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课上出味道来
小学社会课综合了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能力。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社会课的教学。……
一、改进教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1世纪的教学新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实践空间。
例如《春节》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和学生一边议论如何过春节,一边按照小组进行分工。有三个小组分别模拟三个不同的家庭过春节的情景:第一小组模拟城市家庭过春节的情景,第二小组模拟乡村家庭过春节的情景,第三小组模拟敬老院的老人过春节的情景。另外,有一个小组愿意当小学生去慰问敬老院的老人,还有三个小组的同学模拟春节赶庙会的情景。
学生兴趣很浓,回家后就积极准备。他们向家长了解过春节的一些民间习俗,并根据民间习俗准备各种“年货”。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如用橡皮泥代替饺子皮,做好年三十包饺子的准备;找来了大红福字和对联,还有各种剪纸的窗花、各色灯笼,还找来了许多欢乐球,准备在除夕夜代替鞭炮。尤其是模拟春节赶庙会情景的同学兴致就更高了,他们摆出各种摊位,有卖玩具的,有卖书的,有卖烤羊肉串等各种小吃的,还有的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串串糖葫芦,插在泡沫塑料板上,等待出售。几位同学用彩纸扎了龙、狮子的模型,用几根棍挑着,在庙会上舞龙、耍狮子,当时的情景还真像那么回事。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在提问时,要变换形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例如《推动社会进步的四大发明》一课,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明清以后,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没有大的发展?我国古代虽然有四大发明,但为什么某些发明却成就了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充分思考、讨论之后,明白了“科学技术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国家就要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教师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获取新知的欲望,进而通过发问、思索,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
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要努力缩短教科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为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一课时,学生领略到的是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美好的一面,但人类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的现实,说明了人类并非处处都在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给人类带来的灾祸也比比皆是。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上科学技术应用的正反两方面的例证,使学生关注应用科学技术的另一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从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观念,这就大大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社会,开发资源
社会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小学生接触社会生活不多,对社会的理解更多是基于自己的体验。因此,开发和丰富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展开,进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和学校,走向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可在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之际,提前讲解这一内容,让学生每天关注有关新闻报道,了解会议进程及所讨论的内容,如国家领导人产生的程序,全国人大有关组织的名称和性质等。这样将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融入教学内容,能使抽象的内容生动、丰富起来。
四、巧用各种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近代史单元时,由于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手段单一,所以教师与学生无法沟通。如果将课文内容的学习与影视教育结合起来,就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陌生、遥远的历史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先后观看《长征》《地道战》《西安事变》《淮海战役》《开国大典》等影片,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在声、光、电组成的画面中,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和道理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上学生“无言以对”的局面被畅所欲言的景象所代替。
又如在教《美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有关美国的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开一个有关美国信息的交流会。交流中反馈的信息不仅涵盖了教材上的主要内容,而且涉及有关中美关系、美国公司信用危机、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等时事信息,从而为社会课教学注入了时代的活水。
总之,要把社会课上出味道来,教师就必须善于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体系,灵活整合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操作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这样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
《把社会课上出味道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316.html
一、改进教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1世纪的教学新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实践空间。
例如《春节》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和学生一边议论如何过春节,一边按照小组进行分工。有三个小组分别模拟三个不同的家庭过春节的情景:第一小组模拟城市家庭过春节的情景,第二小组模拟乡村家庭过春节的情景,第三小组模拟敬老院的老人过春节的情景。另外,有一个小组愿意当小学生去慰问敬老院的老人,还有三个小组的同学模拟春节赶庙会的情景。
学生兴趣很浓,回家后就积极准备。他们向家长了解过春节的一些民间习俗,并根据民间习俗准备各种“年货”。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如用橡皮泥代替饺子皮,做好年三十包饺子的准备;找来了大红福字和对联,还有各种剪纸的窗花、各色灯笼,还找来了许多欢乐球,准备在除夕夜代替鞭炮。尤其是模拟春节赶庙会情景的同学兴致就更高了,他们摆出各种摊位,有卖玩具的,有卖书的,有卖烤羊肉串等各种小吃的,还有的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串串糖葫芦,插在泡沫塑料板上,等待出售。几位同学用彩纸扎了龙、狮子的模型,用几根棍挑着,在庙会上舞龙、耍狮子,当时的情景还真像那么回事。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在提问时,要变换形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例如《推动社会进步的四大发明》一课,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明清以后,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没有大的发展?我国古代虽然有四大发明,但为什么某些发明却成就了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充分思考、讨论之后,明白了“科学技术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国家就要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教师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获取新知的欲望,进而通过发问、思索,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
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要努力缩短教科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为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一课时,学生领略到的是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美好的一面,但人类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的现实,说明了人类并非处处都在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给人类带来的灾祸也比比皆是。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上科学技术应用的正反两方面的例证,使学生关注应用科学技术的另一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从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观念,这就大大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社会,开发资源
社会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小学生接触社会生活不多,对社会的理解更多是基于自己的体验。因此,开发和丰富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展开,进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和学校,走向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可在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之际,提前讲解这一内容,让学生每天关注有关新闻报道,了解会议进程及所讨论的内容,如国家领导人产生的程序,全国人大有关组织的名称和性质等。这样将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融入教学内容,能使抽象的内容生动、丰富起来。
四、巧用各种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近代史单元时,由于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手段单一,所以教师与学生无法沟通。如果将课文内容的学习与影视教育结合起来,就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陌生、遥远的历史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先后观看《长征》《地道战》《西安事变》《淮海战役》《开国大典》等影片,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在声、光、电组成的画面中,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和道理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上学生“无言以对”的局面被畅所欲言的景象所代替。
又如在教《美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有关美国的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开一个有关美国信息的交流会。交流中反馈的信息不仅涵盖了教材上的主要内容,而且涉及有关中美关系、美国公司信用危机、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等时事信息,从而为社会课教学注入了时代的活水。
总之,要把社会课上出味道来,教师就必须善于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体系,灵活整合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操作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这样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
《把社会课上出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