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标指向性。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发展目标体系下的一个操作子系统,每一次主题活动要在阶段总体目标基础上加以个别化设计,虽每次活动都具鲜明的主题特色,教育意图是实现目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教育层面。这就要求每次活动的设计应具备鲜明的教育倾向,它不仅蕴含着对群体的规范,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共同志趣。
案例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对初一新生进校新组建的班级来说,这次的设计是有十分必要的。笔者采用的方式为每日上台讲演,时间二分钟,利用每日晨会完成,每天8-10人,时间持续一周。通过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刺激,貌似重复,但因学生不同能促使学生间的互相暗示和借鉴,易使班级目标在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中趋于明确。
第二,凸显个性化。作为现代教育意义中的班主任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决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强行灌输,这显然不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巧妙地暗示给学生,才能逐步树立班主任的威望,而个人威望的不断提升又可有力推动暗示的作用效果。我想,班主任的威望提升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个性化风格的形成,即构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而不致使班务工作落入俗套。同时,班级活动的个性化也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案例二:春游和秋游。这是每所学校教育活动的必修课,大多作为学习之余的散散心而已,常陷入形式化。笔者将春秋游上升为社会实践考察课程的高度去认识,精心组织,巧妙安排,对外出的目的地、考察项目、活动流程等让学生一清二楚,并编辑宣传小报,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整个考察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外出之前,选好自己的考察重点,订好考察计划。流动完成后,写出富有个性思考的考察报告,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因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各具个性特色,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互助合作品质等人格素质,同样于无声处得以落实。
第三,体现文化性。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对潜在教育资源越来越重视。而主题教育活动正是班级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所以班级活动的设计就不得不立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围绕班级文化品味的提升去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
案例三:班级读书周活动。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学生读什么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性别特质,如初一男生喜军事、武侠类,女生喜情感、心理类;初二渐转入名著类等。这类活动适宜每学期进行一次,或期中、或假期,在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之后,进行班级的整体交流。实践证明:集中性的读书活动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并因读书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探讨又形成了浓厚的互相教育和互相促进的班级气氛,学生获得的是远比班主任说教更具丰富内涵的一份体验。
第四,具有时效性。班级活动的设计是否适当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选取活动的时效性,这反映出班主任的教育敏锐度,即能否在班级动态的发展中捕捉到教育契机,并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班级活动。这可从两个方面作出思考:一是从时间发展的线索进行一些传统节日的活动设计;二是针对班级发展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样,有利于班集体的巩固和提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则显得更为直接,在短时间内对班集体的促进作用可谓是注入一次兴奋剂。
案例四:六一庆祝活动。初二学生已走过童年期,六一已走进了个人的历史,这时设计有关的“成人教育”的主题活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班上设计过“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主题班会作为初二阶段的一个总结性主题教育活动,收到过十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成人感明显加强,班集体的感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是显著提高,为即将到来的初三阶段学习上的“会战”奠定了理想的心理基础和浓郁的班级学风。
第五,形式多样性。作为班级活动决不能陷入程式化,让学生感受的是班主任总是那么“老三篇”式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不能形成有效的积极暗示,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暗示将朝着反方向发展,形成消极暗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题教育活动应属典型的间接暗示,即由暗示者凭借其他事物或行动为中介,把要传达给受暗示者的关于某一事物或行动的信息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这是一种主要的暗示方法。由于它一般不会使暗示者产生心理抗拒或其他问题,所以效果往往大于直接暗示。可见,主题教育活动是传达班主任教育意图的最有效的途径。但应注意的是:作为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也应兼顾到间接暗示和直接暗示相结合,防止活动的涵义不能为学生所理解,从而失去暗示的价值。
暗示的活化: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个性培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班集体建设就必须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鲜活个性和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高度去认识。班集体的建设理论强调集体目标同化个体目标,但决不是否认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要让在集体意志控制下的班集体鲜活起来,班主任的强制、灌输、说教、一厢情愿,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让每个个体鲜活起来,才能换得集体的鲜活。在此并非否定集体的教育意义,而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自我只是一个空壳的现状而言的。
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就更有必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重视暗示的教育价值,利用班集体这一阵地,通过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相结合,实现学生的自我暗示。让学生的自我在集体的感召下,实现回归自我,完成自我关注、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到自我实现,这些自我新理念必能充实空壳的自我。这也正是新基础课程改革所希望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尽管暗示对于班集体的建设过程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须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暗示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诸如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真诚的爱心投入、良好的教学秩序、全面的素质培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以及面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思维启迪和感情诱导等等有机结合的时候,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倘若舍此,教师的暗示不为学生理解或学生不愿接受,暗示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这需要班主任不断去观察研究,以确保班集体朝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暗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324.html
案例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对初一新生进校新组建的班级来说,这次的设计是有十分必要的。笔者采用的方式为每日上台讲演,时间二分钟,利用每日晨会完成,每天8-10人,时间持续一周。通过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刺激,貌似重复,但因学生不同能促使学生间的互相暗示和借鉴,易使班级目标在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中趋于明确。
第二,凸显个性化。作为现代教育意义中的班主任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决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强行灌输,这显然不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巧妙地暗示给学生,才能逐步树立班主任的威望,而个人威望的不断提升又可有力推动暗示的作用效果。我想,班主任的威望提升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个性化风格的形成,即构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而不致使班务工作落入俗套。同时,班级活动的个性化也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案例二:春游和秋游。这是每所学校教育活动的必修课,大多作为学习之余的散散心而已,常陷入形式化。笔者将春秋游上升为社会实践考察课程的高度去认识,精心组织,巧妙安排,对外出的目的地、考察项目、活动流程等让学生一清二楚,并编辑宣传小报,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整个考察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外出之前,选好自己的考察重点,订好考察计划。流动完成后,写出富有个性思考的考察报告,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因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各具个性特色,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互助合作品质等人格素质,同样于无声处得以落实。
第三,体现文化性。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对潜在教育资源越来越重视。而主题教育活动正是班级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所以班级活动的设计就不得不立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围绕班级文化品味的提升去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
案例三:班级读书周活动。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学生读什么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性别特质,如初一男生喜军事、武侠类,女生喜情感、心理类;初二渐转入名著类等。这类活动适宜每学期进行一次,或期中、或假期,在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之后,进行班级的整体交流。实践证明:集中性的读书活动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并因读书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探讨又形成了浓厚的互相教育和互相促进的班级气氛,学生获得的是远比班主任说教更具丰富内涵的一份体验。
第四,具有时效性。班级活动的设计是否适当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选取活动的时效性,这反映出班主任的教育敏锐度,即能否在班级动态的发展中捕捉到教育契机,并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班级活动。这可从两个方面作出思考:一是从时间发展的线索进行一些传统节日的活动设计;二是针对班级发展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样,有利于班集体的巩固和提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则显得更为直接,在短时间内对班集体的促进作用可谓是注入一次兴奋剂。
案例四:六一庆祝活动。初二学生已走过童年期,六一已走进了个人的历史,这时设计有关的“成人教育”的主题活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班上设计过“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主题班会作为初二阶段的一个总结性主题教育活动,收到过十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成人感明显加强,班集体的感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是显著提高,为即将到来的初三阶段学习上的“会战”奠定了理想的心理基础和浓郁的班级学风。
第五,形式多样性。作为班级活动决不能陷入程式化,让学生感受的是班主任总是那么“老三篇”式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不能形成有效的积极暗示,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暗示将朝着反方向发展,形成消极暗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题教育活动应属典型的间接暗示,即由暗示者凭借其他事物或行动为中介,把要传达给受暗示者的关于某一事物或行动的信息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这是一种主要的暗示方法。由于它一般不会使暗示者产生心理抗拒或其他问题,所以效果往往大于直接暗示。可见,主题教育活动是传达班主任教育意图的最有效的途径。但应注意的是:作为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也应兼顾到间接暗示和直接暗示相结合,防止活动的涵义不能为学生所理解,从而失去暗示的价值。
暗示的活化: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个性培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班集体建设就必须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鲜活个性和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高度去认识。班集体的建设理论强调集体目标同化个体目标,但决不是否认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要让在集体意志控制下的班集体鲜活起来,班主任的强制、灌输、说教、一厢情愿,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让每个个体鲜活起来,才能换得集体的鲜活。在此并非否定集体的教育意义,而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自我只是一个空壳的现状而言的。
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就更有必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重视暗示的教育价值,利用班集体这一阵地,通过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相结合,实现学生的自我暗示。让学生的自我在集体的感召下,实现回归自我,完成自我关注、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到自我实现,这些自我新理念必能充实空壳的自我。这也正是新基础课程改革所希望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尽管暗示对于班集体的建设过程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须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暗示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诸如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真诚的爱心投入、良好的教学秩序、全面的素质培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以及面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思维启迪和感情诱导等等有机结合的时候,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倘若舍此,教师的暗示不为学生理解或学生不愿接受,暗示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这需要班主任不断去观察研究,以确保班集体朝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暗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