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
教育的人开放”,以便让“有能力”、“合格”的人接受充分的教育。该报告是对英国少数统治阶层子女服务的传统高等教育的有力冲击,它发表后英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运动。此后的10年,英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1963年至1972年间,英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一番,全日制大学学生数从11.9万增长至23.5万,高等教育的总学生数从16.7万(若加上继续教育学生数则为21.6万)增至61.6万[6]。
近入70年代后。英国发生经济危机,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放慢,英国政府重新审视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政策调整与体系重组,将“谁有资格谁升学”的“罗宾斯原则”修订为“为所有能够从高等教育中获益并且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从而为“出身社会中下层而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打开方便之门”。70~80年代的大调整,使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导向进一步贴近了社会的需求,体系趋向多样化,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子拓宽了,民间办学的意愿也有所回升。但“双重制”中的“自由大学”教育部分,其生员仍多来自社会上层家庭,所学课程多系社会科学,仍然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于是又引发了90年代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了教育白皮书,宣布废除“双重制”,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上的革新,确立了多科技术学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也有利于传统大学接受更多的青年。90年代的英国高等教育再度腾飞,1990年至1996年大学生年均增长9.3%,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9.5%。
总之,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通过对精英体制的不断改革而逐步推进的,没有疾奔,亦无停顿,短期看进展甚小,长期看成就巨大。这与英国人信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四、英国终身教育把追求“全民性”、“平等”放在了优先地位
终身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够终身享受教育,全民性特点是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终身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全民性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和替代;其次是受教育机会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再次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并不仅仅指每个人都能获得某种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接受某一阶段教育后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都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7]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点在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主要表现在:
1、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法律保障
从以上英国终身教育的法制性特点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发展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英国十分重视社会立法的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或法规,来确定“各级政府部门有义务为那些未受完全义务教育的成人提供全日的半日的教育。有义务组织教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确认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合法地位,保障英国公民、特别是那些因多种困难未能满足教育需求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终身教育对象的扩大
以前英国政府所提供教育机会的重点对象是“从16到60岁”的人,即结束义务教育的16岁以上的和代表高龄的60岁以下的都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结束后直至进入高龄,都要向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但从最近来看,比较注意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以及处于恶劣社会环境下、在地区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人”,如高龄者、有生理缺陷者、医院的住院患者等。
五、终身学习的推进,形成网络化实施体系
为使“担负着各种社会职业或责任而生活的成人”从各种“制约下解放出来得以参加学习”,为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学习的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英国政府开发了如下几种形式:
1、住宿制学院
在英国,住宿制学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另一种短制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最早设于1899年,全国共有6所,主要提供1~2年长期的学习机会,为向‘第二学习机会’前进作出贡献”。短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其数字现已超过35所,它主要是提供1宿2日或2宿3日以及1周或2周的课程,类似会议、研究会、再进修等活动。这两种住宿形态,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府经济、经营、时事问题等领域。
2、开放大学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开放大学。它于1969年6月1日正式成立,1971年1月开始对外招生。开放大学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有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类,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面授辅导帮助是最常见的形式”。“开放大学向所有的大学求学者打开了求学之门:不管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原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等差异,只要本人有注册入学学习的意愿,向学校的地区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名额及指导教师,任何公民都可以按报名次序的先后录取,成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进程,按自己专业兴趣和学习条件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8]学习者“每周需12~15小时学习时间的课程,方能得到1个学分”,[4]“学完6个学分,可以获OUBA(公开大学)学位,学完8个学分获OUBA名誉学位。”[1]“英国的开放大学是世界同类以综合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第一所”。[4]由于开放大学具有“完全”开放地招生和有组织地大量综合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于教育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体系等特点,它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英国学生最多、“教学及管理日臻完善、可以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的大学。开放大学成立时“当年入学的人就达20000多人”[4],“到1989年时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的学生就达22400名,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近三分之一”。开放大学从学生入学、课程设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技术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3、社区学院
英国最初的地区学院于1938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展到4所,至20世纪80年代,全英国已有20余所。早期的社区学院是利用具有烹饪、裁缝、工艺等技能教育设备良好的近代中等学校开办的。这些学校“白天作中学使用,晚间为青年、成人所利用”,“原来它只是面向相当于中学阶段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后来利用范围扩大到青年和成年”。[1]“以提供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为主”或“教育、娱乐及其他文化活动”。“社区教育在英国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十分流行。1975年的《亚历山大报告》描述了苏格兰政府及民间组织提供的广泛的教育机会后,重申‘成人的社会、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把它们分开处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而成人教育,‘即较具学术性、转为传统的那些课程,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一方面,即成为包括青年工作及社区服务在内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4]
4、成人教育中心
专门为成人提供开放性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机构,多由民间团体(包括宗教团体)设置、经营,其中也有曾作为促进提高该地区居民福利的“贫民救济事业”而成立的机构,它随着直接服务的福利事业的充实,重点转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机构其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包括大学开放讲座提供所谓自由学习的文化艺术、工艺、语言学、时间问题、体育、文娱等广泛的学习机会。这些教育中心与其说是以教育、学习活动为重点,还不如说是为形成学员间和睦亲善和集体感而设制的,因而有的把它叫作“地方共同中心”。
5、劳动时间内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对学校毕业后的青年、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普遍实行了一种称作“一日解放”或称“一日放松”(Day-release)的一周一日带薪学习的制度。这种制度使青年工人每周有一天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为可能。这是通过与产业界、继续教育学院的协作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制度适合于劳动青年。用于成人教育时,与大学的校外教育部建立协作关系,也有以工会的领导为对象请他们参与进来的,同样采用“一日解放(放松)”的形态,但其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有面向青年工人,以一般教养和技术教育为重点,也有如上所述所用于成年工人和干部进修的。
综上所述,英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英国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英国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即是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推进的过程,正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所取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不仅保障了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着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这些都为其他各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日]持田荣一等著,龚同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644.html
近入70年代后。英国发生经济危机,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放慢,英国政府重新审视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政策调整与体系重组,将“谁有资格谁升学”的“罗宾斯原则”修订为“为所有能够从高等教育中获益并且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从而为“出身社会中下层而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打开方便之门”。70~80年代的大调整,使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导向进一步贴近了社会的需求,体系趋向多样化,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子拓宽了,民间办学的意愿也有所回升。但“双重制”中的“自由大学”教育部分,其生员仍多来自社会上层家庭,所学课程多系社会科学,仍然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于是又引发了90年代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了教育白皮书,宣布废除“双重制”,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上的革新,确立了多科技术学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也有利于传统大学接受更多的青年。90年代的英国高等教育再度腾飞,1990年至1996年大学生年均增长9.3%,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9.5%。
总之,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通过对精英体制的不断改革而逐步推进的,没有疾奔,亦无停顿,短期看进展甚小,长期看成就巨大。这与英国人信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四、英国终身教育把追求“全民性”、“平等”放在了优先地位
终身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够终身享受教育,全民性特点是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终身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全民性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和替代;其次是受教育机会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再次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并不仅仅指每个人都能获得某种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接受某一阶段教育后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都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7]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点在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主要表现在:
1、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法律保障
从以上英国终身教育的法制性特点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发展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英国十分重视社会立法的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或法规,来确定“各级政府部门有义务为那些未受完全义务教育的成人提供全日的半日的教育。有义务组织教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确认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合法地位,保障英国公民、特别是那些因多种困难未能满足教育需求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终身教育对象的扩大
以前英国政府所提供教育机会的重点对象是“从16到60岁”的人,即结束义务教育的16岁以上的和代表高龄的60岁以下的都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结束后直至进入高龄,都要向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但从最近来看,比较注意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以及处于恶劣社会环境下、在地区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人”,如高龄者、有生理缺陷者、医院的住院患者等。
五、终身学习的推进,形成网络化实施体系
为使“担负着各种社会职业或责任而生活的成人”从各种“制约下解放出来得以参加学习”,为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学习的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英国政府开发了如下几种形式:
1、住宿制学院
在英国,住宿制学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另一种短制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最早设于1899年,全国共有6所,主要提供1~2年长期的学习机会,为向‘第二学习机会’前进作出贡献”。短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其数字现已超过35所,它主要是提供1宿2日或2宿3日以及1周或2周的课程,类似会议、研究会、再进修等活动。这两种住宿形态,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府经济、经营、时事问题等领域。
2、开放大学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开放大学。它于1969年6月1日正式成立,1971年1月开始对外招生。开放大学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有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类,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面授辅导帮助是最常见的形式”。“开放大学向所有的大学求学者打开了求学之门:不管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原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等差异,只要本人有注册入学学习的意愿,向学校的地区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名额及指导教师,任何公民都可以按报名次序的先后录取,成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进程,按自己专业兴趣和学习条件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8]学习者“每周需12~15小时学习时间的课程,方能得到1个学分”,[4]“学完6个学分,可以获OUBA(公开大学)学位,学完8个学分获OUBA名誉学位。”[1]“英国的开放大学是世界同类以综合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第一所”。[4]由于开放大学具有“完全”开放地招生和有组织地大量综合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于教育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体系等特点,它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英国学生最多、“教学及管理日臻完善、可以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的大学。开放大学成立时“当年入学的人就达20000多人”[4],“到1989年时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的学生就达22400名,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近三分之一”。开放大学从学生入学、课程设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技术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3、社区学院
英国最初的地区学院于1938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展到4所,至20世纪80年代,全英国已有20余所。早期的社区学院是利用具有烹饪、裁缝、工艺等技能教育设备良好的近代中等学校开办的。这些学校“白天作中学使用,晚间为青年、成人所利用”,“原来它只是面向相当于中学阶段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后来利用范围扩大到青年和成年”。[1]“以提供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为主”或“教育、娱乐及其他文化活动”。“社区教育在英国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十分流行。1975年的《亚历山大报告》描述了苏格兰政府及民间组织提供的广泛的教育机会后,重申‘成人的社会、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把它们分开处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而成人教育,‘即较具学术性、转为传统的那些课程,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一方面,即成为包括青年工作及社区服务在内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4]
4、成人教育中心
专门为成人提供开放性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机构,多由民间团体(包括宗教团体)设置、经营,其中也有曾作为促进提高该地区居民福利的“贫民救济事业”而成立的机构,它随着直接服务的福利事业的充实,重点转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机构其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包括大学开放讲座提供所谓自由学习的文化艺术、工艺、语言学、时间问题、体育、文娱等广泛的学习机会。这些教育中心与其说是以教育、学习活动为重点,还不如说是为形成学员间和睦亲善和集体感而设制的,因而有的把它叫作“地方共同中心”。
5、劳动时间内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对学校毕业后的青年、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普遍实行了一种称作“一日解放”或称“一日放松”(Day-release)的一周一日带薪学习的制度。这种制度使青年工人每周有一天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为可能。这是通过与产业界、继续教育学院的协作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制度适合于劳动青年。用于成人教育时,与大学的校外教育部建立协作关系,也有以工会的领导为对象请他们参与进来的,同样采用“一日解放(放松)”的形态,但其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有面向青年工人,以一般教养和技术教育为重点,也有如上所述所用于成年工人和干部进修的。
综上所述,英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英国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英国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即是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推进的过程,正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所取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不仅保障了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着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这些都为其他各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日]持田荣一等著,龚同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