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刘瑜
悦读刘瑜
张永斌
有一段时间,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栖居着刘瑜。
就如很多年前,也曾栖居沈从文、村上一样。现在有点不敢承认喜欢沈从文和村上了,他们的名字被用得太多太滥,虽说仍是大钞,但已被揉得皱巴巴。
拿到浅绿色封面的《送你一颗子弹》起,我掉进了刘瑜用文字编织的陷阱。一个人,泡一杯茶,在初夏宁静的午后,静静地阅读,似乎蝉鸣消失了,世界消失了,时间停滞了。暮色降临,书上的文字再也看不清楚,世界和时间才回到身边。
渐渐地,刘瑜的轮廓显现出来。
不能不承认,刘瑜是我近年阅读视野里最机敏有趣的作者。情不自禁喜欢上了这个智慧俏皮的女子。
在宋代,她一定是李易安。在民国,她一定是林徽因。可惜,她生在当代,文学早已失去了她的美貌。现代,娱乐至上,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人们关注的是章子怡、张柏芝、范冰冰。
和当代许多70后一样,从书斋到书斋,刘瑜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毕业于中国人大,在国内一家研究机构短暂工作过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到哈佛读博士后,然后到剑桥当讲师。
七十年代生的那一代人,亲身感受八十年代的蓬勃向上,自由开放,也亲眼目睹了八十年代的风云变幻,受到最深刻的政治教育。如果坚持独立的精神探索,最后的结果很相似:往往都成了最彻底的西化知识分子,比西方的知识分子还要崇尚自由、平等、民主。这在当前许多知识分子身上已经体现出来,如熊培云、李海鹏、李承鹏等。七十年代那一代人言必称托克维尔、哈耶克、哈维尔、米兰·昆德拉,说到电影,都会推崇《肖申克的救赎》《窃听风云》以及伊朗电影。他们的生活缺不了网络,他们相信网络是改变中国的最强大的力量。他们坚信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体验更深刻。他们相信既然河上有了桥,何必摸着石头过河?刘瑜也有这些特征。
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出现过很多现代女作家:杨绛、张爱玲、迟子建、龙应台、张晓风……也喜欢她们的文章。
而刘瑜,她现在就栖居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年龄相似,经历相似,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生活相对单纯。读她的文章,让我好像面对另一个自我。
刘瑜写过三本书,《余欢》《民主的细节》和《送你一颗子弹》,《余欢》是小说,《民主的细节》是对美国的政治观察,《送你一颗子弹》是人生的私人观察和体会。《民主的细节》,作为政治学的著述,得到非常高的评价,而我个人也更喜欢。
喜欢她的率直和自然。现在当红的一些年轻的女作家,和她比多了一份矫情。笔下动辄城市灯红酒绿,维也纳、巴黎、西贡……充溢着虚幻的诗意和滥情的浪漫。而她无比怀念人大食堂,打菜时,四处张望有没有熟人,小声含糊地说来二两猪头肉,那猪头肉晶莹剔透,寄寓了她的乡愁。五个女博上出于好奇杀进脱衣舞男俱乐部,至今耳边似乎还在回想着舞会散场后,深秋的深夜大街上,五双高跟鞋敲击出的咔咔咔,咔咔咔 女性是很忌讳说自己的年龄的,尤其是被社会目为剩女的人,她却老嚷嚷我31岁了如何如何,我33岁了如何如何,率真得可爱。
惊讶丁她的犀利和智慧。正如她在《渊博的人》里说的,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 对大陆提倡的学习型社会,她说实际上是人们染上了学习焦虑症,“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大的关系。随时随地可能被甩掉,所以每天处心积虑地往脸上涂口霜夜霜眼霜防晒霜,一直涂到脸上所有毛孔都被堵塞为止”。对于名牌,她说“牌子这种东西,一是欺负人穷,二是欺负人傻,而我平生最痛恨被欺负,所以每次路过名牌店都侧目而过”“‘大地方’和‘小地方’的差别,不在于‘快乐’和‘痛苦’,而在于前者的痛苦可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以大学生尽管哭着喊着是蚁族,也不愿逃离北上广。读她的《送你一颗子弹》,你会觉得像是进了珠宝店,满目珠玑,处处流光溢彩,她并不炫耀文采,她不经意间处处流溢的是智慧和洞察力的光芒,亮得你几乎睁不开眼。
喜欢刘瑜,还在于她就是我的一个知己呀。读她的书,好像我在和她聊天,聊着聊着,忽然会发现好像我在和另一个自我在交流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就是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不过我还没来得及表达,所以我会在心里把头点得鸡啄米似的,“Me too,me too too”
我们不也有这样的体会吗?一天什么也没干,开始焦虑;两天什么也没干,开始烦躁;三天什么也没干,开始抓狂,仿佛自己亲手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孩(如果你也信奉乔布斯的话——“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一样来生活”)。平淡的生活,让我们觉得感情都稀薄了。于是,忍无可忍之下,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艺术片,读——篇好文章,让自己热泪盈眶,于是精神抖擞,好像“蔫不拉叽的菠菜浸到冷水里,咕咚咕咚喝了一顿,重新神气活现地挺起来”。我们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不是往往孤独地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人吗?我们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目光的关注;但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来的时候,我们又感到窒息、不自由。刘瑜目光所及,就是我们思维所及。这样的对话,淋漓酣畅。如果她是同性,你一定会下陈蕃之榻,联床夜话。
刘瑜思想最大的价值在于她对自由、孤独和爱情的论述。让你读得长长叹息,痛彻心扉,可又不能不点头。
刘瑜笔下的自由是和孤独纠结在一起的。
《悦读刘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196.html
张永斌
有一段时间,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栖居着刘瑜。
就如很多年前,也曾栖居沈从文、村上一样。现在有点不敢承认喜欢沈从文和村上了,他们的名字被用得太多太滥,虽说仍是大钞,但已被揉得皱巴巴。
拿到浅绿色封面的《送你一颗子弹》起,我掉进了刘瑜用文字编织的陷阱。一个人,泡一杯茶,在初夏宁静的午后,静静地阅读,似乎蝉鸣消失了,世界消失了,时间停滞了。暮色降临,书上的文字再也看不清楚,世界和时间才回到身边。
渐渐地,刘瑜的轮廓显现出来。
不能不承认,刘瑜是我近年阅读视野里最机敏有趣的作者。情不自禁喜欢上了这个智慧俏皮的女子。
在宋代,她一定是李易安。在民国,她一定是林徽因。可惜,她生在当代,文学早已失去了她的美貌。现代,娱乐至上,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人们关注的是章子怡、张柏芝、范冰冰。
和当代许多70后一样,从书斋到书斋,刘瑜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毕业于中国人大,在国内一家研究机构短暂工作过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到哈佛读博士后,然后到剑桥当讲师。
七十年代生的那一代人,亲身感受八十年代的蓬勃向上,自由开放,也亲眼目睹了八十年代的风云变幻,受到最深刻的政治教育。如果坚持独立的精神探索,最后的结果很相似:往往都成了最彻底的西化知识分子,比西方的知识分子还要崇尚自由、平等、民主。这在当前许多知识分子身上已经体现出来,如熊培云、李海鹏、李承鹏等。七十年代那一代人言必称托克维尔、哈耶克、哈维尔、米兰·昆德拉,说到电影,都会推崇《肖申克的救赎》《窃听风云》以及伊朗电影。他们的生活缺不了网络,他们相信网络是改变中国的最强大的力量。他们坚信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体验更深刻。他们相信既然河上有了桥,何必摸着石头过河?刘瑜也有这些特征。
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出现过很多现代女作家:杨绛、张爱玲、迟子建、龙应台、张晓风……也喜欢她们的文章。
而刘瑜,她现在就栖居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年龄相似,经历相似,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生活相对单纯。读她的文章,让我好像面对另一个自我。
刘瑜写过三本书,《余欢》《民主的细节》和《送你一颗子弹》,《余欢》是小说,《民主的细节》是对美国的政治观察,《送你一颗子弹》是人生的私人观察和体会。《民主的细节》,作为政治学的著述,得到非常高的评价,而我个人也更喜欢。
喜欢她的率直和自然。现在当红的一些年轻的女作家,和她比多了一份矫情。笔下动辄城市灯红酒绿,维也纳、巴黎、西贡……充溢着虚幻的诗意和滥情的浪漫。而她无比怀念人大食堂,打菜时,四处张望有没有熟人,小声含糊地说来二两猪头肉,那猪头肉晶莹剔透,寄寓了她的乡愁。五个女博上出于好奇杀进脱衣舞男俱乐部,至今耳边似乎还在回想着舞会散场后,深秋的深夜大街上,五双高跟鞋敲击出的咔咔咔,咔咔咔 女性是很忌讳说自己的年龄的,尤其是被社会目为剩女的人,她却老嚷嚷我31岁了如何如何,我33岁了如何如何,率真得可爱。
惊讶丁她的犀利和智慧。正如她在《渊博的人》里说的,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 对大陆提倡的学习型社会,她说实际上是人们染上了学习焦虑症,“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大的关系。随时随地可能被甩掉,所以每天处心积虑地往脸上涂口霜夜霜眼霜防晒霜,一直涂到脸上所有毛孔都被堵塞为止”。对于名牌,她说“牌子这种东西,一是欺负人穷,二是欺负人傻,而我平生最痛恨被欺负,所以每次路过名牌店都侧目而过”“‘大地方’和‘小地方’的差别,不在于‘快乐’和‘痛苦’,而在于前者的痛苦可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以大学生尽管哭着喊着是蚁族,也不愿逃离北上广。读她的《送你一颗子弹》,你会觉得像是进了珠宝店,满目珠玑,处处流光溢彩,她并不炫耀文采,她不经意间处处流溢的是智慧和洞察力的光芒,亮得你几乎睁不开眼。
喜欢刘瑜,还在于她就是我的一个知己呀。读她的书,好像我在和她聊天,聊着聊着,忽然会发现好像我在和另一个自我在交流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就是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不过我还没来得及表达,所以我会在心里把头点得鸡啄米似的,“Me too,me too too”
我们不也有这样的体会吗?一天什么也没干,开始焦虑;两天什么也没干,开始烦躁;三天什么也没干,开始抓狂,仿佛自己亲手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孩(如果你也信奉乔布斯的话——“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一样来生活”)。平淡的生活,让我们觉得感情都稀薄了。于是,忍无可忍之下,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艺术片,读——篇好文章,让自己热泪盈眶,于是精神抖擞,好像“蔫不拉叽的菠菜浸到冷水里,咕咚咕咚喝了一顿,重新神气活现地挺起来”。我们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不是往往孤独地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人吗?我们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目光的关注;但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来的时候,我们又感到窒息、不自由。刘瑜目光所及,就是我们思维所及。这样的对话,淋漓酣畅。如果她是同性,你一定会下陈蕃之榻,联床夜话。
刘瑜思想最大的价值在于她对自由、孤独和爱情的论述。让你读得长长叹息,痛彻心扉,可又不能不点头。
刘瑜笔下的自由是和孤独纠结在一起的。
《悦读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