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说不练”,给学生所作的示范性作用不强,D)仅有23.4%的老师才能做到不仅课堂强调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由此可见,目前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后于形势的迹象,德育的空洞无实际内容,榜样人物缺乏时代性,缺乏说服力,不能面对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中学生对德育评价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实际上,据“对学校各科开设的课程满意度”之调查题目的结果看,中学政治课的平均满意度为2.60,已接近取值“③”--“态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与“较满意”之间,但有近40%的学生评价很低,这表明了中学德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2.学生在家庭内、学校内缺乏与家长、老师的情感交流,就调查问卷中“交流状况”一题而言,“与同学谈心或讨论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频繁、最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统计)功能得出中学生总体对“与同学交流与讨论”一项的总体平均值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与②“较之多”间,靠近“较多”,这反映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辈群体和首届群体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个人开始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准成员”逐步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含义和规范。其次,“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总体平均值为2.53,在取值②“较多”与取值③“一般”中间。但相比之下,语言的交流状况则不是很令人乐观,“与母亲谈心和讨论问题的总体均值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与父亲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13,”与老师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62,已在”一般“与”较少“之间,且大大低于与母亲的交流状况均值。由以上数据得知,青少年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母亲,再次是父亲,最后才是老师,这同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关,据调查,仅有1.7%的学生承认经常有老师到家中家访,有20.7%的学生承认偶尔有老师家访,有77.4%的学生从未见过老师家访。同样,在对”学校诸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最不满意的列举项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学生认为”师生间缺乏交流与理解。“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会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3.对家庭、学校的各种状况的满意度:在问卷上,我们一共询问了中学生对其家庭的七种基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的每项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较满意“与取值③”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排列为:”父母从不体罚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自己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自己的兴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自己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还是亲子间的交流与了解不够,特别是对自己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民主态度,这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当我们在“自我评价”一题中询问“您觉得自己是否独立”,回答值的平均值为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面对以上家庭环境难以培养自我的独立感与成就感。
同样,我们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在涉及到的12个学校方面选项的询问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的就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其次,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具有很高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填鸭”教育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容易趋于紧张,另一方面又可能剥夺一部分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例如社交方面,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大都重升学而轻素质教育,据调查,仅有20.0%的学校开设过培养学生“个人气质修养、社交技巧”的素质课,而学生自己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均值为2.56,总体在“一般”水平附近,实在不高。著名的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之一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其中只有15%直接得助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得助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此言虽未免尽对,但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具条件之一,而其他的精神特征,例如现代人必需的“合非精神”,在我们的中学生中也表现得让人不满意,这一点下文将具体描述。
4.家庭、学校中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据调查,在中学生中有69.8%的人接触过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教育,而30.1%的人则根本未上过这方面的课,更不用说对性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对性生理知识有80.2%的人声称“了解一点”,而9.2%的人完全不了解,仅有10.6%的中学生声称有“全面的了解”。由这些数字可见,目前在广大中学开设的性教育或生理卫生课中的性教育内容的讲授确有“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存在,而在家庭中,“父母对性知识方面的回答态度”更令人堪忧,60.9%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更谈不上教育,11.0%的父母不好意思回答,只引导孩子自己去看书,更有5.7%的父母禁止子女打听此类问题,而2.6%的父母对子女的问题置之不理。那么,在总体中,仅有17.6%的父母能够做到以科学、开明的态度向孩子说明性方面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事实上,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未来生活质量及心理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若不完善,则个人的人格也不能视为完善的人格,在学校、家庭中科学地讲解性方面的知识,决不是“狼来了”的危机的表现,反而一味地隐瞒或避而不谈,铸成错误,其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同性恋心理的完成,其中儿童期家庭性别教育的失误(如给男孩以完全女孩式的教育)和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缺乏都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或促成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性意识的有意识自我发展时期,而且对于此方面的了解一般不多,这正是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工作,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
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性生理教育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我们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与人格倾向--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型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烈、情感的社会行动--崇拜,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偶像,能说明该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及现实阶层地位的分布状况;传统的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标等等外在社会因素是怎样在个人的意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31.html
2.学生在家庭内、学校内缺乏与家长、老师的情感交流,就调查问卷中“交流状况”一题而言,“与同学谈心或讨论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频繁、最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统计)功能得出中学生总体对“与同学交流与讨论”一项的总体平均值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与②“较之多”间,靠近“较多”,这反映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辈群体和首届群体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个人开始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准成员”逐步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含义和规范。其次,“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总体平均值为2.53,在取值②“较多”与取值③“一般”中间。但相比之下,语言的交流状况则不是很令人乐观,“与母亲谈心和讨论问题的总体均值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与父亲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13,”与老师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62,已在”一般“与”较少“之间,且大大低于与母亲的交流状况均值。由以上数据得知,青少年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母亲,再次是父亲,最后才是老师,这同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关,据调查,仅有1.7%的学生承认经常有老师到家中家访,有20.7%的学生承认偶尔有老师家访,有77.4%的学生从未见过老师家访。同样,在对”学校诸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最不满意的列举项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学生认为”师生间缺乏交流与理解。“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会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3.对家庭、学校的各种状况的满意度:在问卷上,我们一共询问了中学生对其家庭的七种基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的每项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较满意“与取值③”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排列为:”父母从不体罚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自己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自己的兴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自己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还是亲子间的交流与了解不够,特别是对自己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民主态度,这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当我们在“自我评价”一题中询问“您觉得自己是否独立”,回答值的平均值为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面对以上家庭环境难以培养自我的独立感与成就感。
同样,我们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在涉及到的12个学校方面选项的询问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的就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其次,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具有很高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填鸭”教育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容易趋于紧张,另一方面又可能剥夺一部分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例如社交方面,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大都重升学而轻素质教育,据调查,仅有20.0%的学校开设过培养学生“个人气质修养、社交技巧”的素质课,而学生自己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均值为2.56,总体在“一般”水平附近,实在不高。著名的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之一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其中只有15%直接得助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得助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此言虽未免尽对,但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具条件之一,而其他的精神特征,例如现代人必需的“合非精神”,在我们的中学生中也表现得让人不满意,这一点下文将具体描述。
4.家庭、学校中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据调查,在中学生中有69.8%的人接触过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教育,而30.1%的人则根本未上过这方面的课,更不用说对性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对性生理知识有80.2%的人声称“了解一点”,而9.2%的人完全不了解,仅有10.6%的中学生声称有“全面的了解”。由这些数字可见,目前在广大中学开设的性教育或生理卫生课中的性教育内容的讲授确有“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存在,而在家庭中,“父母对性知识方面的回答态度”更令人堪忧,60.9%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更谈不上教育,11.0%的父母不好意思回答,只引导孩子自己去看书,更有5.7%的父母禁止子女打听此类问题,而2.6%的父母对子女的问题置之不理。那么,在总体中,仅有17.6%的父母能够做到以科学、开明的态度向孩子说明性方面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事实上,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未来生活质量及心理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若不完善,则个人的人格也不能视为完善的人格,在学校、家庭中科学地讲解性方面的知识,决不是“狼来了”的危机的表现,反而一味地隐瞒或避而不谈,铸成错误,其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同性恋心理的完成,其中儿童期家庭性别教育的失误(如给男孩以完全女孩式的教育)和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缺乏都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或促成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性意识的有意识自我发展时期,而且对于此方面的了解一般不多,这正是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工作,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
在青春期的前期没有科学的性知识的学习,则将给他们带来以后生活的苦恼和人格的不良发展倾向,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青少年学生性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正式的“地下渠道”得来的。在“黄色传播渠道”的调查中,就一般色情文化传播的三个主要渠道而言,在当代中学生中,同学或同辈群体之间的口头传播是了解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有46.0%的中学生曾听过自己的同学讲过不健康的黄色故事或笑话。而较之以往不同的是,黄色书刊的影响已让位给黄色录像和光碟,有29.4%的同学曾读过或见同学读过黄色书籍,而有40.4%的同学曾看过或见同学看过黄色录像或光碟,这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情况,中学生目前的性知识不仅来源不够科学,而且有被现代高科技的声、光、影、动作俱备的色情录像、光碟腐蚀心理的趋向。这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较之以往单一的黄色杂志书籍更为甚,而当今的中学生家庭内,给孩子购买电脑的家庭比例已上升至17.2%(指城市内),在这些家庭中的父母们,我们认为他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电脑知识,随时了解自己的子女电脑的使用情况,避免孩子用电脑当作色情观赏的工具,防微杜渐,不让色情文化玷污他们的心灵。
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性生理教育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我们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与人格倾向--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型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烈、情感的社会行动--崇拜,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偶像,能说明该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及现实阶层地位的分布状况;传统的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标等等外在社会因素是怎样在个人的意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