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文选择心不由己和作文内容言不由心
心的问题。从中学所学的范文来看,主题有大小之分,题材也有大小之分,一般说,多大的题材,就表现多大的主题,要表现大的主题,就要把选材的品位提高,只有把握好了尺度,小题材才可以表现大主题。 学生在作文中,对大的题材较有信心,对小的题材普遍缺乏信心。虽然以小见大的方式,课堂上讲过不少的例子和理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却生怕把握不装斜的尺码,流于庸俗,载不住主题,得不到高分。这不仅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且对小的题材也缺乏信心。与其没有信心冒险运用同样没有信心的小材料来“见大”中心,不如写那些自己虽不熟知却有典型意义又保险值高的大材料来“放大”中心。学生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信心不足两种原因,作文中,便尽写些大事件,大人物,大道理,而对这些大事件的背景,大人物的思想,大道理的内涵又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分析,夸夸其谈,惑人耳目,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二。这类作文,大话连篇。
由于观点和选材被命题严格限制,或者由于对所选素材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学生作文时不是束手缚脚,言而无物,便是蜻蜓点水,言不及义。下面举一个“好”的例子来作些简短的分析。
我总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虚伪的,所不同的只是虚伪的程度而已。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童年时的那份纯真已离我而去,随之而来的却是虚伪。如对我认识的一个人(此句有语病,引者注),明明这件事她做得不好,我却会碍于我们之间的情面而硬是说:“这件事她做得多么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好在我严于自剖,勇于改正错误,所以我也有不少知心朋友。虽然如此,虚伪,它还是或多或少淹没了真正的自我。以后,我一定要努力改掉,寻回我失去的那份纯真,以获得更多的朋友。
这段话抄自《语文月刊》1995年第5期总158期“习作园地”郭丹珍的《虚伪·骄傲·勤奋——说说我自己》。全文五段,结构是总分总式;中间三个分论点,布局是并列式。所摘是第二段,即第一个分论点,说“虚伪”。文末有荐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学生佳作。”这是一个言过其实的评语。只要稍一细心,就不难发现摘出来的这个分论点,空洞得几乎无物。所引段首一句,初看像是分论点,看完全段之后,才发现它不是分论点(第二句才是),只是一个又空又大的帽子而已。再总观全段,段中所写的“虚伪淹没了自我”,例证实在太少,而至于后来“努力改掉,寻回纯真”之语,找遍全段以至全文,也看不到究竟怎样“改”,哪里“寻”的实际内容。这些内容恰恰是该文最具说服力的,竟然避而不谈了!对“严于自剖”,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而已。这样以说教代行动,以口号代真情,叫人如何认识“我自己”?“说虚伪”的分论点,接近一只空壳。这类作文(不单指以上所引的“说虚伪”)只涉及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未显示对生活较深层次的感知和思辨,光有中心突出于前,而无论据陈述于后,可以说是隔靴搔痒,理不服人。还有更严重的,甚至脱离思想实际,无的放矢,空发感叹,滥发议论,无一可龋有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无“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只好“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在形式上下功夫,在技巧里转陀螺,做一篇漂亮的文字游戏。这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三。 这类作文,空话连篇。
作文内容假大空,既是高年级的流行感冒,也是低年级的小儿鼻涕。可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总觉得年级越高,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就有越严重的趋势。其实,这是由于教师注意心理发生了迁移。对低年级的作文,教师注意的侧重点是形式上的优缺点,如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照应等等。对高年级的作文,由于高年级已习熟许多技巧,形式上的缺点已不常见,教师注意的侧重点便转到内容上来了。这种注意迁移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某些困惑。总之,作文内容假大空,是中学作文的一种综合症,病根就是缺乏生活真知,言不由心。
以上分析,就是学生作文选择心不由己,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在分析中,我们依稀看到了学生“作文愁”的苦脸。
《浅析作文选择心不由己和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