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
摘要:“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有三,即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和学习方式有所变化;问题有二,“三农”问题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都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对策有三,从“立足现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教”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三农 新课程 推广
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按教育部的要求,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2002年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由于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至2004年秋季,全国(不含港台澳)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一年。2003年进入和2004年要进入新课程的,大多是不同程度存在“三农”问题的农业县。总结“三农”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
(一)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
2000年以来,教育部门自身的宣传,媒体的宣传,绝大多数教师对新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等,都说得上口。;
(二)教学行为有所变化
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态度比以前好了;讲的比以前少了;照搬教案的少了,能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多了。
(三)学习行为有所转变
学生被动识记少了,能自主学习的比以前多了。厌学的少了,乐学的多了,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
以上变化,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新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被自觉地接受。
二、问题
(一)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在《中国战略构想》一文中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概括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指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低收入的“两个世界”大多是在农村。1997年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上书朱熔基总理时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高度重视,足以说明三农问题之严重。三农问题的形成已久,解决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农”背景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家庭收入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1997年以来,农村在前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出现负增长,而各种费用却在持续上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资源多元,如课外阅读量的扩大而要求学生必须订阅报刊和购买课外书,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购买学具,因评价改革需要学生购买成长记录袋等,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使多数家庭做不到。
2、“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
大学扩招前,农民子弟会因为上大学甚至只是上中专而改变人生命运,送儿女上学对农民家庭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三农”背景下的大学扩招很快就带来了就业困难,以及回乡后的致富无术,使原本负债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负面影响也决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它会使同村的农民望而却步,少了送儿女上学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就较少在关注之内。
3、教师缺乏推广新课程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绝不是只是农民。农村教师待遇的低下,以及还有下岗的压力,还有成人道德教育的混乱,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对新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课程的高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对新课程的极端热忱和倾注全部的心血,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框架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的政策,虽是义务教育由县来办,但由于“三农”问题突出,政府除了工资的发放,已无多少财力投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因财力有限而无法落实。至于电脑室,更为遥远。有的学校,连配备一台都有困难。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1、在理念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一是片面化,新课程理念充满辨证思维,但在理解时,不少人只是抓住一点,而忽略其余,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有过对工具性的批判,而不敢理直气壮的谈训练;二是绝对化,一看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可以自由选择”受尊崇,每堂课都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学”, 全然不顾学习内容是否可以打乱顺序来学,全然不顾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和适应性;三是形式化,如,一听说学生自己可以自由找学习伙伴,就让学生满堂跑。
2、新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缺乏方法,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怎样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还缺少有效的办法。新理念不能转变为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建议
(一)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课程
务真求实是党中央的要求。要务真,认识必须真切,要立足现实。首先,要认识现实中促进新课程推广的积极因素。
1、经济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不少乡镇也办起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使有财力把义务教育由乡管划归县管。
2、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的钱,还有见识,以及城市实施新课程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媒体的传播。几年来,媒体对新课程的宣传是很到位的,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家庭也经常在感受新课程。
4、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三农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号召要“更加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5、教师学历的提高
由于“两基”达标的需要,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至2003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了86、5% 。认识积极因素,才能增强信心,有所作为。
其次,要认识现实对新课程的制约因素。如, ¹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恶化,国家财力有限,亟须用钱的地方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个复杂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对新课程推广的制约也将是长期的; º 文化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教育、文化背景存在诸多差异,对新课程的认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 区域差异,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均衡发展 ;¼教师专业水平低 ,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的含金量却有问题,如民办教师转正后参加“专业合格考试”合格即为合格学历,因两基达标验收的需要,大量考不上高中或中专而去代课的人被招入师范学校,这两拨人的比例不在少数。就是接受师范正规训练的老师,面对新课程,专业能力也是显得力不从心。认识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不是为“不作为”找借口,而是要增强紧迫感,责任心,要奋发起来,有所作为。
(二)遵循规律,追求理想的课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事情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冲劲。但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态度要积极,思考要冷静,行动要稳妥。新课程的实施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无所作为和盲动、蛮干,都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基本目标与目标多元
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要把课程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多元目标是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对具体目标的增、删、降低或提高要求。使用国家教材,要瞄准基本目标;使用地方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要目标多元,根据当地的实际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2、基本策略与方法多元
有效教学应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策略。运用有效教学,应允许方法的多元。如,老师的作用多一点,或学生的自主多一点都是允许的;合作学习多一点,或自主探究多一点,也是正常的。从老师按教案教,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实行动态化的教学,要允许有个过程。对新课程的教法切忌定于一尊,单纯的接受学习是不好的,一味的探究也未必可取。在对如何引导探究尚无本土化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切忌一轰而上,渐进式的指导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可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8769.html
关键词: 三农 新课程 推广
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按教育部的要求,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2002年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由于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至2004年秋季,全国(不含港台澳)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一年。2003年进入和2004年要进入新课程的,大多是不同程度存在“三农”问题的农业县。总结“三农”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
(一)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
2000年以来,教育部门自身的宣传,媒体的宣传,绝大多数教师对新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等,都说得上口。;
(二)教学行为有所变化
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态度比以前好了;讲的比以前少了;照搬教案的少了,能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多了。
(三)学习行为有所转变
学生被动识记少了,能自主学习的比以前多了。厌学的少了,乐学的多了,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
以上变化,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新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被自觉地接受。
二、问题
(一)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在《中国战略构想》一文中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概括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指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低收入的“两个世界”大多是在农村。1997年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上书朱熔基总理时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高度重视,足以说明三农问题之严重。三农问题的形成已久,解决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农”背景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家庭收入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1997年以来,农村在前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出现负增长,而各种费用却在持续上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资源多元,如课外阅读量的扩大而要求学生必须订阅报刊和购买课外书,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购买学具,因评价改革需要学生购买成长记录袋等,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使多数家庭做不到。
2、“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
大学扩招前,农民子弟会因为上大学甚至只是上中专而改变人生命运,送儿女上学对农民家庭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三农”背景下的大学扩招很快就带来了就业困难,以及回乡后的致富无术,使原本负债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负面影响也决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它会使同村的农民望而却步,少了送儿女上学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就较少在关注之内。
3、教师缺乏推广新课程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绝不是只是农民。农村教师待遇的低下,以及还有下岗的压力,还有成人道德教育的混乱,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对新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课程的高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对新课程的极端热忱和倾注全部的心血,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框架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的政策,虽是义务教育由县来办,但由于“三农”问题突出,政府除了工资的发放,已无多少财力投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因财力有限而无法落实。至于电脑室,更为遥远。有的学校,连配备一台都有困难。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1、在理念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一是片面化,新课程理念充满辨证思维,但在理解时,不少人只是抓住一点,而忽略其余,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有过对工具性的批判,而不敢理直气壮的谈训练;二是绝对化,一看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可以自由选择”受尊崇,每堂课都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学”, 全然不顾学习内容是否可以打乱顺序来学,全然不顾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和适应性;三是形式化,如,一听说学生自己可以自由找学习伙伴,就让学生满堂跑。
2、新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缺乏方法,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怎样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还缺少有效的办法。新理念不能转变为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建议
(一)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课程
务真求实是党中央的要求。要务真,认识必须真切,要立足现实。首先,要认识现实中促进新课程推广的积极因素。
1、经济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不少乡镇也办起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使有财力把义务教育由乡管划归县管。
2、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的钱,还有见识,以及城市实施新课程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媒体的传播。几年来,媒体对新课程的宣传是很到位的,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家庭也经常在感受新课程。
4、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三农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号召要“更加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5、教师学历的提高
由于“两基”达标的需要,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至2003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了86、5% 。认识积极因素,才能增强信心,有所作为。
其次,要认识现实对新课程的制约因素。如, ¹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恶化,国家财力有限,亟须用钱的地方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个复杂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对新课程推广的制约也将是长期的; º 文化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教育、文化背景存在诸多差异,对新课程的认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 区域差异,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均衡发展 ;¼教师专业水平低 ,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的含金量却有问题,如民办教师转正后参加“专业合格考试”合格即为合格学历,因两基达标验收的需要,大量考不上高中或中专而去代课的人被招入师范学校,这两拨人的比例不在少数。就是接受师范正规训练的老师,面对新课程,专业能力也是显得力不从心。认识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不是为“不作为”找借口,而是要增强紧迫感,责任心,要奋发起来,有所作为。
(二)遵循规律,追求理想的课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事情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冲劲。但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态度要积极,思考要冷静,行动要稳妥。新课程的实施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无所作为和盲动、蛮干,都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基本目标与目标多元
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要把课程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多元目标是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对具体目标的增、删、降低或提高要求。使用国家教材,要瞄准基本目标;使用地方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要目标多元,根据当地的实际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2、基本策略与方法多元
有效教学应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策略。运用有效教学,应允许方法的多元。如,老师的作用多一点,或学生的自主多一点都是允许的;合作学习多一点,或自主探究多一点,也是正常的。从老师按教案教,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实行动态化的教学,要允许有个过程。对新课程的教法切忌定于一尊,单纯的接受学习是不好的,一味的探究也未必可取。在对如何引导探究尚无本土化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切忌一轰而上,渐进式的指导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可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