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探究的第一步,学会运用这种分类、鉴别的思想工具比知道某个特定的性质更为重要,改进课在达到这一目标上有所突破。
附图
学生连线的作业单
●改进前后的课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对此,我们根据两堂课所作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将其甄别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模仿实验和探索实验三类,并对所用时间及占比做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三类实验所用时间及占比
附图
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改进后的课中,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占比从原来的9.50%增到到65.41%,而相应的学生模仿实验的时间占比却从原来的73.14%减到了零,变化十分明显。
●这种通过主动观察、分类,鉴别物品特征与性质的学习方法,其效果还体现在后续的学习之中。在“水能爬高吗?”一课中,学生完成了一项更为精彩的“有结构的探究”:
①将玻璃棒、粉笔、细沙柱、玻璃细管、宣纸等插入红色水中,学生按“能爬高”与“不能爬高”对物品进行分类。
②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能爬高”物品的共同特征:有小孔或缝隙。教师归纳,这就是“毛细现象”。
③学生把3支粗细不一的玻璃细管插入红色水中,观察发现:管子越细水爬得越高。一块玻璃片不行,“不能爬高”,但在两块玻璃片的一端插入小木棒,制造缝隙,观察发现:缝隙越小水爬得越高,而且还呈现了一条“漂亮”的曲线(可供儿童长大后进一步研究)。
④学生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树枝插在红色水中插久了变色的原因。
“科学是探求意义的过程”(爱因斯坦)。作为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采用一定的方法问题进行学习。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方法引导的,这种引导将经历“有结构的探究→指导性探究→自由的探究”的过程,逐步放开。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观看了这堂课后,兴奋地说:“我终于看到了儿童真实的探究。这里真是课堂改进的天堂。”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873.html
附图
学生连线的作业单
●改进前后的课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对此,我们根据两堂课所作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将其甄别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模仿实验和探索实验三类,并对所用时间及占比做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三类实验所用时间及占比
附图
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改进后的课中,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占比从原来的9.50%增到到65.41%,而相应的学生模仿实验的时间占比却从原来的73.14%减到了零,变化十分明显。
●这种通过主动观察、分类,鉴别物品特征与性质的学习方法,其效果还体现在后续的学习之中。在“水能爬高吗?”一课中,学生完成了一项更为精彩的“有结构的探究”:
①将玻璃棒、粉笔、细沙柱、玻璃细管、宣纸等插入红色水中,学生按“能爬高”与“不能爬高”对物品进行分类。
②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能爬高”物品的共同特征:有小孔或缝隙。教师归纳,这就是“毛细现象”。
③学生把3支粗细不一的玻璃细管插入红色水中,观察发现:管子越细水爬得越高。一块玻璃片不行,“不能爬高”,但在两块玻璃片的一端插入小木棒,制造缝隙,观察发现:缝隙越小水爬得越高,而且还呈现了一条“漂亮”的曲线(可供儿童长大后进一步研究)。
④学生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树枝插在红色水中插久了变色的原因。
“科学是探求意义的过程”(爱因斯坦)。作为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采用一定的方法问题进行学习。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方法引导的,这种引导将经历“有结构的探究→指导性探究→自由的探究”的过程,逐步放开。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观看了这堂课后,兴奋地说:“我终于看到了儿童真实的探究。这里真是课堂改进的天堂。”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