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行综合研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处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发展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参与经济建设,为国家、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二)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的发展来源于实践,跨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解决复杂问题。而跨学科运行机制的关键是组织管理,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工作,参与工作的人员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群体。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技术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和创造性的结果。多学科的杂交也会在学科界面形成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的新科学,对改造和促进传统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对学科内涵的改造和建设,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加速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社会需要与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是科学突破和产生的生长点。
(三)跨学科研究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其体制、结构、教学方法、科研,课程设置等,都以传统的科学和专业为准绳,培养的人才适应面极其有限,既难以适应其专业之外的工作和其它方面的需求,同时,也缺乏综合性思维方法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类必须不断地面对经济社会加速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必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新问题。在复杂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前,单学科的知识和狭隘的专业化技能已经显得软弱无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多学科、尤其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果必然是对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越来越大。对研究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研究生的最重要特征是科学研究,综合研究能力是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围绕着培养科研能力这个中心的。我国培养的研究生,虽不乏发明创造者,但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研究上,要革除这一弊端,必须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选课题。然而,研究一旦涉及到科技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靠单枪匹马、一人打天下,是很难解决的。跨学科研究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四)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每一个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知识体系、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其思维方式、研究手段、概念体系被特定化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种状况会制约与相邻学科乃至同一学科的其它分支的主动接触。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打破封闭体系实行开放性的学术思想交流。由于跨学科研究不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不受某一理论和方法的约束,多学科合作、交流、互补,使参与者知识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到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性得到加强。同时,参与者的智能结构在多学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步趋于优化。在美国,跨学科研究级的成员平均具有1.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在欧洲国家,他们平均具有1.2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而我国还相距甚远。
三
近年来,我国进行的高校结构调整,校际的合并,使得许多原来学科单一的学校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一般地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具备有一定的规模。如何借助跨学科研究使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渗透综合整体化发展相适应,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亟待重视和加强的课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是从观念和认识上明确学科的综合和分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和创新,是综合和分化趋势的主要特征。因此,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二是要树立新的科学观、人才观和发展观,认识跨学科的可能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跨学科研究呼唤人才的知识组合,尽快抛弃僵化的培养机制,不断调整人才的智力结构,从而建立起一种更具吸纳性、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适用性的开放科研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二)用整合的教育优势来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用更广泛的、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原有的课程和设置新的课程,研究生教育应该重视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建立包括教材资源、课堂资源、社会资源大统一的课程观,促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尖端研究统筹兼顾的研究体系,建立一种蕴含着无限的、多向度的动态研究进程和多可能性、多启发性、多达成度的研究目标,实现研究生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性和多回路反馈,多渠道对话的交互式培养机制。
(三)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还是采用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即所谓的“手工业式”或“个人培养制”。一般来说,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常常只注意到一家之说,忽视了各家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闭目塞听、门户之见、学阀作风、规范失衡等,不能不归之于导师制的某种缺陷。采取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
(四)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以及多学科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专业学科间的壁垒,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文理全然不通,这与学科的纵深发展,与学科的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极不匹配。在本科生中开设跨学科选修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至今仍未普及,加强跨学科选修课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弥补上述不足。如开设《新兴学科知识专题》,邀请其他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来讲学,开设一些校际、国际之间的学术会议,无疑可使学生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及前沿动态,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
(五)加强综合能力的实践。跨学科研究的活力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现实生活不断地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如我们身边的城市交通问题、山区发展问题、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人的积极性调动问题、人才的造就和选择问题、转型期的就业机制、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革新、发展的关系等,都适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谈到科学研究时,往往抱怨找不到课题。这反映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缺乏统观全局和综合考察的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只有面向社会实践才有所作为。只有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教育,才能有所创造和发展。
(六)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制定合理的实施办法,让研究生更多地选修与专业相关学科,尽快使他们成为具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制定一些激励机制,从组织机构到经费保证等,鼓励研究生跨学科组合课题,使跨学科研究成为风气,成为发展主流。
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才能促使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研究生教育也必须适应当今的大科学、高技术发展的态势,不断从这些领域汲取新的营养,使教育内容和方法交叉、综合,以期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研究生培养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韦群,李克武,富有时代气息的交叉 《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575.html
(二)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的发展来源于实践,跨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解决复杂问题。而跨学科运行机制的关键是组织管理,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工作,参与工作的人员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群体。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技术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和创造性的结果。多学科的杂交也会在学科界面形成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的新科学,对改造和促进传统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对学科内涵的改造和建设,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加速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社会需要与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是科学突破和产生的生长点。
(三)跨学科研究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其体制、结构、教学方法、科研,课程设置等,都以传统的科学和专业为准绳,培养的人才适应面极其有限,既难以适应其专业之外的工作和其它方面的需求,同时,也缺乏综合性思维方法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类必须不断地面对经济社会加速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必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新问题。在复杂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前,单学科的知识和狭隘的专业化技能已经显得软弱无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多学科、尤其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果必然是对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越来越大。对研究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研究生的最重要特征是科学研究,综合研究能力是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围绕着培养科研能力这个中心的。我国培养的研究生,虽不乏发明创造者,但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研究上,要革除这一弊端,必须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选课题。然而,研究一旦涉及到科技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靠单枪匹马、一人打天下,是很难解决的。跨学科研究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四)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每一个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知识体系、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其思维方式、研究手段、概念体系被特定化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种状况会制约与相邻学科乃至同一学科的其它分支的主动接触。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打破封闭体系实行开放性的学术思想交流。由于跨学科研究不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不受某一理论和方法的约束,多学科合作、交流、互补,使参与者知识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到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性得到加强。同时,参与者的智能结构在多学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步趋于优化。在美国,跨学科研究级的成员平均具有1.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在欧洲国家,他们平均具有1.2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而我国还相距甚远。
三
近年来,我国进行的高校结构调整,校际的合并,使得许多原来学科单一的学校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一般地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具备有一定的规模。如何借助跨学科研究使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渗透综合整体化发展相适应,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亟待重视和加强的课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是从观念和认识上明确学科的综合和分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和创新,是综合和分化趋势的主要特征。因此,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二是要树立新的科学观、人才观和发展观,认识跨学科的可能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跨学科研究呼唤人才的知识组合,尽快抛弃僵化的培养机制,不断调整人才的智力结构,从而建立起一种更具吸纳性、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适用性的开放科研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二)用整合的教育优势来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用更广泛的、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原有的课程和设置新的课程,研究生教育应该重视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建立包括教材资源、课堂资源、社会资源大统一的课程观,促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尖端研究统筹兼顾的研究体系,建立一种蕴含着无限的、多向度的动态研究进程和多可能性、多启发性、多达成度的研究目标,实现研究生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性和多回路反馈,多渠道对话的交互式培养机制。
(三)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还是采用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即所谓的“手工业式”或“个人培养制”。一般来说,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常常只注意到一家之说,忽视了各家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闭目塞听、门户之见、学阀作风、规范失衡等,不能不归之于导师制的某种缺陷。采取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
(四)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以及多学科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专业学科间的壁垒,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文理全然不通,这与学科的纵深发展,与学科的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极不匹配。在本科生中开设跨学科选修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至今仍未普及,加强跨学科选修课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弥补上述不足。如开设《新兴学科知识专题》,邀请其他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来讲学,开设一些校际、国际之间的学术会议,无疑可使学生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及前沿动态,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
(五)加强综合能力的实践。跨学科研究的活力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现实生活不断地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如我们身边的城市交通问题、山区发展问题、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人的积极性调动问题、人才的造就和选择问题、转型期的就业机制、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革新、发展的关系等,都适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谈到科学研究时,往往抱怨找不到课题。这反映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缺乏统观全局和综合考察的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只有面向社会实践才有所作为。只有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教育,才能有所创造和发展。
(六)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制定合理的实施办法,让研究生更多地选修与专业相关学科,尽快使他们成为具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制定一些激励机制,从组织机构到经费保证等,鼓励研究生跨学科组合课题,使跨学科研究成为风气,成为发展主流。
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才能促使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研究生教育也必须适应当今的大科学、高技术发展的态势,不断从这些领域汲取新的营养,使教育内容和方法交叉、综合,以期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研究生培养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韦群,李克武,富有时代气息的交叉 《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