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许多的学生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在私下和同学商量结果。采用探究学习进行学习后,在私下和同学交流问题的男女比例更高了,分别达到了46.2%和61.5%,而女生比男生更热衷于在底下商量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的男生从19.1%,下降到了7.7%。从中看来,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间的多边交流有一定的作用。
学习蜗牛一课,一上课我便发现学生的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再看各组早把一只只小蜗牛摆好了。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蜗牛已有了一定的熟悉,于是这节课我便大胆的放手,我把一些我能想到的器具摆在材料台上,对学生们说:“大家都非常喜爱小蜗牛,那么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想了解它的什么?请各小组来讨论一下!”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讨论中。经过讨论,学生们要研究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请各组来对你的小蜗牛进行研究,若需材料可到前边来找,没有的老师再给大家想办法,好不好?”话音一落,学生迫不及待的派出组员来寻找所需的器具,我在材料桌上准备了菜叶、萝卜、水果、粉笔、放大镜、玻璃板、木板、线等。只见各组有的研究蜗牛怎样吃,吃什么?;有的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从背面观察研究蜗牛是怎样爬的;有的拿放大镜研究蜗牛身上的花纹;有的在试着让蜗牛走“钢丝”;有的在进行爬行比赛……有一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所需的材料,一问才知他们需要水槽,我很奇怪的问:“你们用水槽想研究什么?”“我们想研究蜗牛会不会游泳,它能在水底走吗?”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多好的想法,我怎么没想到,我赶紧找来水槽,这时另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问:“老师能给我点油吗?”“油?”这更让我意外了。“你们组要油做什么?”“我们透过玻璃板看见蜗牛是怎样爬的了,我们想人踩在油上很滑不好走,蜗牛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课堂上热闹非凡。在汇报时关于蜗牛研究的结果也是方方面、五花八门。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平时我低估了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路、想法,而且他们自己对所定研究内容急为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都很投入,不像以往,我给他们定题,有的学生只做旁观者,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活。没想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学习,会得出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我在教学当中感受最深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教学,我发现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探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来发现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自己又能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和收集事实。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虽然在我的教学体会这一点还很不成熟,但我却屡屡感受到这样做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部潜力。 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出规律,这样课本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以前分组我总是给学生定组分配人员,本想这样既能保证课堂纪律,又能强弱相互帮助,但我发现在一些组内就出现了“不愿和组员讨论”的现象,而且那些“闹将”虽纪律好了,但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了,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的一些实验室表现出很消极。我找了几个“闹将”谈心,了解到他们的逆反心理很强,有的说:组中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有的说不爱和某人合作……我问他们:“若你们自己分组找合适的组员,你们能保证纪律吗?”“能!”声音非常斩钉截铁。于是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们自己结合成组,要求:1:按人数规定,2:自选组长,3:互相管理,4:如在一节课当中本组组员有三次违纪老师有权将组员重新分配。这几条学生们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学生在课下分好组,一上课我愣住了、迟疑了,有些组五人中有三人都是“闹将”,这能行吗?我暗暗的问自己。带着疑团我开始讲课,结果表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不但管好了自己,互相管理都有了很大进步,更让人庆幸的是在学习中、活动中他们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而且这样分组平时较沉闷的学生也不再沉默,主动我自己选的组员讨论。由于他们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更加活跃,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肯定人成功的需要,教育学中也提出学生表现自我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许多时候这些需要反而成为教师完成教学轨道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把学生的需要和希望变成现实。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使用,打破定组定位的空间限制,将固定的空间变为自主需要、弹性较大自由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事实证明,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则有助于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教师一同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成了他们积极的内心需要,教师设计各种活动,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促进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靳玉乐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高文、程可拉、徐斌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672.html
学习蜗牛一课,一上课我便发现学生的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再看各组早把一只只小蜗牛摆好了。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蜗牛已有了一定的熟悉,于是这节课我便大胆的放手,我把一些我能想到的器具摆在材料台上,对学生们说:“大家都非常喜爱小蜗牛,那么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想了解它的什么?请各小组来讨论一下!”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讨论中。经过讨论,学生们要研究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请各组来对你的小蜗牛进行研究,若需材料可到前边来找,没有的老师再给大家想办法,好不好?”话音一落,学生迫不及待的派出组员来寻找所需的器具,我在材料桌上准备了菜叶、萝卜、水果、粉笔、放大镜、玻璃板、木板、线等。只见各组有的研究蜗牛怎样吃,吃什么?;有的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从背面观察研究蜗牛是怎样爬的;有的拿放大镜研究蜗牛身上的花纹;有的在试着让蜗牛走“钢丝”;有的在进行爬行比赛……有一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所需的材料,一问才知他们需要水槽,我很奇怪的问:“你们用水槽想研究什么?”“我们想研究蜗牛会不会游泳,它能在水底走吗?”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多好的想法,我怎么没想到,我赶紧找来水槽,这时另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问:“老师能给我点油吗?”“油?”这更让我意外了。“你们组要油做什么?”“我们透过玻璃板看见蜗牛是怎样爬的了,我们想人踩在油上很滑不好走,蜗牛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课堂上热闹非凡。在汇报时关于蜗牛研究的结果也是方方面、五花八门。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平时我低估了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路、想法,而且他们自己对所定研究内容急为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都很投入,不像以往,我给他们定题,有的学生只做旁观者,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活。没想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学习,会得出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我在教学当中感受最深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教学,我发现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探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来发现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自己又能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和收集事实。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虽然在我的教学体会这一点还很不成熟,但我却屡屡感受到这样做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部潜力。 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出规律,这样课本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以前分组我总是给学生定组分配人员,本想这样既能保证课堂纪律,又能强弱相互帮助,但我发现在一些组内就出现了“不愿和组员讨论”的现象,而且那些“闹将”虽纪律好了,但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了,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的一些实验室表现出很消极。我找了几个“闹将”谈心,了解到他们的逆反心理很强,有的说:组中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有的说不爱和某人合作……我问他们:“若你们自己分组找合适的组员,你们能保证纪律吗?”“能!”声音非常斩钉截铁。于是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们自己结合成组,要求:1:按人数规定,2:自选组长,3:互相管理,4:如在一节课当中本组组员有三次违纪老师有权将组员重新分配。这几条学生们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学生在课下分好组,一上课我愣住了、迟疑了,有些组五人中有三人都是“闹将”,这能行吗?我暗暗的问自己。带着疑团我开始讲课,结果表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不但管好了自己,互相管理都有了很大进步,更让人庆幸的是在学习中、活动中他们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而且这样分组平时较沉闷的学生也不再沉默,主动我自己选的组员讨论。由于他们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更加活跃,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肯定人成功的需要,教育学中也提出学生表现自我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许多时候这些需要反而成为教师完成教学轨道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把学生的需要和希望变成现实。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使用,打破定组定位的空间限制,将固定的空间变为自主需要、弹性较大自由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事实证明,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则有助于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教师一同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成了他们积极的内心需要,教师设计各种活动,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促进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靳玉乐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高文、程可拉、徐斌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