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上)
我们自1989年起,成立了小学数学学法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每周半天深入有关班级听课,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并组织几堂研究课。研究活动历时五年,分为学习文献(1989年4月----1990年7月),经验筛选(1990年9月----1992年7月)和对比实验(1992年9月----1994年4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整体。下面介绍我们第二阶段所做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过学习,对众多的有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经验进行选择,优化,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成新的经验。继之,对新的经验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组织考察、评价;然后,再实施、再评价。如此多次往复,直至提炼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四个主要能力:读书、讲解、笔记和练习。对这四 方面的能力,我们作了从“扶”到“放”的研究和探索。
1.读书
读书即阅读,阅读是强化自我识记的重要手段。阅读数学课本的关键是读通、读懂、读会。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某节课文的全貌;读懂,即阅读后理解某个例题或习题安排的意图;读会,即阅读后掌握某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学会应用这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读数学书同样要提倡逐字、逐句读。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结构、教材内容,对不同年级学生作了培养和训练。训练以数学课本为范本,以课堂教学为范例,采用默读、朗读、齐读、领读和自由读等多种读书方法。阅读应当有分层次的要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
低年级学生要求能正确地读懂课本。读书时,要学会“想一想”,对图文结合的内容,也能用正确的语言有顺序地说出课文的意思;还要会读一些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数学知识普及读物。
中年级学生要求能完整地默读课文和分析课文的例题,能模仿例题正确解答课文后的练习题。读书时要学会“会想”,会一边思考一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并要求他们会读些数学家的故事书、数学习题书和某些浅显的数学知识普及读物。
高年级的学生要求能用完整、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所读课文的内容,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目录--内容--重点--结论--运用)。读书时要学会“多想”,就是有根据地前思后想,多思多想,提出不同见解;还会在书的左右天地批出自己的看法。对他们,还要求会读简单的数学工具书、数学学习指导书和其它数学课外读物。
教师指导读书时,重点放在默读的指导上;而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多种读法交替使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深领会知识内容。
2.讲解
讲解是读书的继续和延伸,讲解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通过讲解,可以使阅读时获得的知识、明确了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和深比。
讲解,可以自己讲给自己听,自言自语,把算理讲一遍,学生讲给教师听,以取得教师的评价;可以学生讲给学生听,在“悄悄话”中辨清正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
讲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从低年级抓起,坚持做到三“性”一“心”:(1)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叙述。
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完全一致。有些生活用语,会对正确理解题意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叙述算理,讲解题目的意义。
(2)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
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讲解时,要培养他们遵循这些规律。
(3)语言的有序性。
语言的有序性,指讲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要有次序。语言上的有序性与思维上的有序性是一致的。学生讲解上的有条有理也必然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培养学生语言的有序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