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德育管理论文 >> 正文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 — “渔场化德育”的实践探索


个性化的素质成长之路。学生的素质发展呈现为一定的分阶段性,而这种阶段性与个体年龄阶段发展和社会生活环境变迁保持着默契。因此,素质也是发展的,人需要不断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及内部现实的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历史社会生活的驱动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无法无动于衷的。因此,使素质形成并不排除强制,只是这种强制必须更贴近“人本身”——就个体而言就是个性,以增强主体的能动——才更有效果。因此,素质的实践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是通过实践显示素质存在的意义;二是通过实践培养、改造和完善素质。而且是依据个体素质的基础情况在一定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在个体与群体、社会的融合中实践。由此既形成与所在人群素质具有共性的群体素质,又形成带有明显个体色彩的个体素质,从而保证个体与群体的相容和相对独立,使社会趋向同一又缤纷多彩。德性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将学生置身于立体化德育信息环境中,促进其“知”的成长,让学生将自身的德性表现与“参照体系”比照、反思,看着自身的成长足迹来决定未来的发展,在幡然醒悟中,与德育时空互动,与全体德育人员互动,使“面具”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互动,用情感和意志的力量,把阳光亮出来照亮大地,把花开出来让人欣赏。在这样的互动中,体验德性成长中的忧愁与快乐、悲哀与幸福,并在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实现个人的自尊、优越和价值,并进一步促进全面成长。为此,我们理应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我们理应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作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但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在注重德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德育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身体力行的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综合知识或经验,形成德育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德育的实效性,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且使教师本身、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我们认为: 1、 必须加强德育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学生德育发展是学生整体精神的发展。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能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教育只有对学生在生活意义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成长,使个体实践有意义的人生。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现实的生活,也要让学生感受未来的生活,不仅要在生活中去感悟,也要在感悟中去改造,用改造了的生活引领学生改造现实生活,为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奋斗。 2、 必须强调“理解”“体验”,反对单纯的灌输说教。理解被视为解释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复制和重构过程。经理解的德育内容,必然导致师生精神结构的重组,使意义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不同于说教所获得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是松散的、易于破裂的;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思想上深刻的变革,是不容易改变的,因为它是有意义来支持的,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这种被理解的德育内容一旦进入对话者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容易遗忘的。对话的过程就是德育真理显现的过程,又是接受真理的过程。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都可以视为对话。个体可以与本身的既往足迹对话,可以与心灵对话,可以与有意义的象征物对话,同伴可以对话,师生可以对话。在生活世界中,对话双方都在一个共同的语言规则里、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对方的话。这种对话是单纯的、纯洁的,甚至能够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义。这使双方的误解次数大大降低,增加了相互间的思想交流;同时,德育对话能使德育的内容用丰富的话语进行描述,通过解释来说明,使对方也置身于其中,增强其感染力,从而能够看出对方是否理解,并以此为判断看是否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直至达到双方对德育内容的充分理解。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3、 必须强调“关注心灵,平等对话”。师生对话,是师生双方面对面地相遇或者心灵的“face to face”,每一方都应该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而不像传统德育那样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人与物的关系。在互相的“我—你—我”关系中,双方都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话语上展开思想交流。这种交流是开放的,各方都敞开自己的心扉,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相互的“我—你—我”关系,才能启迪学生,引导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在相互的“我—你—我”关系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体会到学生是作为发展的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成年幼无知的人,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为此,我们提出了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德育方式。 二、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三个面向”。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立足于学校实际,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成长的内部需要为触发点,以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 “三全”:即“全向时空、全体投入、全面关怀”的宏观德育思想。 “五性”:即“反思性—启悟性—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师生德育实践层面的微观德育模式。所谓“校园全向时空”即营造校园时间空间整体育人气氛。所谓“教师全体投入”即倡导教师“我在即育人”的观念,树立教师“往外一站即应育人”的身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 — “渔场化德育”的实践探索(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85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德育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