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三维结构”的优化处理
应用题的数学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简称“三维结构”,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应用题结构分为情节结构和数学结构两个部分,前者是指不影响列式的叙述方式和关键词语的运用,后者是影响列式的数量关系,二者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应用题的难度和解题方法的运用。就数学结构而言,每一道应用题都由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引起了结构的不断变化。如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一次或多次扩展就构成了复合应用题。
可知复合应用题由几个相互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但在组成一道复合应用题的几道简单应用题中有一道是起“复盖性主题作用”的。如统编教材五册P40例1:食堂原有大米50多少千克,又买来4袋大米,每袋150千克。食堂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这题的“复盖性主题”是:“食堂原有大米50千克,又买来600千克。食堂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而组成这道复合应用题的另一道简单应用题是:“食堂买4袋大米,每袋150千克,买大米共多少千克?这实际上是买来600千克大米的间接表达。解题时,学生若能找出这一“复盖性主题”且又能将主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用间接方式表达,则此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掌握应用题结构的变化规律是教学中的重点。
知识结构是指学生中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应用题而言就是与应用题用关的概念、原理、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如简单应用题,学生已掌握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从“运算意义”迁移到简单应用题的解法,构成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又如复合应用题,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关系,掌握的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能顺利地解答各种简单应用题的技巧等,就构成学习复合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知识系统中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逻辑结构模式,即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经过感知、表象、记忆、领悟、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所产生的认知模式的心理结构。皮亚杰在他的认识论中指出:“认知结构涉及模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学生学习新知时,先是试图用原有模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平衡,如果不能用原有模式进行同化,就必须进行调整组合,作出顺应,达到新的平衡,实现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过程。随着不断地学习,认知结构也就不断地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三维结构”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活动的。
教学时,教师先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再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利用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探求应用题的数学结构来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1、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就数学知识结构而言,原有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深化和扩展。就应用题的知识结构而言,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而复合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组合。
因此,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模式是形成复合应用题认知结构的基本模式,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教材上讲的简单应用题包括求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剩余、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差、求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求每份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1倍数等11种,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分析,这11种简单应用题可分为两大类:当部分量呈不等量时,就是加法和减法;当部分量呈等量时,就是乘法和除法。它们的基本结构模式可概括为6个: (1)A+B=C (4)A×B=C (2)C-A=B (5)C÷A=B (3)C-B=A (6)C÷B=A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孝知识面窄、认知能力较差,掌握这些结构是有一定困难的,他们追求的是解题方法和计算结果。对于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往往是根据题目中的问题和某些个别因素来决定,而不是从整体结构中去全面分析其数量关系,据此,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对于每种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条件与问题间的对应关系,都要通过教具或实物演示以及学具操作实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达到内化,掌握其结构特点。例如:小明家有6只黑兔、5只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可先让学生摆小棒:第一次摆6根,第二次摆5根。思考“6和5组成几?怎样计算?”然后出示反映题意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数的组成迁移到用加法解答。从而使他们明白,应用题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这样新的知识就不难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此外,对于逆叙结构形式的简单应用题,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进行对比分析,防止知识结构产生泛化的现象。
2、按照认识规律教学,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是一 个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应用题的教学要从学生心理发展整体原则出发,遵循认知规律形成思维的模式,即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认知结构。
首先,要重视感知过程,建立正确的认识。全面领会应用题的内容,识别题目的结构特征,是确定解题方案的基矗所以解题时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审题,通过视觉观察教师的直观演示,或通过听觉感受到老师、同学的读题,感知题目叙述的事物情景及数量关系,从而对题目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课题表象。对于情节比较生疏、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题目,应通过演示、画图、描述等方法,让学生反复地感知,准确地理解题意,识别其结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这一过程称为罕间感知过程,它调节整个解题的心理活动,为课题本身的内化创造条件。
其次,要注意分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平衡。在审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题目中提供的数量关系,进行课题内化,确定解题方案,这是解应用题的核心部分。教学中,教师要逐步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思维过程,对审题时输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抽取有效条件,排除无关因素,并与原有认知结构联结,进行转换组合,达到顺应。例如,统编教材第11册58页例5: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多
少天?先让学生感知题目,明确这是一道分数工程问题,它的工作量为“1”,工作效率甲为工作效率甲为1/20,乙为1/30,再抓住这些本质特征,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整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学生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就是课题本身内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平衡。
此外,要按认识规律组织教材,保证认知结构向正迁移发展。有些应用题由于情节变化,条件隐蔽,容易引起混淆,产生泛化,影响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比分析,另方面要按学生认识水平组织教材。例如,某校二甲班有女生35人,比男生多13人。男生女生共有多少人?这是一道基本复合应用题,但由于只有两个条件(其中男生人数是隐蔽的),容易被学生误认为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同时逆叙结构形式也增加了解题的难度,所以学生解答时往往出错。教师可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发,将上题分解为连续两问的简单应用题,即“某校二甲班有女生35人,比男生多13人。男生有多少人?男女生共有多少人?”当学生解答后,去掉第一个问题,便成了原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结构的本质特征。
3、加强基本结构训练。基本结构训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结构特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从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开始,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结构的扩展、改编、
《应用题“三维结构”的优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