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铺路搭桥。要采取 坚决的措施净化文化市场,对一些糜烂的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同时扶持健康的书籍、影视作品。文化领 域的同志要从对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多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涌现的先进人 物,多写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脉搏,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文艺作品,使他们从“追星热”、“琼瑶热” 、“金庸热”中走出来。对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绝不能姑息迁就、心慈手软。这不仅是党的 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当前,优化社会环境的问题已为全党 全国人民所共识,“国家教委有关负责同志意识到社会教育环境与校园教育环境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9 ];宣传文化领域正在清理整顿,徐洪刚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党中央正采取有力措施端正党风 ,反腐败正步步深入。我们深信,经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健康向上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一 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学校要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 的补充和延伸,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些影响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学校要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 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 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和妇联、街道、共青团等组织密切配合,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 轨道发展。
再次,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教育科学有了 较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其中德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 ,许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说明和论证;借鉴西方理论多,对中国国情和青少年的思想实际研究较少 ;泛泛的理论探讨多,能为实际工作者具体操作的东西少等。这些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的一些失 误都与德育理论的苍白无力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要求德育理论研究必须 做出重大突破。德育的目标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水平,为学校德育工作找准基点;要确定每一阶段、每一年级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任务,并注意其连续 性和发展性;要围绕目标,制定出便于实际工作者操作的德育评价体系,为完成目标服务;德育的目标一旦确 定,所表述的语言应完整、准确、具体,便于理解和掌握。德育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的发展实际出发,确定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德育内容新体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开放意识、效 益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等都要反映到德育内容中;德育内容要切实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吻合,能 够解决他们成长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德育内容要具有差异性,在保持全国德育内容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尽量 体现各地区的特点。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内陆地的德育内容应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德育 内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着政治需要而随意更改。在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上,应有所拓宽和创新, 克服假、大、空和形式主义,着重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下功夫。调查表明,那些能够体现学生主 体性,能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是最受欢迎的,那些不能体现主体性的活动最不受欢迎[10]。我们要 注意研究哪些活动最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成长的机制是什么?怎样 实现由学校、教师的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过渡等等。
最后,要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 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迫切要求。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 力,才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小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 的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和挖掘的技 能技巧等,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一支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晋级、分 房、评先进等方面优先考虑,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 德育软弱无力的状态,使德育从困境中走出来。
注释:
[1][10]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实效性调研组:《天津市学校德育效果的调查报告》,《教育研究》1 991年第11期。
[2]袁新文:《误区·引导·净化》,《光明日报》,1993年9月24日。
[3]皋军、江清波:《“文化沙漠”在蔓延》,《中国青年报》,1994年4月17日。
[4]《莫让分数迷住眼,莫用棍棒治孩子》,《光明日报》,1988年2月6日。
[5]《盼望孩子成才,切忌强权溺爱》,《大连日报》,1992年2月15日。
[6]王炳仁:《全国德育学术讨论会论点综述》,《教育研究》,1991年第11期。
[7]段国兴:《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全程发挥主导作用》,《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3期。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翟惠生:《青少年社会教育环境亟待净化》,《光明日报》,1993年11月30日。
(作者单位 大连市教育学院 《德育的困境和出路(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293.html
其次,学校要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 的补充和延伸,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些影响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学校要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 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 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和妇联、街道、共青团等组织密切配合,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 轨道发展。
再次,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教育科学有了 较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其中德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 ,许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说明和论证;借鉴西方理论多,对中国国情和青少年的思想实际研究较少 ;泛泛的理论探讨多,能为实际工作者具体操作的东西少等。这些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的一些失 误都与德育理论的苍白无力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要求德育理论研究必须 做出重大突破。德育的目标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水平,为学校德育工作找准基点;要确定每一阶段、每一年级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任务,并注意其连续 性和发展性;要围绕目标,制定出便于实际工作者操作的德育评价体系,为完成目标服务;德育的目标一旦确 定,所表述的语言应完整、准确、具体,便于理解和掌握。德育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的发展实际出发,确定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德育内容新体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开放意识、效 益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等都要反映到德育内容中;德育内容要切实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吻合,能 够解决他们成长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德育内容要具有差异性,在保持全国德育内容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尽量 体现各地区的特点。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内陆地的德育内容应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德育 内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着政治需要而随意更改。在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上,应有所拓宽和创新, 克服假、大、空和形式主义,着重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下功夫。调查表明,那些能够体现学生主 体性,能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是最受欢迎的,那些不能体现主体性的活动最不受欢迎[10]。我们要 注意研究哪些活动最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成长的机制是什么?怎样 实现由学校、教师的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过渡等等。
最后,要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 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迫切要求。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 力,才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小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 的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和挖掘的技 能技巧等,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一支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晋级、分 房、评先进等方面优先考虑,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 德育软弱无力的状态,使德育从困境中走出来。
注释:
[1][10]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实效性调研组:《天津市学校德育效果的调查报告》,《教育研究》1 991年第11期。
[2]袁新文:《误区·引导·净化》,《光明日报》,1993年9月24日。
[3]皋军、江清波:《“文化沙漠”在蔓延》,《中国青年报》,1994年4月17日。
[4]《莫让分数迷住眼,莫用棍棒治孩子》,《光明日报》,1988年2月6日。
[5]《盼望孩子成才,切忌强权溺爱》,《大连日报》,1992年2月15日。
[6]王炳仁:《全国德育学术讨论会论点综述》,《教育研究》,1991年第11期。
[7]段国兴:《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全程发挥主导作用》,《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3期。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翟惠生:《青少年社会教育环境亟待净化》,《光明日报》,1993年11月30日。
(作者单位 大连市教育学院 《德育的困境和出路(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