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好初、高中衔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处理好初、高中衔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厦门三中 傅燕梅
在高中阶段,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则应当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因此高中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应当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掌握地理规律。由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教材结构发生了变化,刚进入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上“不适应”的现象,包括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听课效率不高,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心理压力过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使高一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已成为关键所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高中衔接进行初步探索。
一、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科因初中结业考试的形式与高考的差异而形成了一系列脱节现象。
一是学生知识衔接上的断层问题。初中地理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开设,在初三有一年断层期。进入高一,就算初中的地理知识掌握得很好,在学习压力这么大的情形下,经历了一年以后,也基本忘得一干二净,高中地理学习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
二是教材知识体系问题。初中新课标和原教学大纲差别较大。原教材中重要知识点以文字加以表达,新教材以活动来体现知识点。初中新课标删减了较多内容,原来系统的知识变为零散的知识。但这些内容又都是高考考纲所要求的,所以高中教学必须适当补充和扩展。
三是教学的问题。有的学校没有正常开设地理课,有的即使也按照要求开设了这门课程,很多的初中学生一般也要等到会考前才在学校的组织、要求下,集中优势时间又读又背,因而很多知识囫囵吞枣,学生的知识缺漏很多。
二、了解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差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学习中更宜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信息以及大量的图幅资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案例:“东南亚教学片段”
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印度尼西亚的火山喷发”以及印度尼西亚受印度洋海啸影响的图片资料。由感性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东南亚的地形”“东南亚气候分布”“曼谷的水上市场”等大量的素材和图副资料,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游戏、竞赛等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相关活动,理解掌握知识。
如学习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时,先让学生读图2-1,用蓝色笔描绘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图中色彩变化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以分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列各题。
1、 中南半岛上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哪?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这样?
2、 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河流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
3、中南半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经济和人口分布有何影响?为什么?
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带领学生用手作比喻:手掌代表中国西南部,手指代表中南半岛上高峻的山脉,指间的缝隙代表几条大河。并可以引用革命老前辈陈毅同志《赠缅甸友人》的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靠复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从而说明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的特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东南亚是了解地区的第一节课,更应让学生明白学习一个区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物产、国家、人口、经济,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以上教学抓住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发挥教材优势,让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找到了学习地理的钥匙,形成自我学习、分析和总结的习惯。为今后特别是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学生呈现出喜欢思变性和理智性内容的特点,空间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容易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地图的分析和运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地图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并把所学知识落实到图上,进行图文转换实现能力的提升。
教学案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却要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问题探究。
出示问题:
⑴热带、温带、寒带各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⑵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有哪些气候类型?
⑶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和范围的差异,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纠正,并用“示意图”归纳总结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示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一辈子学习的习惯”。以上教学把重点放在图上,以图为载体,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教学,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学习、思维的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领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奠定了基础。
三、把握好契机,引领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衔接。
记得刚接高一的时候,很多学生向我反映:初中的知识掌握得很不好,就连经线和纬线都看不懂,面对地图更是一片茫然。而这些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地球运动”之前,我以如何描述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的座位为兴趣点,引导学生复习回忆有关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经纬网的判读、五带的划分、半球的划分以及地图等知识。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图掌握几条主要经纬线(如:0°经线、180°经线、120°E经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经过的国家或大洲,了解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利用中国地形图分析沿着32°N纬线和36°N纬线自东向西经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等,配以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和提升,并乘机归纳出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经纬网定位和特征地理事物定位。这样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