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友情之帆骋前进之船
在包钢,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包钢普教系统依靠包钢这一强大后盾,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分别在1986年和1993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使广大包钢青少年逐渐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下解放出来。
同时,包钢在努力增强自身消化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积极走向社会,拓展就业渠道,从而基本解决了普教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的局面。
升学和就业两大问题的基本解决,犹如搬开了应试教育通向素质教育的路途上的两块巨石,为包钢基础教育体制的转轨铺平了道路。
以高分数、高升学率为参照标准的旧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基础教育的一道紧箍咒。在包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场教育评估体系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1985年,包钢教育处党委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合格率”的任务,要求各学校明确区分“升学”与“合格”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标准,改变“升学即合格”的错误观念,制定并贯彻新的教育目标,大面积提高学生合格率。
1988年,包钢普教系统的考试改革全面开始,以检查合格率为目的的考试评价系统取代了以往为升学服务的考试评价系统。考察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的成绩,主要是现在和过去比,看是否有进步,看进步的幅度,使学校、教师、学生得以从升学指挥棒的阴影下摆脱出来。
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素质教育的气候已经形成,如何把紊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呢?
1983年,包钢教育处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1992年,包钢教育处党委提出了《全面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制定了素质教育的五条根本措施。
在包钢的素质教育实践已经取得卓然成效时,包钢的教育者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并没有止步。当他们试图把包钢的素质教育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时,他们清醒地看到:以往的素质教育实践还只是以学校内部机制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范畴,而在教室之外、校园之外的广阔教育空间,素质教育还未涉足。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如果仅把教育的领域局限于课堂,如何真正实现这“三个学会”的目标呢?
是巧合更是必然。少先队“手拉手”互助活动吸引了包钢教育者的目光。他惊喜地发现,“手拉手”互助活动和素质教育“有缘--“手拉手”活动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都面向全体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手拉手”活动和素质的的对象一致:都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和素质教育的对象一致,都涉及少年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观察、思考,包钢各中小学校普遍认识到,“手拉手”互助活动是改革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优化了农的教育环境,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素质教育在面上的推广;它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拓宽了素质教育空间,有利于素质教育在质上的提高;它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力量调动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
然而、“手拉手”互助活动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它“让孩子们从小窗口看到了大世界,从互助中得到了助人的快乐,从对比中感到了自身的责任”,孩子们在活动中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它让孩子们从空间有限的校园中走出来,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它有效地调动了少年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操作简单、易行,一旦孩子加入“手拉手”的行列,他就会进入一个磁力无比巨大的磁场,真诚的友情为他们自觉地帮助(教育)他人和接受他人的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自觉的状态,正是素质教育发挥作用的最佳境界。
思想定位找准以后,接下来就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用“手拉手”互助活动来构筑素质教育的宏伟大厦了。
包钢教育处所属各学校在实践中时刻不忘让“手拉手”互助活动为素质教育服务。
他们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基本技能。包钢十六小少先队指导队员们写好交友信:1.写字工整,格式正确;2.句子通顺,消灭错别字;3.内容充实、具体,不千篇一律。怎样邮发信件,怎样寄、收包裹,怎样制作交友卡、明信片等等,则成为包钢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习的内容。
他们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品德。包钢一小少先队设立了“雏鹰志愿者基金会”,自创基金6千多元,连续三年救助了10名山里的失学儿童;包钢三小三至六年级各中队成立了“红领巾爱心早点食堂”,队员们自愿从家中带来米、面、咸菜,自制成早餐,卖给本校师生。然后大队部将各“食堂”创收的钱集中起来,为联谊校伊盟达旗展旦召小学订阅了《辅导员》杂志和《中国少年报》。队员们还省下压岁钱、零花钱,“为草原小伙伴攒路费”,让“手拉手”好朋友到城里来看一看;包钢十小队员开展了“节约十个一,救助小伙伴”活动,队员们省吃俭用,帮助三名小伙伴重新走进了校园。
他们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针对部分师生认为“手拉手”活动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与被资助的片面看法,包钢四小开展了“向同龄小伙伴学什么”和“夸夸我的好朋友”活动。随后,四小和联谊校土右旗大城西中心校的队员们掀起了“比进步,赛提高,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活动热潮;针对城市学生过生日讲排尝比阔气甚至大操大办的现象,包钢八小与伊盟达旗昭君坟乡中心小学共同开展了“你的生日怎么过”的征文活动,讨论怎样过生日才有意义。当八小的队员们读着农村小伙伴朴实无华、苦中有乐的来信时,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们懂得了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包钢十六小在指导队员写好交友信、用好交友信时教育队员们既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向对方学习,又要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帮对方改正;包钢十六小与联谊校郊区厂汗小学、高油房小学联合开展了“四比四看”活动,即比思想,看谁品德好;比学习,看谁进步大;比纪律,看谁执行规范好;比能力,看谁发展全面。
他们还制订“手拉手”互访制度,建立“手拉手”共建基地,让城里孩子学习生产劳动技能,让农村孩子长见识、学知识。包钢一小和联谊校固阳县兴顺西乡兴顺西小学建立了“留学”制度,适时组织城里孩子去乡下,乡下孩子进城里,与对方小伙伴同吃、同注同学习、同劳动。“留学”结束后,两校分别组织“留学生”在本校作“报告”以“留学生们”的亲身感受来教育更多队员;高油房小学专门划出两亩地,与十七小共建学农基地,让两校孩子一起种菜;厂汉小学开辟出一块地,和十六小共植友谊林;包郊十二中的学生在春播、夏锄、秋收时节到联谊校郊区哈业胡同乡前进中学去和农村伙伴一起参加劳动,过农家生活。
前进中师生则在“五·四”、“六·一”、“九·十”、“十·一”等节日到十 二中学参观访问;看到黄河两岸水上流失、土壤沙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包钢八小与位于黄河岸边的昭君坟乡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保护母亲河”活动,队员们在黄河岸边共植“长青树”,建立“红领巾生态监护站”,决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157.html
包钢普教系统依靠包钢这一强大后盾,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分别在1986年和1993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使广大包钢青少年逐渐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下解放出来。
同时,包钢在努力增强自身消化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积极走向社会,拓展就业渠道,从而基本解决了普教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的局面。
升学和就业两大问题的基本解决,犹如搬开了应试教育通向素质教育的路途上的两块巨石,为包钢基础教育体制的转轨铺平了道路。
以高分数、高升学率为参照标准的旧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基础教育的一道紧箍咒。在包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场教育评估体系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1985年,包钢教育处党委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合格率”的任务,要求各学校明确区分“升学”与“合格”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标准,改变“升学即合格”的错误观念,制定并贯彻新的教育目标,大面积提高学生合格率。
1988年,包钢普教系统的考试改革全面开始,以检查合格率为目的的考试评价系统取代了以往为升学服务的考试评价系统。考察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的成绩,主要是现在和过去比,看是否有进步,看进步的幅度,使学校、教师、学生得以从升学指挥棒的阴影下摆脱出来。
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素质教育的气候已经形成,如何把紊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呢?
1983年,包钢教育处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1992年,包钢教育处党委提出了《全面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制定了素质教育的五条根本措施。
在包钢的素质教育实践已经取得卓然成效时,包钢的教育者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并没有止步。当他们试图把包钢的素质教育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时,他们清醒地看到:以往的素质教育实践还只是以学校内部机制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范畴,而在教室之外、校园之外的广阔教育空间,素质教育还未涉足。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如果仅把教育的领域局限于课堂,如何真正实现这“三个学会”的目标呢?
是巧合更是必然。少先队“手拉手”互助活动吸引了包钢教育者的目光。他惊喜地发现,“手拉手”互助活动和素质教育“有缘--“手拉手”活动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都面向全体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手拉手”活动和素质的的对象一致:都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和素质教育的对象一致,都涉及少年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观察、思考,包钢各中小学校普遍认识到,“手拉手”互助活动是改革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优化了农的教育环境,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素质教育在面上的推广;它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拓宽了素质教育空间,有利于素质教育在质上的提高;它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力量调动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
然而、“手拉手”互助活动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它“让孩子们从小窗口看到了大世界,从互助中得到了助人的快乐,从对比中感到了自身的责任”,孩子们在活动中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它让孩子们从空间有限的校园中走出来,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它有效地调动了少年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操作简单、易行,一旦孩子加入“手拉手”的行列,他就会进入一个磁力无比巨大的磁场,真诚的友情为他们自觉地帮助(教育)他人和接受他人的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自觉的状态,正是素质教育发挥作用的最佳境界。
思想定位找准以后,接下来就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用“手拉手”互助活动来构筑素质教育的宏伟大厦了。
包钢教育处所属各学校在实践中时刻不忘让“手拉手”互助活动为素质教育服务。
他们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基本技能。包钢十六小少先队指导队员们写好交友信:1.写字工整,格式正确;2.句子通顺,消灭错别字;3.内容充实、具体,不千篇一律。怎样邮发信件,怎样寄、收包裹,怎样制作交友卡、明信片等等,则成为包钢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习的内容。
他们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品德。包钢一小少先队设立了“雏鹰志愿者基金会”,自创基金6千多元,连续三年救助了10名山里的失学儿童;包钢三小三至六年级各中队成立了“红领巾爱心早点食堂”,队员们自愿从家中带来米、面、咸菜,自制成早餐,卖给本校师生。然后大队部将各“食堂”创收的钱集中起来,为联谊校伊盟达旗展旦召小学订阅了《辅导员》杂志和《中国少年报》。队员们还省下压岁钱、零花钱,“为草原小伙伴攒路费”,让“手拉手”好朋友到城里来看一看;包钢十小队员开展了“节约十个一,救助小伙伴”活动,队员们省吃俭用,帮助三名小伙伴重新走进了校园。
他们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针对部分师生认为“手拉手”活动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与被资助的片面看法,包钢四小开展了“向同龄小伙伴学什么”和“夸夸我的好朋友”活动。随后,四小和联谊校土右旗大城西中心校的队员们掀起了“比进步,赛提高,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活动热潮;针对城市学生过生日讲排尝比阔气甚至大操大办的现象,包钢八小与伊盟达旗昭君坟乡中心小学共同开展了“你的生日怎么过”的征文活动,讨论怎样过生日才有意义。当八小的队员们读着农村小伙伴朴实无华、苦中有乐的来信时,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们懂得了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包钢十六小在指导队员写好交友信、用好交友信时教育队员们既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向对方学习,又要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帮对方改正;包钢十六小与联谊校郊区厂汗小学、高油房小学联合开展了“四比四看”活动,即比思想,看谁品德好;比学习,看谁进步大;比纪律,看谁执行规范好;比能力,看谁发展全面。
他们还制订“手拉手”互访制度,建立“手拉手”共建基地,让城里孩子学习生产劳动技能,让农村孩子长见识、学知识。包钢一小和联谊校固阳县兴顺西乡兴顺西小学建立了“留学”制度,适时组织城里孩子去乡下,乡下孩子进城里,与对方小伙伴同吃、同注同学习、同劳动。“留学”结束后,两校分别组织“留学生”在本校作“报告”以“留学生们”的亲身感受来教育更多队员;高油房小学专门划出两亩地,与十七小共建学农基地,让两校孩子一起种菜;厂汉小学开辟出一块地,和十六小共植友谊林;包郊十二中的学生在春播、夏锄、秋收时节到联谊校郊区哈业胡同乡前进中学去和农村伙伴一起参加劳动,过农家生活。
前进中师生则在“五·四”、“六·一”、“九·十”、“十·一”等节日到十 二中学参观访问;看到黄河两岸水上流失、土壤沙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包钢八小与位于黄河岸边的昭君坟乡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保护母亲河”活动,队员们在黄河岸边共植“长青树”,建立“红领巾生态监护站”,决
心将岸边沙漠变成绿洲,将黄河浊浪变成清流。
“素质教育是船,‘手拉手’是帆”,在包钢,我们听到了这样一支歌。
“手拉手”互助活动蕴藏的巨大情感资源,已转化成激励“手拉手”的参与者们共同进步的强大能量。正是这股能量,推动着素质教育之舟乘风破浪,驰骋沧海。
不用再历数包钢的各中小学校和他们的联谊学校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对推动素质教育有何积极效果,不用再历数包钢少年和他们的结对伙伴在“手拉手”活动中取得了哪些进步——欢迎读者自己到包钢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
在有些地方,当你的心灵被“手拉手”的故事所感动时,难免会有一些沉重;在包钢,你的心灵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却会充盈着欣喜。健康的发展方向不仅顶示着“手拉手”互助活动和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也预示着城乡大地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这前景,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扬友情之帆骋前进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