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中央1985年18号文件要求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 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要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 答案,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把有关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内化为个体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时候才能实现。这就提出 了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品德问题。本文试图对内化问题进行一些探索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深化教改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 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课题。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对课题作了如下论证:
(一)课题符合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学大纲》要求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外部要求到内部需要的过程,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 在反复训练中,使道德认识在不断内化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纲》指出:教学要注意科学性,要遵循由近及 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教育自己。这些 要求,实际上就是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的问题。
(二)课题反映了教改的必然趋势和深层次的育人功能
长期以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教师,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少研究学生接受教育的心 态和学生的品德内化问题。因此,教学效果甚微。确立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要把立足点由教师迁移到学生, 把教学外部要求迁移到学生内部,使其成为自觉需要,这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三)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的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思想品德课是按社会对小学生的品德要求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小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思想品德课中 的思想观点,自觉调整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向着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方向发展,达到个体品德与社会要求的统 一。从总体上讲,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的内化问题,对提高思想 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品德内化具有 重要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特别需要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 我们确定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生品德内化规律的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当今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小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他们不仅是教育对象 ,而且是学习的主人。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很强的具体性,易受情境暗示,他们的情感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易激发也容易 消逝;他们的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肤浅,辨别能力差,知识少,理解能 力差。
中年级学生个性、兴趣、爱好易于表露,自我意识与独立性有所增强,自制力有明显的发展;知识少,对 一些事情、现象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心目中教师权威高,容易接受教师讲授的观点,逆反心理和情感障碍较 少;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自我控制。
高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肤浅,理性情感较弱;他们开始不以 教师、父母的评价作为唯一依据,有了对周围的人或事进行评价的愿望,有了要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兴趣,这 种需要的萌动,有助于高尚情感的培养。
(二)小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等诸种心理成分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循此基本规律,思想品德 课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内容的言传身教,启发学生领悟和消化课的内容, 经过学生个体主动选择、模仿、理解和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德需要,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化,不 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的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 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是单纯内化的过程,而是内化与外化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其特征是:
第一,品德内化具有目的性特征。内化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目的是品德内 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无目的的内化是没有的。内化必然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活动。内化虽然是人 的意识活动、智力和非智力心理活动,但它总是同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相联系的,内化的目的又是与人的一 定需要相联系的。内化的目的,是一种期望,是一种指标,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启发功能、导向功能、激励 功能。教育者要善于设计内化的目的,充分发挥目的在内化过程中的功能。目的有近、中、远之分,也有大、 中、小之分,教育者可结合思想品德课内容恰当地设计内化的目的。
第二,品德内化具有主体性特征。人的主体性,即人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是自觉自愿地独立完成 一项任务,并能自己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只知道任务和有完成任务的意愿,而不知完成任务的方 法,则不能称为主体性。只有把完成任务的意愿和方法手段统一起来,才能说这个人是有主体性的。教育者在 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并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第三,品德内化具有的情感性特征。情感是人的品德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催化剂。 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教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品德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 情感性也是品德内化规律的反映。情感总是与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的需要、态度、观念等内心体验相联系的。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第四,品德内化的实践性特征。品德内化是外部社会要求转化为内部意识活动的过程,这里,实践是基础 ,是前提,也是归宿。离开实践的内化是没有的。所以实践性是品德内化规律的又一种表现。教师组织思想品 德课教学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品德内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条捷径。
第五,品德内化的反复性特征。人的品德需要多次反复方能形成。反复性也是品德内化规律的表现。内化 的反复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这种反复性,有时来自学生自身思想品德不健全,有时来自社会环境的 不良影响,有时来自家庭环境的不良或父母教育不当,有时来自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懂品德内化规律和小学 生身心发展特点,缺乏良好的教育艺术。为了尽可能减少品德内化的反复性,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预防上述诸多 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的基本操作过程
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可以发挥这样几个促进作用, 即突出道德观念教育,为品德内化奠定基础;发挥情感功能的作用,增强学生品德内化的内驱力;创设教育环 境为学生品德内化提供外部条件;注重行为指导,为学生品德内化指明方向。
(一)挖掘教材的内化因素,找准品德内化的结合点
所谓教材中的内化因素,即指教材中能突出道德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具有说服力和感人 至深的教育因素。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含的内化因素大致有:
1.道德认识因素 它包括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道德认识中的洞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等等,都是进行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再 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使学生明白蕴含其中的道德要求。
2.道德情感因素 即让学生与教材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因素,让学生从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 思想和光辉形象中受到感染。教材中的故事、童话、插图以及打动学生心弦的语言,激发学生思维波澜的情景 , 《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002.html
一、选题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深化教改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 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课题。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对课题作了如下论证:
(一)课题符合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学大纲》要求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外部要求到内部需要的过程,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 在反复训练中,使道德认识在不断内化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纲》指出:教学要注意科学性,要遵循由近及 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教育自己。这些 要求,实际上就是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的问题。
(二)课题反映了教改的必然趋势和深层次的育人功能
长期以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教师,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少研究学生接受教育的心 态和学生的品德内化问题。因此,教学效果甚微。确立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要把立足点由教师迁移到学生, 把教学外部要求迁移到学生内部,使其成为自觉需要,这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三)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的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思想品德课是按社会对小学生的品德要求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小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思想品德课中 的思想观点,自觉调整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向着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方向发展,达到个体品德与社会要求的统 一。从总体上讲,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的内化问题,对提高思想 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品德内化具有 重要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特别需要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 我们确定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生品德内化规律的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当今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小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他们不仅是教育对象 ,而且是学习的主人。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很强的具体性,易受情境暗示,他们的情感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易激发也容易 消逝;他们的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肤浅,辨别能力差,知识少,理解能 力差。
中年级学生个性、兴趣、爱好易于表露,自我意识与独立性有所增强,自制力有明显的发展;知识少,对 一些事情、现象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心目中教师权威高,容易接受教师讲授的观点,逆反心理和情感障碍较 少;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自我控制。
高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肤浅,理性情感较弱;他们开始不以 教师、父母的评价作为唯一依据,有了对周围的人或事进行评价的愿望,有了要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兴趣,这 种需要的萌动,有助于高尚情感的培养。
(二)小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等诸种心理成分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循此基本规律,思想品德 课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内容的言传身教,启发学生领悟和消化课的内容, 经过学生个体主动选择、模仿、理解和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德需要,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化,不 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的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 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是单纯内化的过程,而是内化与外化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其特征是:
第一,品德内化具有目的性特征。内化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目的是品德内 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无目的的内化是没有的。内化必然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活动。内化虽然是人 的意识活动、智力和非智力心理活动,但它总是同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相联系的,内化的目的又是与人的一 定需要相联系的。内化的目的,是一种期望,是一种指标,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启发功能、导向功能、激励 功能。教育者要善于设计内化的目的,充分发挥目的在内化过程中的功能。目的有近、中、远之分,也有大、 中、小之分,教育者可结合思想品德课内容恰当地设计内化的目的。
第二,品德内化具有主体性特征。人的主体性,即人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是自觉自愿地独立完成 一项任务,并能自己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只知道任务和有完成任务的意愿,而不知完成任务的方 法,则不能称为主体性。只有把完成任务的意愿和方法手段统一起来,才能说这个人是有主体性的。教育者在 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并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第三,品德内化具有的情感性特征。情感是人的品德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催化剂。 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教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品德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 情感性也是品德内化规律的反映。情感总是与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的需要、态度、观念等内心体验相联系的。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第四,品德内化的实践性特征。品德内化是外部社会要求转化为内部意识活动的过程,这里,实践是基础 ,是前提,也是归宿。离开实践的内化是没有的。所以实践性是品德内化规律的又一种表现。教师组织思想品 德课教学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品德内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条捷径。
第五,品德内化的反复性特征。人的品德需要多次反复方能形成。反复性也是品德内化规律的表现。内化 的反复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这种反复性,有时来自学生自身思想品德不健全,有时来自社会环境的 不良影响,有时来自家庭环境的不良或父母教育不当,有时来自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懂品德内化规律和小学 生身心发展特点,缺乏良好的教育艺术。为了尽可能减少品德内化的反复性,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预防上述诸多 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的基本操作过程
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可以发挥这样几个促进作用, 即突出道德观念教育,为品德内化奠定基础;发挥情感功能的作用,增强学生品德内化的内驱力;创设教育环 境为学生品德内化提供外部条件;注重行为指导,为学生品德内化指明方向。
(一)挖掘教材的内化因素,找准品德内化的结合点
所谓教材中的内化因素,即指教材中能突出道德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具有说服力和感人 至深的教育因素。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含的内化因素大致有:
1.道德认识因素 它包括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道德认识中的洞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等等,都是进行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再 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使学生明白蕴含其中的道德要求。
2.道德情感因素 即让学生与教材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因素,让学生从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 思想和光辉形象中受到感染。教材中的故事、童话、插图以及打动学生心弦的语言,激发学生思维波澜的情景 , 《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