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精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论文:精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果
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路朝军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08-01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地理教师都在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上好地理课,把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浅显化、通俗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了一条经验:精设课堂提问。精设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具体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目的性和递进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环绕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普遍来进行,让学生在环绕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的设问中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比如说,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是初一地理中的一个难点,初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是对于地方时和时区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这时候,设计一组恰当的递进式的问题就可以较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很喜欢看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当我们知道中国女子组就对将于澳大利亚东部时间9 曰18 日下午3 点钟在悉尼和美国女子足球队比赛时,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
多数学生都明白,要在北京时间下午3 时打开电视机的话,可能看不到这场比赛,于是就产生了了解时区、换算悉尼和北京两地区时的兴趣。
在完成了悉尼时间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区时换算以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要是奥运会不在悉尼举行,而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举行,我们又该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呢?”
第二个问题把学生从问题的特殊性转向问题的普遍性,学生就产生了要了解世界任何地点的区时与北京的区时之间换算的兴趣。
第三个问题(借助地球仪)再向学生提出“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从而引出每个时区的经度差……
学生在理解了相邻两个时区的中心线相差15°经度以后,就有可能根据经度的不同来计算区时和地方时了。在一层一层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环绕着时区这一目标,始终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二、趣味性和悬念性
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性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述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别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二月十一日晚上看天气预报,明天(年初一)北纬46 度的哈尔滨市最低温度是零下36 摄氏度,人们要想在松花江的江面上散步,一般要穿上厚厚的棉大衣或皮大衣。那么这一天要是有一名英国的孩子在北纬52度的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该穿什么衣服呢?”
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都会想到,北半球冬天时,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因此,有人会回答,这名英国孩子一定会穿上皮大衣,或者干脆开着带暖空调的汽车在泰晤士河“散步“,当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天这位英国小孩只要穿着羊毛衫就能在泰晤士河边散步时,学生就会产生一个“为什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差别以及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了。
这样一个带有趣味和悬念的问题诱导出的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迫切感,也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了。
三、浅显性和通俗性
初一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有些地理术语没有接触过或者不理解,因此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比如在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名称的来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航海家要把非洲南端的这个海角叫做好望角?”。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只要让学生知道南北中纬度常年都吹着较强的西风,非洲南端更是经常吹着8 至10级的强西风,过了这个陆角,欧洲人的故乡就不难望见了,所以叫好望角。用不着多讲西风带生成的原因,以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谓通俗性,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为今后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时一定不要只从书本到书本,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比如,在讲到四川盆地的气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去过四川,发现四川的冬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暖和一些,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么?”在几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在从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和四川冬季温度有差别的原因:长江三角洲北面没有高山阻挡,而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峻的秦岭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从而让学生更深的理解秦岭在中国气候区划上所起的作用。
四、启发性
我们一直提倡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永远是基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当然不能不用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讲授之所以在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城市建设钢铁基 《地理教学论文:精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351.html
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路朝军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08-01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地理教师都在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上好地理课,把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浅显化、通俗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了一条经验:精设课堂提问。精设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具体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目的性和递进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环绕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普遍来进行,让学生在环绕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的设问中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比如说,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是初一地理中的一个难点,初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是对于地方时和时区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这时候,设计一组恰当的递进式的问题就可以较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很喜欢看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当我们知道中国女子组就对将于澳大利亚东部时间9 曰18 日下午3 点钟在悉尼和美国女子足球队比赛时,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
多数学生都明白,要在北京时间下午3 时打开电视机的话,可能看不到这场比赛,于是就产生了了解时区、换算悉尼和北京两地区时的兴趣。
在完成了悉尼时间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区时换算以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要是奥运会不在悉尼举行,而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举行,我们又该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呢?”
第二个问题把学生从问题的特殊性转向问题的普遍性,学生就产生了要了解世界任何地点的区时与北京的区时之间换算的兴趣。
第三个问题(借助地球仪)再向学生提出“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从而引出每个时区的经度差……
学生在理解了相邻两个时区的中心线相差15°经度以后,就有可能根据经度的不同来计算区时和地方时了。在一层一层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环绕着时区这一目标,始终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二、趣味性和悬念性
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性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述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别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二月十一日晚上看天气预报,明天(年初一)北纬46 度的哈尔滨市最低温度是零下36 摄氏度,人们要想在松花江的江面上散步,一般要穿上厚厚的棉大衣或皮大衣。那么这一天要是有一名英国的孩子在北纬52度的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该穿什么衣服呢?”
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都会想到,北半球冬天时,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因此,有人会回答,这名英国孩子一定会穿上皮大衣,或者干脆开着带暖空调的汽车在泰晤士河“散步“,当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天这位英国小孩只要穿着羊毛衫就能在泰晤士河边散步时,学生就会产生一个“为什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差别以及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了。
这样一个带有趣味和悬念的问题诱导出的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迫切感,也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了。
三、浅显性和通俗性
初一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有些地理术语没有接触过或者不理解,因此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比如在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名称的来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航海家要把非洲南端的这个海角叫做好望角?”。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只要让学生知道南北中纬度常年都吹着较强的西风,非洲南端更是经常吹着8 至10级的强西风,过了这个陆角,欧洲人的故乡就不难望见了,所以叫好望角。用不着多讲西风带生成的原因,以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谓通俗性,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为今后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时一定不要只从书本到书本,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比如,在讲到四川盆地的气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去过四川,发现四川的冬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暖和一些,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么?”在几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在从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和四川冬季温度有差别的原因:长江三角洲北面没有高山阻挡,而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峻的秦岭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从而让学生更深的理解秦岭在中国气候区划上所起的作用。
四、启发性
我们一直提倡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永远是基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当然不能不用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讲授之所以在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城市建设钢铁基 《地理教学论文:精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