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产生由衷的尊敬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我们这样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记得几年前,我刚接一个初三班主任不久,开班会时,一位男生提出:班里的足球坏了,想拿班费再买一个。我正为班里的大部分男生不学习,只讲玩儿发愁,足球坏了,高兴还来不及,坚决不肯出班费买。学生说:“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就给买,比你好!”我一听,还抬出原来的班主任来压我,越发气愤。结果学生拍课桌,我拍讲台桌,大吵了起来。使得本来很严肃的班会,变成了班主任和学生吵架的战场。这件事在班中影响很不好,学生们都认为新班主任是个专制的人,对我敬而远之,工作很难开展。事后一段时间,冷静下来细想,学生不爱学习有很多原因,踢足球并没错。经与同学商量,他们自己出一半钱,班费出一半买来了新足球,但要保证学习。很奇怪,新足球买来后,这些男同学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因踢球继续下降,反而大有进步了。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这件事未造成重大后果,但如果当时冷静处理,会节省很多时间,班级工作也避免走弯路。
二、事发后,宜静不宜动。一些班主任在“不敬”事件发生后,急于解决。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不敬”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通过实践,我觉得,事件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敬”事件,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决,就决不要找学校、找家长。
突发事件最能体现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对动不动就找家长、找学校告状的班主任最反感。这样,班主任工作将无法开展。
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学生很清楚应尊敬师长,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不敬”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
我曾教过一位名叫陈峰的同学,他母亲在他十岁时去世,留下他与双胞胎的姐姐。其父很快找了一位很年轻的女人同居,在他与姐姐出面反对时,其父居然说宁可不要他俩也要那个女人。此事在他的心灵上留下很大的创伤。此后,他家的“战争”连续不断。而陈峰每次“战争”后来上学都是满脸的阴郁,学习成绩就不用说了。当时我刚接班,不了解情况。发现他的不正常后,曾多次与其谈心。每次都是我一痛地乱猜,然后自认为很有道理地指点。但没有一点成效。有一天,我上课时,发现他走神,就叫他回答问题,他站起说:“我不会!”我说:“不会,怎么还理直气壮的。”他说:“谁让你叫我!”当时,我很生气,觉得平时对他那么关心,都是白费。但事后回想他的一连串表现,意识到他的“不敬”只是表象。当天中午放学后我俩都没吃饭,谈了近两个小时。我没有责备他的“不敬”,而是希望为他分忧,他把所有的委曲全说了出来。这一次谈话我完全是个听众。但效果出奇的好,他好像通过这次谈话卸下了一各大包袱。后来的陈峰每次遇事都会主动找我说说,人清爽了,学习也上去了。新年还给我写了一封信:“老师,对不起!那天上课,我不该顶撞您。请您原谅!”
四、处理“不敬”的态度,宜真不宜假。有时,“不敬”事件发生后,班主任怕把事件扩大,伪装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不敬”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不光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连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更无法开展班主任工作,只能当逃兵,辞去班主任工作了。
当“不敬”事件已经发生时,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学生的“不敬”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今后努力寻找出适合教育他的方法。
五、处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宽不宜严。因为,“不敬”是针对我们教师的,教师受到伤害,所以,处理“不敬”更应把握好尺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宽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受的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其实,班主任处理“不敬”的最好办法是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要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具体来说,教师应具备的修养是: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公正廉明,平等相待;业务精熟,知识广博;热爱学生,真情投入;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才多艺,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2、平时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开展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的了解。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得当引起学生的“不敬”。
班主任还应勤与学生交流。首先,勤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其次,勤交流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感情。交流的态度要诚恳;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交流的时间、地点可以不受限制。
3、树立良好的班风。俗话说:“入鲍鱼之舱,久闻不知其臭”。又有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敬”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对教师的“不敬”。
4、批评学生要讲艺术,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往往发生在遭到批评或受到处罚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他们在家庭中是中心、是皇帝,对家长的批评就经常“不敬”。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批评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一生都会犯许多错误,尤其是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这一权力,但也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错误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的方法。决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评的语言先“包装”一下在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力,还要有一颗爱心。
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处罚的决不处罚。《少年儿童研究》曾登周立文先生赞陶行知先生的“糖果”教育的文章。文中称赞陶先生如何用四块糖教育了一位欲用砖头 《任产生由衷的尊敬》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262.html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记得几年前,我刚接一个初三班主任不久,开班会时,一位男生提出:班里的足球坏了,想拿班费再买一个。我正为班里的大部分男生不学习,只讲玩儿发愁,足球坏了,高兴还来不及,坚决不肯出班费买。学生说:“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就给买,比你好!”我一听,还抬出原来的班主任来压我,越发气愤。结果学生拍课桌,我拍讲台桌,大吵了起来。使得本来很严肃的班会,变成了班主任和学生吵架的战场。这件事在班中影响很不好,学生们都认为新班主任是个专制的人,对我敬而远之,工作很难开展。事后一段时间,冷静下来细想,学生不爱学习有很多原因,踢足球并没错。经与同学商量,他们自己出一半钱,班费出一半买来了新足球,但要保证学习。很奇怪,新足球买来后,这些男同学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因踢球继续下降,反而大有进步了。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这件事未造成重大后果,但如果当时冷静处理,会节省很多时间,班级工作也避免走弯路。
二、事发后,宜静不宜动。一些班主任在“不敬”事件发生后,急于解决。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不敬”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通过实践,我觉得,事件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敬”事件,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决,就决不要找学校、找家长。
突发事件最能体现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对动不动就找家长、找学校告状的班主任最反感。这样,班主任工作将无法开展。
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学生很清楚应尊敬师长,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不敬”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
我曾教过一位名叫陈峰的同学,他母亲在他十岁时去世,留下他与双胞胎的姐姐。其父很快找了一位很年轻的女人同居,在他与姐姐出面反对时,其父居然说宁可不要他俩也要那个女人。此事在他的心灵上留下很大的创伤。此后,他家的“战争”连续不断。而陈峰每次“战争”后来上学都是满脸的阴郁,学习成绩就不用说了。当时我刚接班,不了解情况。发现他的不正常后,曾多次与其谈心。每次都是我一痛地乱猜,然后自认为很有道理地指点。但没有一点成效。有一天,我上课时,发现他走神,就叫他回答问题,他站起说:“我不会!”我说:“不会,怎么还理直气壮的。”他说:“谁让你叫我!”当时,我很生气,觉得平时对他那么关心,都是白费。但事后回想他的一连串表现,意识到他的“不敬”只是表象。当天中午放学后我俩都没吃饭,谈了近两个小时。我没有责备他的“不敬”,而是希望为他分忧,他把所有的委曲全说了出来。这一次谈话我完全是个听众。但效果出奇的好,他好像通过这次谈话卸下了一各大包袱。后来的陈峰每次遇事都会主动找我说说,人清爽了,学习也上去了。新年还给我写了一封信:“老师,对不起!那天上课,我不该顶撞您。请您原谅!”
四、处理“不敬”的态度,宜真不宜假。有时,“不敬”事件发生后,班主任怕把事件扩大,伪装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不敬”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不光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连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更无法开展班主任工作,只能当逃兵,辞去班主任工作了。
当“不敬”事件已经发生时,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学生的“不敬”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今后努力寻找出适合教育他的方法。
五、处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宽不宜严。因为,“不敬”是针对我们教师的,教师受到伤害,所以,处理“不敬”更应把握好尺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宽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受的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其实,班主任处理“不敬”的最好办法是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要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具体来说,教师应具备的修养是: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公正廉明,平等相待;业务精熟,知识广博;热爱学生,真情投入;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才多艺,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2、平时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开展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的了解。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得当引起学生的“不敬”。
班主任还应勤与学生交流。首先,勤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其次,勤交流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感情。交流的态度要诚恳;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交流的时间、地点可以不受限制。
3、树立良好的班风。俗话说:“入鲍鱼之舱,久闻不知其臭”。又有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敬”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对教师的“不敬”。
4、批评学生要讲艺术,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往往发生在遭到批评或受到处罚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他们在家庭中是中心、是皇帝,对家长的批评就经常“不敬”。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批评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一生都会犯许多错误,尤其是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这一权力,但也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错误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的方法。决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评的语言先“包装”一下在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力,还要有一颗爱心。
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处罚的决不处罚。《少年儿童研究》曾登周立文先生赞陶行知先生的“糖果”教育的文章。文中称赞陶先生如何用四块糖教育了一位欲用砖头 《任产生由衷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