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
工作中体现出自我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大都比较注重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支配自己的工作。这个结论与我国学者白益民等进行的教师个性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高成效教师个性的共同特征中“独立性”处于中上水平。
(2) 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更需要工作具有稳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一般教师比优秀教师更加注重工作的安定程度,他们希望工作稳定、有保障,不愿失去工作。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许多教学成效一般或较差的教师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钟爱于教育工作,但是为了拥有一份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社会中仍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工作,他们中有很多人宁愿持一种非积极的态度留在教育岗位上。如此,他们是很难取得高成效的教学成绩的。
(3) 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需要拥有自我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大都比较向往下班后能从事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业余活动,能拥有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优秀教师们所具有的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他们为取得高成效的教学成绩花去了许多课余时间和精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
(4) 一般教师比优秀教师更需要良好的监督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一般教师都非常渴望在工作中能遇上可以依靠的公正领导,他们认为拥有一个关怀、体贴、能常倾听意见的领导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与优秀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不无关系的。他们大多认为,要顺利地展开教学工作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有好的领导做后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一线教师的个人努力。没有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和兢业爱岗的师德,高成效的教学是无从开始的。
(5) 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需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希望在日常工作中能进行丰富的想象,创造一些新东西,并能实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因为新事物的诞生或对新思想的推广往往不能循规蹈矩,机械地照抄、照搬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是不利于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的。现代的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并非因为他们是最好的教书匠,而是因为他们是工作的有心人,能在教学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里取得比别人更突出的教学成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创造性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而这也恰恰是一般教师所欠缺的。
(6) 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热衷于教育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乐于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造就和感召他人,他们需要通过培育人才获得一种成就感。赫兹伯格的双因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情感才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源泉。教书育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造就下一代是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点。而乐于从中获得成就感并非是所有教师都具有的心理。正如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不同的教师在对“育人需要”这一尺度进行评价时有很大差异,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加热爱教育工作。
3. 不同教师职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分析
在调查过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存在的差异后,我们又针对从事教师职业对他们职业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了总的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
(1) 在优秀教师中选择满足程度“极高”的占6.0%,“高”的占28.8%,两项累计百分比为34.8%,可以说,有超过3/1的优秀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能很好的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而一般教师中选择满足程度“极高”的仅占3.9%,“高”的占19.2%,两项累计百分比只有23.1%,可见,一般教师中只有少部分教师感觉自身的职业需要能从教师这一职业中得到很好地满足。经过检验得到的X[2]值为12.98%,大于X.[2,025],因此,我们有很大地把握说,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教师职业对自身职业需要的满足程度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一般教师,他们中都有占绝对多数的人(59.1%的优秀教师和76.9%的一般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在一般程度上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
(3) 优秀教师中有少部分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职业需要,这表现在有约占6.1%的优秀教师选择满足程度“低”,而同时调查结果却显示一般教师中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持明显的消极态度。
通过以上数据结果我们可以试推论,对一名教师来说,能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效。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讨论:需要和认知有关。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产生一系列不同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如果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感觉和心理满足的体验;如果不能满足,便会产生失望和不快之感。同时,人的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人的积极性就表现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是人的积极性的根本动力。所以,一些教师因为比较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能比较好地满足他们的职业需要,他们就会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其职业行为也因此会比较积极。他们大多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工作稳定性也较大,能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全力以赴地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学给予的专注和特别的努力程度往往使得他们的教学成效高于其他教师。与此同时,较高的教学成效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教师有效且积极的职业行为,从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也会更加愉悦,其具有的职业需要就随之被进一步满足,并可能产生新的更高水平的职业需要,对自己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之亦然。
当然,我们还需明确,绝对和机械地解释职业需要和教师一系列职业行为中的积极与消极表现以及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互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是不准确、不完备的。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自身的职业需要通过教师这一职业得到了基本满足,但却不一定取得高成效。我们认为,随着教师地位、待遇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发现教师职业外在条件的优越性。然而对这些职业的外在需要的满足是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另一方面,在教师职业需要的现实化过程中,我们应看到教师的职业需要在暂时还没有被充分满足的条件下是可以做出一些适应与调节的。因为需要本身要作用于行为,其间还有理性的处理过程,即经过思想动机的过滤和加工,这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中明显的是意志与情绪的中介作用。教师的情绪反映了一定需要满足的程度,表现为满意愉快与失望冷淡的不同状态,影响教师的从业心境、职业的安定与职业转迁。但是不满足不一定就出现低情绪,因为一种情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可控制的,教师的意志可以对需要满足障碍引起的消极因素进行约束与克制,在教师的动机矛盾中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因此,配合教师需要的现实化,教师的思想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四、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教学成效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需要与其教学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据此,为了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成效,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为激发教师更高的工作热情,取得 《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768.html
(2) 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更需要工作具有稳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一般教师比优秀教师更加注重工作的安定程度,他们希望工作稳定、有保障,不愿失去工作。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许多教学成效一般或较差的教师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钟爱于教育工作,但是为了拥有一份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社会中仍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工作,他们中有很多人宁愿持一种非积极的态度留在教育岗位上。如此,他们是很难取得高成效的教学成绩的。
(3) 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需要拥有自我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大都比较向往下班后能从事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业余活动,能拥有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优秀教师们所具有的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他们为取得高成效的教学成绩花去了许多课余时间和精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
(4) 一般教师比优秀教师更需要良好的监督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一般教师都非常渴望在工作中能遇上可以依靠的公正领导,他们认为拥有一个关怀、体贴、能常倾听意见的领导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与优秀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不无关系的。他们大多认为,要顺利地展开教学工作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有好的领导做后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一线教师的个人努力。没有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和兢业爱岗的师德,高成效的教学是无从开始的。
(5) 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需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希望在日常工作中能进行丰富的想象,创造一些新东西,并能实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因为新事物的诞生或对新思想的推广往往不能循规蹈矩,机械地照抄、照搬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是不利于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的。现代的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并非因为他们是最好的教书匠,而是因为他们是工作的有心人,能在教学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里取得比别人更突出的教学成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创造性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而这也恰恰是一般教师所欠缺的。
(6) 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热衷于教育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乐于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造就和感召他人,他们需要通过培育人才获得一种成就感。赫兹伯格的双因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情感才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源泉。教书育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造就下一代是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点。而乐于从中获得成就感并非是所有教师都具有的心理。正如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不同的教师在对“育人需要”这一尺度进行评价时有很大差异,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加热爱教育工作。
3. 不同教师职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分析
在调查过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存在的差异后,我们又针对从事教师职业对他们职业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了总的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
(1) 在优秀教师中选择满足程度“极高”的占6.0%,“高”的占28.8%,两项累计百分比为34.8%,可以说,有超过3/1的优秀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能很好的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而一般教师中选择满足程度“极高”的仅占3.9%,“高”的占19.2%,两项累计百分比只有23.1%,可见,一般教师中只有少部分教师感觉自身的职业需要能从教师这一职业中得到很好地满足。经过检验得到的X[2]值为12.98%,大于X.[2,025],因此,我们有很大地把握说,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教师职业对自身职业需要的满足程度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一般教师,他们中都有占绝对多数的人(59.1%的优秀教师和76.9%的一般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在一般程度上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
(3) 优秀教师中有少部分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职业需要,这表现在有约占6.1%的优秀教师选择满足程度“低”,而同时调查结果却显示一般教师中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持明显的消极态度。
通过以上数据结果我们可以试推论,对一名教师来说,能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效。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讨论:需要和认知有关。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产生一系列不同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如果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感觉和心理满足的体验;如果不能满足,便会产生失望和不快之感。同时,人的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人的积极性就表现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是人的积极性的根本动力。所以,一些教师因为比较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能比较好地满足他们的职业需要,他们就会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其职业行为也因此会比较积极。他们大多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工作稳定性也较大,能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全力以赴地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学给予的专注和特别的努力程度往往使得他们的教学成效高于其他教师。与此同时,较高的教学成效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教师有效且积极的职业行为,从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也会更加愉悦,其具有的职业需要就随之被进一步满足,并可能产生新的更高水平的职业需要,对自己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之亦然。
当然,我们还需明确,绝对和机械地解释职业需要和教师一系列职业行为中的积极与消极表现以及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互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是不准确、不完备的。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自身的职业需要通过教师这一职业得到了基本满足,但却不一定取得高成效。我们认为,随着教师地位、待遇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发现教师职业外在条件的优越性。然而对这些职业的外在需要的满足是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另一方面,在教师职业需要的现实化过程中,我们应看到教师的职业需要在暂时还没有被充分满足的条件下是可以做出一些适应与调节的。因为需要本身要作用于行为,其间还有理性的处理过程,即经过思想动机的过滤和加工,这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中明显的是意志与情绪的中介作用。教师的情绪反映了一定需要满足的程度,表现为满意愉快与失望冷淡的不同状态,影响教师的从业心境、职业的安定与职业转迁。但是不满足不一定就出现低情绪,因为一种情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可控制的,教师的意志可以对需要满足障碍引起的消极因素进行约束与克制,在教师的动机矛盾中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因此,配合教师需要的现实化,教师的思想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四、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教学成效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需要与其教学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据此,为了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成效,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为激发教师更高的工作热情,取得 《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