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都具有十分丰富的感情色彩,这些都与品德内化有关。在分析教材时,只有抓住这些内化结合点,才能起到 内化作用。
    3.道德激励因素 这是一种显性的教育因素。教材中的革命领袖、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及社会主义建设成 就和科研成果等内容都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如教《主动学习》一课,课文的结尾是:“主动学习是具有进取精 神的表现。这样学习不但学得快,而且学得好。我们要以陈毅为榜样,主动地学习。”这段话概括了本课的道 德观点,指明了行为方向,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4.道德评价因素 道德评价能力,是一个人道德认识能力的直接反映,通过评价抑恶而扬善,近是而远非 ,爱美而憎丑。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方向,从而提高了内化的实效性。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设计与“内化过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市普遍运用的“四段式”结构,即“定向导入,主题教 育,深化认识,指导实践”。这种课型结构,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为了使 课堂教学结构与学生的品德内化过程相适应,我们对“四段式”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在认识 上有什么盲点,心理上有什么矛盾,情感上有什么障碍,行为上有什么误区,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入新课 新颖,教学注重层次,深化认识求水准,指导实践讲实效。
    (1)导入新课新颖 试验班教师十分重视开课设计,能运用歌曲欣赏、故事、游戏、幻灯、挂图、实物观察 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一开课即紧扣教学要求,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注重层次 即围绕道德观念教育,把教学内容按教学要点划分为若干个层次,让学生广泛参与观察 、思考、阅读、议论等,注意讲清基本概念,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爱惜”、“珍惜”、“尊重”、“礼节”、 “礼貌”、“诚实”、“勇敢”等概念的内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层次组织教学活动。
    (3)深化认识求水准 安排“深化认识”一段,目的在于让学生对道德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 清晰的过程,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准。例如:《保护环境卫生》一课要达到培养良好卫生习惯、讲究社会公德的 高度;《认真做作业》要讲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要有责任心的高度。
    (4)指导实践讲实效 一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二是检查学生行为实践,是否把掌握的道德观 点,变成自身的行为准则;三是针对学生行为上的误区,采用启发诱导,让学生走出误区,向正确方向迈进。
    设计与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并不只有“四段式”一种,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动态的, 可变的,因教材内容不同和学生实际不同,还可以创造新的教学结构。例如,有的试验教师在教《不上当受骗 》一课时,采用了“学习教材,由不知到知;深化认识,由知到信;指导实践,由信到行。”这种三段式的教 学结构,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掌握小学生的情感特点,发挥情感对品德内化的作用 试验班的经验证明,在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学生 情感在品德内化中的作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特色。
    (1)低年级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
    低年级试验班在教学中采用“愉快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做,在快乐中进步,千方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儿童的情感。具体做法是: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和好奇爱动的特点,采用直观教具来吸 引他们的注意力,变单一的听课为听看结合。一看图(课文插图、教学挂图、教师自绘的补充图),二看物( 实物、模型),三看演示(幻灯、录像、电视、电影等)。通过看和听达到引发兴趣,调动情感的目的。在教 学中要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模仿中激发兴趣,促进中国学习联盟脑兴奋并产生浓厚的情感。要采用儿歌、 小表演、小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有利于内化。还可以结合教学 内容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2)中年级重在教学中发挥“三情”作用。
    所谓“三情”,一是真情架桥。中年级学生心目中教师权威性大,易接受教师讲授的观点,教师的真情实 感能较好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于学生难以体验的情感,都要以教师的真情起搭桥引路作用。二是实情明理。 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凡是实在的东西学生就相信,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如教 《关心父母》一课,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妈妈的吻》,创设母爱气氛,然后出现四张母爱投影片,具体介绍 母爱的生动事例。再启发学生讲述自己父母关心自己的事例,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爱的温暖,并悟出自己成长离 不开父母的培养与教育的道理。三是动情选择。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不够强,又缺乏社会知识,对一 些事情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辨析题和补充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辨析题,引导 学生辨析。
    (3)高年级重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启动点,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学中的情感诸因素的基础上,从创设情感教育的氛围,确定激发感情的启动点,把握学 生情感转化的契机,指导学生情感实践等方面探讨了情感对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试点学校从 高年级学生实际出发,着重从激发情感的启动点上作了一些成功的研究。
    研究表明,激发高年级学生的情感,不是抽象地说教所能实现的,因此要确立激发情感的启动点。所谓情 感的启动点,是指在教材中既能启动学生情感又能触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情感朝着教学目标深入的某一具体 内容。情感的“启动点”,具有敏感性、共同性、速效性的特点。“显情”课文,一般情感分布点比较广,会 有多个启动点,教师要分析比较,抓住重点。“潜情”课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暗含的情感启动点,对学 生进行启迪、引导,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行为实践指导,由外化引向内化
    儿童有了道德认识,不一定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小学生知行脱节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思想品德 课一定要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学生行为实践指导,促进学生言行一致,把外化引向内化。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指导,一是行为意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设计一些辨析题 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行为的方向和要求。二是行为实践指导。教师根据教材对行为的要求,进行行为 训练。学生的品德培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让儿童有反复练习的机会,才能保持 良好行为的连续性,克服反复性和不良影响所造成的行为障碍。
    (四)消除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认识上的障碍 有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有关“行为规范”内容的课文前,对全班学生遵守行为规范 的表现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遵守行为规范原因时,有15.8%的学生是为受表扬;有30%的学生是怕同学批评和教 师处罚,共有45.8%的学生,处在遵从阶段。要使学生达到认同并信服,就必须消除学生认识水平上的障碍,使 学生的认识与规范要求一致,才能实现品德内化。
    2.情感上的障碍 即学生由于内心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障碍。例如,有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发现有个 学生不爱护公物,就当众粗暴地批评他,并通知家长来校赔偿损失。这个学生怀恨在心,对教师产生反感,认 为教师整人,因而对教师的什么话都不听了。可见学生的消极情感往往成为接受教育的障碍。
    3.动机上的障碍 有时学生由于个人某种需要,出现不良行为动机与正确行为动机之间的冲突,这便是行 为动机障碍。例如,有个学生虽然拾金不昧,但他不是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而是为了得到学校或班 级的表扬。出现这种行为动机障碍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从内心克服自己的错误动机,促使动机向正 确的方向发展变化。
    4.道德信念上的障碍 道德信念是个人意识中坚信正确并认为一定要遵循的道德观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 ,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但是不少学生由于受到某些不良影响而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

《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00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