实验,简单实验设计,探究实验评析等。但承载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实验的内容的试题形式在不断翻新。另一方面,新课程中新增知识点考查概率较大,如将C14 运用于考古,化学与电离平衡常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图),电离能与电负性,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光谱分析与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等,这些代表化学科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多出现在考题(特别是选考题)中,呈现形式多以填空题。
(二)注重自主学习能力考查,引导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极其重要位置,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新课程卷特别注重营造“根在墙内枝在墙外”的知识情境,让学生面对陌生问题,直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介绍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让学生写一个从未写过的化学方程式,2012 年必考题26 题“ 与MnO2—Zn 电池类似,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2FeO4 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又如2012 年必考题28 题,该题给出了一套制取溴苯的全新装置,化学反应原理在“必修2”教材有机化学中,其它关于溴苯的信息告知在题目表中,据此要求学生完成该实验考题。考后不少师生抱怨该题超纲,其实并没有超纲,题中回答问题所需的知识都在书本及题给信息之中。2012 年选考题38 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6)问,命题者的立意是以ZnS 晶胞结构为知识载体,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观察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因为今年新课程理综化学卷突出了这个特点,对此转变很多学生不适应,致使化学成绩较去年普遍下降,拉动了一本最低控制线较去年下降了近20 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查的导向是在向传统的题海战说“不”,是减轻师生负担的科学之举!
(三)避免了“穿靴戴帽”,试题干净利落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些内容靠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渗透,让学生去感知,而不是靠喊口号强加给学生。事实上学生学到后来对很多物质涉及的社会性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不需要在高考这个时刻去向学生作宣传。如2011年选考题37 题,是一道以“纸”为题材的“化学与技术”考题,命题者没有提及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是直奔主题——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早期生产的纸张常在表面涂敷明矾,以填补其表面微孔,防墨迹扩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12 年27 题是以“光气”的生产及应用为题材的侧重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及化学平衡等基本理论的必考题,没有提及光气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应用在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由此看命题者更理智地处理联系实际,摒弃了不必要的穿靴戴帽,试题干净利落,因为考试体现的是选拔功能。
(四)试题内容形式创新,答案科学简洁
近几年新课程卷考题从内容到形式稳中创新,稳即保持了题量、题型、分值、考查主干知识这些框架相对稳定;创新表现为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相适应并起引领作用。如传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框图题由注重知识点覆盖面的重知识型考题逐步向以某一元素为主干层层深入拓展的能力型考题转变。2011 年以CuSO4·5H2O受热脱水的热重曲线为题材,让学生从热重曲线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012 年以铁及卤化物、高铁含氧酸盐为知识载体,深入考查了有关物质的组成、性质、应用(高能电池)等,由知识的广度向深度转变,由侧重知识的量向侧重能力转变。同时考题答案科学简洁,如2012 年三个必考题中由中文表述的答案只有40 个字,化学方程式6个,化学式及运算式等符号不到30 个。
试卷既能客观地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分开来,又能很好地体现其选拔功能。
三、必修、选修究竟如何上?
根据国家课程组设计要求,学生应先学必修,后学选修,且选修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目前存在这样的一些倾向:必修选修交叉上或穿插上,学生选择模块变为学校替学生选择模块。其实这些做法既不利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和参加高考。
(一)先学必修模块后学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是依据基础化学知识体系和学习时序编制的,“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它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然而有少数学校为节省时间,急功近利,将必修和选修教材交叉上,如上《化学2》“物质结构基础”时把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连接其后,上《化学2》“化学反应与能量”时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穿插其中,不上《化学2》“有机化合物”而直接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我们学校就吃过这个苦头,按部分省重点高中联考学校的要求,在上完《化学2》“物质结构基础”后就去上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结果因学生没有学习必修“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同分异构体等分子结构方面的必要基础,每每遇到这些实例,不得不回过头来进行一些交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与愿违。因此,教学中必须按教材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上完必修再上选修,不能违背科学规律。
(二)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选考模块学习
学生学完必修模块后,理论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教师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事实上学生的自主选择打了折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有些学校在学生学习必修时就已进入了选修模块的穿插学习,选修模块成为学校为学生做主的指令性选择。其二,按照教材顺序上完必修模块和《化学反应原理》这个必考选修模块,若放手让学生对五个备选模块进行选择,至于哪一个模块更适合自己学习,学生难以拿定主意,因为学生对备选模块内容不甚了解,存在盲目性。若让学生自主选择模块,可能出现“百花齐放”,学校无法按学生的需求开课满足学生的选择,同时学校也不好管理教与学的过程,因而选择模块时学校(或联考学校)起了主导作用。虽然学校选择选修模块是依据校情反复权衡了的,但仍然意识到存在较大风险,害怕由于选修模块考题难度的不完全等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目前很多学校为了避免由学校选择模块而带来的风险,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同时让所有学生学习两个选修模块,以利于学生在高考中自己做选择。但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课改的目的和要求,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同时,这种应考策略也是不可取的,学生高考时面对“理化生”三科的选考题是没有时间去先甄别两道考题之后再确定答其中一道的,高考时间是分秒必争的。由此看来,选修模块只能在学习过程中确定,而不是到高考时才确定。是此,选修模块一旦确定之后,学生就只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学习这个模块。
(三)必修、选修模块教学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课标和考纲不仅这样强调,近几年高考新课程卷也是这样命制考题,如2011 年必考题26 题,以CuSO4·5H2O 热重曲线图及对应数据为信息源,要求学生推断各对应温度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及其产物。这道题是当年失分较多的题。2012 必考题28 题,以学生熟知的苯与溴反应制取溴苯的化学原理和提供有关物质性质、以三颈烧瓶等仪器设计的实验室制取装置图等信息,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该题得分率也较低,甚至有的老师埋怨题目超纲,说三颈烧瓶是选修有机分离提纯中所用仪器。其实该题并没有超纲,命题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验室制取溴苯的完整装置的信息,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并设计部分实验”。严格讲这些考题还不是“跳起来摘桃子”,只能说是“伸出手臂摘桃子”的考题,但这些考题确实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然而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是传统“题海战”所不能解决的,必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一中) 《从近两年化学考题变化看必修选修教学策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751.html
江岚 吴永涛 段昌平
一、近两年化学考题内容及形式
理综化学卷由两个部分组成——必考题(占85 分)和选考题(占15 分)。必考题呈现形式有客观题(卷I,7 个小题共42 分)和主观题(卷Ⅱ,3 个大题共43分),综合考查内容为两个必修模块《( 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的部分内容。选考题只有一个大题,一般是三选一《( 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试卷中涉及知识点约占中学所学内容的1/6,可谓“冰山一角”。
二、近两年化学考题特点及变化纵观近两年全国新课程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及变化:
(一)注重双基和新增知识点的考查,呈现形式创新
新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虽然作了较大的调整,但对此前的课改成果仍予以了肯定和相应的继承,因而新课程卷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考查,如阿伏加德罗定律,物质的量浓度,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与转化,有机反应及其类型,同分异构体,有机合成,定性定量的组合实验,简单实验设计,探究实验评析等。但承载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实验的内容的试题形式在不断翻新。另一方面,新课程中新增知识点考查概率较大,如将C14 运用于考古,化学与电离平衡常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图),电离能与电负性,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光谱分析与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等,这些代表化学科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多出现在考题(特别是选考题)中,呈现形式多以填空题。
(二)注重自主学习能力考查,引导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极其重要位置,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新课程卷特别注重营造“根在墙内枝在墙外”的知识情境,让学生面对陌生问题,直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介绍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让学生写一个从未写过的化学方程式,2012 年必考题26 题“ 与MnO2—Zn 电池类似,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2FeO4 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又如2012 年必考题28 题,该题给出了一套制取溴苯的全新装置,化学反应原理在“必修2”教材有机化学中,其它关于溴苯的信息告知在题目表中,据此要求学生完成该实验考题。考后不少师生抱怨该题超纲,其实并没有超纲,题中回答问题所需的知识都在书本及题给信息之中。2012 年选考题38 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6)问,命题者的立意是以ZnS 晶胞结构为知识载体,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观察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因为今年新课程理综化学卷突出了这个特点,对此转变很多学生不适应,致使化学成绩较去年普遍下降,拉动了一本最低控制线较去年下降了近20 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查的导向是在向传统的题海战说“不”,是减轻师生负担的科学之举!
(三)避免了“穿靴戴帽”,试题干净利落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些内容靠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渗透,让学生去感知,而不是靠喊口号强加给学生。事实上学生学到后来对很多物质涉及的社会性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不需要在高考这个时刻去向学生作宣传。如2011年选考题37 题,是一道以“纸”为题材的“化学与技术”考题,命题者没有提及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是直奔主题——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早期生产的纸张常在表面涂敷明矾,以填补其表面微孔,防墨迹扩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12 年27 题是以“光气”的生产及应用为题材的侧重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及化学平衡等基本理论的必考题,没有提及光气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应用在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由此看命题者更理智地处理联系实际,摒弃了不必要的穿靴戴帽,试题干净利落,因为考试体现的是选拔功能。
(四)试题内容形式创新,答案科学简洁
近几年新课程卷考题从内容到形式稳中创新,稳即保持了题量、题型、分值、考查主干知识这些框架相对稳定;创新表现为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相适应并起引领作用。如传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框图题由注重知识点覆盖面的重知识型考题逐步向以某一元素为主干层层深入拓展的能力型考题转变。2011 年以CuSO4·5H2O受热脱水的热重曲线为题材,让学生从热重曲线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012 年以铁及卤化物、高铁含氧酸盐为知识载体,深入考查了有关物质的组成、性质、应用(高能电池)等,由知识的广度向深度转变,由侧重知识的量向侧重能力转变。同时考题答案科学简洁,如2012 年三个必考题中由中文表述的答案只有40 个字,化学方程式6个,化学式及运算式等符号不到30 个。
试卷既能客观地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分开来,又能很好地体现其选拔功能。
三、必修、选修究竟如何上?
根据国家课程组设计要求,学生应先学必修,后学选修,且选修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目前存在这样的一些倾向:必修选修交叉上或穿插上,学生选择模块变为学校替学生选择模块。其实这些做法既不利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和参加高考。
(一)先学必修模块后学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是依据基础化学知识体系和学习时序编制的,“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它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然而有少数学校为节省时间,急功近利,将必修和选修教材交叉上,如上《化学2》“物质结构基础”时把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连接其后,上《化学2》“化学反应与能量”时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穿插其中,不上《化学2》“有机化合物”而直接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我们学校就吃过这个苦头,按部分省重点高中联考学校的要求,在上完《化学2》“物质结构基础”后就去上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结果因学生没有学习必修“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同分异构体等分子结构方面的必要基础,每每遇到这些实例,不得不回过头来进行一些交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与愿违。因此,教学中必须按教材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上完必修再上选修,不能违背科学规律。
(二)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选考模块学习
学生学完必修模块后,理论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教师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事实上学生的自主选择打了折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有些学校在学生学习必修时就已进入了选修模块的穿插学习,选修模块成为学校为学生做主的指令性选择。其二,按照教材顺序上完必修模块和《化学反应原理》这个必考选修模块,若放手让学生对五个备选模块进行选择,至于哪一个模块更适合自己学习,学生难以拿定主意,因为学生对备选模块内容不甚了解,存在盲目性。若让学生自主选择模块,可能出现“百花齐放”,学校无法按学生的需求开课满足学生的选择,同时学校也不好管理教与学的过程,因而选择模块时学校(或联考学校)起了主导作用。虽然学校选择选修模块是依据校情反复权衡了的,但仍然意识到存在较大风险,害怕由于选修模块考题难度的不完全等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目前很多学校为了避免由学校选择模块而带来的风险,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同时让所有学生学习两个选修模块,以利于学生在高考中自己做选择。但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课改的目的和要求,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同时,这种应考策略也是不可取的,学生高考时面对“理化生”三科的选考题是没有时间去先甄别两道考题之后再确定答其中一道的,高考时间是分秒必争的。由此看来,选修模块只能在学习过程中确定,而不是到高考时才确定。是此,选修模块一旦确定之后,学生就只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学习这个模块。
(三)必修、选修模块教学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课标和考纲不仅这样强调,近几年高考新课程卷也是这样命制考题,如2011 年必考题26 题,以CuSO4·5H2O 热重曲线图及对应数据为信息源,要求学生推断各对应温度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及其产物。这道题是当年失分较多的题。2012 必考题28 题,以学生熟知的苯与溴反应制取溴苯的化学原理和提供有关物质性质、以三颈烧瓶等仪器设计的实验室制取装置图等信息,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该题得分率也较低,甚至有的老师埋怨题目超纲,说三颈烧瓶是选修有机分离提纯中所用仪器。其实该题并没有超纲,命题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验室制取溴苯的完整装置的信息,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并设计部分实验”。严格讲这些考题还不是“跳起来摘桃子”,只能说是“伸出手臂摘桃子”的考题,但这些考题确实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然而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是传统“题海战”所不能解决的,必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一中) 《从近两年化学考题变化看必修选修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