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全息教育场”
——记北京市第15中学的“校本德育”
“校本德育文化”这个名词,还是在北京第15中学头一次听到。
那里的领导和教师说,德育本身就应该是文化。现在校园的硬件建设得越来越好,物质文化是有了,但精神文化往往被我们忽视;那里的学生说,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但如果百分之百是学习,我们会很痛苦,而如果配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那学习生活就会是幸福快乐的了。
所以,15中在学校的小天地里致力于制造自己“本土”的德育文化,营建一个“全息的教育场”——让校园里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协同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激发出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这个过程,就是学校所说的“校本德育”。日前,在“宣武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月——走进德育工作特色校”现场会上,几位长期从事德育的专家对这样的提法给予了肯定。
精神文化——
在北京15中,有个口号叫得很响亮:“给每一名学生成功的机会”,“给每一名教师创造的空间”。由此引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德识才学全面发展。
“成功”在这里不仅是指学生学科学习、考试的成功,也不仅指升学的成功,还涵盖了他们在自己生活的所有领域内,智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智力潜能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不断被激活、释放,能充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感受到自己才智的力量;“教师发展的空间”,是每一名教师在集体的事业中设计自我、提升自我,升华自我的理想追求,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文化情境。“两个发展”办学理念的本质,是坚持以学生、教师为本,建设一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的活力竞相迸放,让每一名学生、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校园精神文化。
理念在这里不再枯燥,它释放出精神的力量,形成了精神的氛围。
行为文化——
像很多学校一样,15中制订有一系列规章制度。而在这里,这些条文更彰显着文化理念。
比如在实践中,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常常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德育活动,拓展德育空间。但在德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大家往往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传授,而包含在其中的人类文化的智慧、情感、意志等充满生命态的东西却一次次被忽略和剥离。2004年,15中颁布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全体教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德育渗透,让德育和智育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共生共长。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始,这所学校就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通过专家报告、发放资料、成立学生心理信息互动小组、开展“阳光心语”活动、设立阳光心语小信箱、咨询电话、进行网络咨询等,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心理文化。
行为文化还包括学校的网络文化。15中的德育网站,是个学生们都爱“来”的地方,因为这儿没有板起面孔的说教。在文化色彩浓厚的各种栏目中尽情地漫游、参与网上论坛、作客网络心理室或自建网页,既可以娱乐自我,又可以陶冶身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会增设了自管部和网络部。网络俱乐部里的管理部、制作部、技术部都分设了首席执行官、监察官、制作官、技术总监等;学生自管会主要设在各年级,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这些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完善了学校的组织文化。
学校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努力成为校园文化的认同者、执行者、完善者和建设者。规章制度作为校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执行过程中既要求刚性,又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每年召开的全校德育研讨会,都要对起始年级班主任进行培训,对班主任进行校本培训。严格执行要求,又能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教师个人优势创造性执行要求,便营造出既有统一意志、又使教育个性张扬的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局面。
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15中一直在精、雅、细上下功夫,让楼道、墙面都成为文化载体。
悬挂在教学楼楼道大厅墙上的11个大字,给来访者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由学校书法班同学书写的:德、敬、仁、美、爱、义、诚、俭、净、勤、竞。这些内容,易于记诵。假以时日,日积月累,日渐成习,必将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品德修养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学校景观也成了标志性文化。大校徽、校训、喷泉、雕塑、“紫藤园”、“启迪园”、“求索园”……校园处处弥漫着文化气息。
校本德育文化就是这样全方位营造氛围,各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进而达到德育目的的。15中校长说,这应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一种探索。
《营造“全息教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