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政策研究
资源开发,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集中力量开发建设重点信息资源,出精品工程。重点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上网。
从1999年11月起,政府通过各种政策、通知、会议等方式支持和推进企业信息化。2000年8月16日,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和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关于成立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这个小组负责制定全国企业信息化规划,全面指导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协调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等。
2001年下半年,国务院向百强企业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中首次指出了国家的具体目标: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至少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力争绝大多数企业在“十五”期间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
同世界许多国家的信息政策相似,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政策主要侧重于加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尚未涉及更广泛更具体的规定,如企业信息化的税收、投资、技术标准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可操作性。
信息经济是当今社会经济的本质形态,对于身处信息经济之中的每一个企业来讲,实现信息化都是必需而重要的,这需要通过企业内部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保证。普遍来讲,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信息政策的制定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现状与问题分析如下。
3 我国企业信息政策制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现状来看,大中型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和成功率远远高于中小企业,各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层次也不尽相同。比如,实现信息化综合应用的企业有联想、神州数码、长虹、北京天然气集输公司、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辽宁电力有限公司、康佳、北仑发电厂等;哈飞汽车实现了CAD;实施ERP的企业有内蒙伊利、东阿阿胶、浙江景兴、上海广电、广州药业、云南白药、青岛啤酒等;上海融氏企业有限公司、北京泰立化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则从CRM切入;海尔、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则致力于电子商务;制造企业中如广东科龙、邯郸钢铁、华北制药集团、无锡威孚、海信集团、徐州工程、春兰集团等利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来提升现代管理[6]。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环节,随着业务的成长,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压力来自财务管理,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大多数企业信息化的起点。
与东部相比,我国西部地区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北某少数民族省区为例,尽管政府已经成立了信息产业办公室,也出台了一些旨在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企业投在信息化上的注意力还远远不够。所调查的企业涉及制造业、旅游业、民航和商业,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实现局域网的企业廖廖无几,实施ERP或电子商务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通过访谈、实地考查等方式获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之一在于企业领导的认识,有些领导不了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用途及效果,因而信息政策的制定也无从谈起。障碍之二在于资金的压力,举步维艰的国有企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谈论信息化成为奢侈之举。
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我国企业在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尚存在种种障碍,可归纳如下:
3.1 企业决策者的认识局限
在企业内部制定信息政策的主要人物是企业的决策者,企业决策者做出一项决定,制定一项政策,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自身认识的局限是首要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总是不断产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在企业信息化领域,这些新名词常常代表着不同花样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是一个几乎只有专家才能搞清楚其功能与作用的庞大体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来讲,要弄清他们的作用与区别,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又多以私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往往经历过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甚至手工作坊式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这样的成长过程造成了他们的信息方式往往是随机与零星的,他们通常先购买一两台电脑,随着业务的扩大再不断增加PC设备,逐渐局域联网,在内部实现信息交流和文件共享,随后再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流。因而许多的企业领导人认为只要使用了计算机与网络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有的对系统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本身就不信任。而据统计只有10-20%的企业信息化成功率又强化了这样的认识。在笔者与一些企业领导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影响企业领导人信息决策的另一个因素是认为现有的管理完全能跟得上企业的需要,这在中小企业里尤为常见,甚至对IT咨询公司的宣传持排斥心理,认为对自己企业的管理没什么帮助,只不过是IT企业想来赚钱而已。
3.2 企业的资金压力
资金的缺乏是企业制定信息化政策过程中考虑最多也最客观的因素。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信息化的成本考虑;二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比如实施ERP产品需要的费用有:数目不菲的产品费、实施费、软件维护或二次开发费
3.3 企业的管理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将各种资源全面整合的整体项目,企业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与企业的管理现状密切相关,如与员工的信息素质、企业文化、企业的学习能力、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市场定位等因素都有关系。学习能力强、战略目标远大的企业,一般具有较好的成长性,会十分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企业常常将信息政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如IBM、联想等企业。而对一些员工素质不高、市场定位层次较低的企业来讲,也许当前最迫切的投资项目还不是信息化,实施信息化也会付出相对来说更大的代价。但这也意味着企业间“数字鸿沟”的出现,意味着这样的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企业信息化的另外一层阻力来自既得利益集团,一些年龄偏大、学习新技术有困难的员工,会担心目前的工作岗位被信息系统取代;而对一些中层管理人员来说,引进信息管理系统,意味着业务流程更为透明,一些可能的隐形收入将会失去。这些都对企业信息化形成很大的抵制和阻力。因此,企业信息政策的制定实际上是从变革现有管理结构开始的,也是IT咨询机构所提倡的业务流程重组。以无锡小天鹅集团为例,在实施ERP项目之前,企业首先花费极大的精力对员工进行说服和培训工作。一项好的政策,只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后,才能真正实施。
3.4 企业的人才局限
企业缺乏信息人才,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直接瓶颈。传统产业人才的缺乏与信息产业内部信息人才的充足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升级,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信息化的茫然无知,对于系统选型极不在行。这种“信息与人才的不对称”成为企业制定和实施深入细致的信息政策的现实障碍。
3.5 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
这是供应方影响企业信息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来讲,是选择集成化和标准化程度都较高的国外信息系统,还是国内IT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有些系统的技术不成熟、功能不完备、售后服务不能保证,而高端的IT供应商对目标客户企业也有自己的选择,这种种因素成为一些企业制定信息化政策时犹豫不决的原因。就ERP来讲,高端的国外供应商有SAP、ORACLE等国外厂商。他们的产品特点是:对业务过程有严格的控制,可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查询管理要求,具有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技术实施能力,提供的产品众多,功能细致全面。而国内的厂商则比较了解国内企业的内部结构、管理方法,他们往往从财务软件起家,有自己的用户群和营销机构,但是要转型到ERP需要强劲的资金支持和人力储备。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低端市场上,国内IT企业有着一定的优势。这种对比可以举例说明:2001年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企业联合会、Cisco Systems(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提出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升和企业运营网络化改造的推进计划《网络就绪》项目。根据CSICO的标准,要求选择的试点企业应当具备10大基本条件:①首席执行官赞成并亲自投入;②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③有质量小组;④具有快速行动的能力;⑤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⑥盈利企业;⑦具有为转变成网络企业进行投资的意愿;⑧具有与外国公司合作的成功经验;⑨具有重要商业影响的潜力;⑩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业务往来的能力[7]。这充分说明高端市场对企业素质的要求。2001年11月20日,长城电脑公司在北京发起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商务运动”,主要推出了以PC为标准桌面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使企业不需要繁琐的网络布线,通过较低的投入就可享受高性价比的、高可扩展性的MIS,以很好地解决成长型中小企业 《企业信息政策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9975.html
从1999年11月起,政府通过各种政策、通知、会议等方式支持和推进企业信息化。2000年8月16日,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和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关于成立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这个小组负责制定全国企业信息化规划,全面指导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协调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等。
2001年下半年,国务院向百强企业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中首次指出了国家的具体目标: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至少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力争绝大多数企业在“十五”期间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
同世界许多国家的信息政策相似,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政策主要侧重于加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尚未涉及更广泛更具体的规定,如企业信息化的税收、投资、技术标准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可操作性。
信息经济是当今社会经济的本质形态,对于身处信息经济之中的每一个企业来讲,实现信息化都是必需而重要的,这需要通过企业内部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保证。普遍来讲,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信息政策的制定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现状与问题分析如下。
3 我国企业信息政策制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现状来看,大中型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和成功率远远高于中小企业,各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层次也不尽相同。比如,实现信息化综合应用的企业有联想、神州数码、长虹、北京天然气集输公司、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辽宁电力有限公司、康佳、北仑发电厂等;哈飞汽车实现了CAD;实施ERP的企业有内蒙伊利、东阿阿胶、浙江景兴、上海广电、广州药业、云南白药、青岛啤酒等;上海融氏企业有限公司、北京泰立化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则从CRM切入;海尔、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则致力于电子商务;制造企业中如广东科龙、邯郸钢铁、华北制药集团、无锡威孚、海信集团、徐州工程、春兰集团等利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来提升现代管理[6]。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环节,随着业务的成长,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压力来自财务管理,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大多数企业信息化的起点。
与东部相比,我国西部地区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北某少数民族省区为例,尽管政府已经成立了信息产业办公室,也出台了一些旨在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企业投在信息化上的注意力还远远不够。所调查的企业涉及制造业、旅游业、民航和商业,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实现局域网的企业廖廖无几,实施ERP或电子商务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通过访谈、实地考查等方式获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之一在于企业领导的认识,有些领导不了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用途及效果,因而信息政策的制定也无从谈起。障碍之二在于资金的压力,举步维艰的国有企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谈论信息化成为奢侈之举。
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我国企业在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尚存在种种障碍,可归纳如下:
3.1 企业决策者的认识局限
在企业内部制定信息政策的主要人物是企业的决策者,企业决策者做出一项决定,制定一项政策,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自身认识的局限是首要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总是不断产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在企业信息化领域,这些新名词常常代表着不同花样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是一个几乎只有专家才能搞清楚其功能与作用的庞大体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来讲,要弄清他们的作用与区别,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又多以私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往往经历过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甚至手工作坊式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这样的成长过程造成了他们的信息方式往往是随机与零星的,他们通常先购买一两台电脑,随着业务的扩大再不断增加PC设备,逐渐局域联网,在内部实现信息交流和文件共享,随后再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流。因而许多的企业领导人认为只要使用了计算机与网络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有的对系统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本身就不信任。而据统计只有10-20%的企业信息化成功率又强化了这样的认识。在笔者与一些企业领导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影响企业领导人信息决策的另一个因素是认为现有的管理完全能跟得上企业的需要,这在中小企业里尤为常见,甚至对IT咨询公司的宣传持排斥心理,认为对自己企业的管理没什么帮助,只不过是IT企业想来赚钱而已。
3.2 企业的资金压力
资金的缺乏是企业制定信息化政策过程中考虑最多也最客观的因素。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信息化的成本考虑;二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比如实施ERP产品需要的费用有:数目不菲的产品费、实施费、软件维护或二次开发费
、员工的培训费,以及令人费解的产品资料和用户说明所费去的时间及费用;另外一项成本则是与软件系统相配套的硬件投资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在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机会成本、企业为了适应信息系统而做的流程重组或再造等方面的费用,以及系统迅速升级或更新换代所需要的新一轮的投资。这些成本的付出能否带来利润的增加或企业竞争力的加强,是一个难以量化估算的东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观望阶段。再加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对于一些经营业绩并不十分理想的企业来说,尽管需要信息化来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却只能对信息化可望而不可及。
3.3 企业的管理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将各种资源全面整合的整体项目,企业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与企业的管理现状密切相关,如与员工的信息素质、企业文化、企业的学习能力、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市场定位等因素都有关系。学习能力强、战略目标远大的企业,一般具有较好的成长性,会十分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企业常常将信息政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如IBM、联想等企业。而对一些员工素质不高、市场定位层次较低的企业来讲,也许当前最迫切的投资项目还不是信息化,实施信息化也会付出相对来说更大的代价。但这也意味着企业间“数字鸿沟”的出现,意味着这样的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企业信息化的另外一层阻力来自既得利益集团,一些年龄偏大、学习新技术有困难的员工,会担心目前的工作岗位被信息系统取代;而对一些中层管理人员来说,引进信息管理系统,意味着业务流程更为透明,一些可能的隐形收入将会失去。这些都对企业信息化形成很大的抵制和阻力。因此,企业信息政策的制定实际上是从变革现有管理结构开始的,也是IT咨询机构所提倡的业务流程重组。以无锡小天鹅集团为例,在实施ERP项目之前,企业首先花费极大的精力对员工进行说服和培训工作。一项好的政策,只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后,才能真正实施。
3.4 企业的人才局限
企业缺乏信息人才,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直接瓶颈。传统产业人才的缺乏与信息产业内部信息人才的充足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升级,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信息化的茫然无知,对于系统选型极不在行。这种“信息与人才的不对称”成为企业制定和实施深入细致的信息政策的现实障碍。
3.5 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
这是供应方影响企业信息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来讲,是选择集成化和标准化程度都较高的国外信息系统,还是国内IT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有些系统的技术不成熟、功能不完备、售后服务不能保证,而高端的IT供应商对目标客户企业也有自己的选择,这种种因素成为一些企业制定信息化政策时犹豫不决的原因。就ERP来讲,高端的国外供应商有SAP、ORACLE等国外厂商。他们的产品特点是:对业务过程有严格的控制,可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查询管理要求,具有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技术实施能力,提供的产品众多,功能细致全面。而国内的厂商则比较了解国内企业的内部结构、管理方法,他们往往从财务软件起家,有自己的用户群和营销机构,但是要转型到ERP需要强劲的资金支持和人力储备。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低端市场上,国内IT企业有着一定的优势。这种对比可以举例说明:2001年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企业联合会、Cisco Systems(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提出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升和企业运营网络化改造的推进计划《网络就绪》项目。根据CSICO的标准,要求选择的试点企业应当具备10大基本条件:①首席执行官赞成并亲自投入;②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③有质量小组;④具有快速行动的能力;⑤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⑥盈利企业;⑦具有为转变成网络企业进行投资的意愿;⑧具有与外国公司合作的成功经验;⑨具有重要商业影响的潜力;⑩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业务往来的能力[7]。这充分说明高端市场对企业素质的要求。2001年11月20日,长城电脑公司在北京发起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商务运动”,主要推出了以PC为标准桌面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使企业不需要繁琐的网络布线,通过较低的投入就可享受高性价比的、高可扩展性的MIS,以很好地解决成长型中小企业 《企业信息政策研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