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研究“四问题”
1.立足差异性
学生素质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从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落实应兼顾: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点与面的关系。要尊重差生,注意发现其积极因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创造转化条件,因势利导,从而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得以落实。当然也要鼓励热爱地理及才智超众的学生脱颖而出。
2.重视基础性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要全面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堂上落实到实处。(3)从教学要求来说,起点要低,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身心结构中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素质要素。
3.落实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落实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两者得到和谐的统一。教师的主导性就是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采用以旧引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得新知的情境,诱导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时和恰当的给予指点和引导。学生的主体必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权,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跟老师的主导作用协同进行。
4.创造特色性
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使教有特色,学有特色。教有特色是指教师有在一定范围内为大多数人公认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特点。学的特色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方法等方面,是学生主体精神弘扬的必然产物。教与学相辅相成,没有学的配合和督促,教学的特色也难以形成。教与学的特色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确立“四主观”
1.学生是学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把学生看作“人”,不是把学生看作可以大批量“生产”的“物”;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把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不是把学生消弭于知识之中。
“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是让学生在“三论”(讨论、争论、辩论)、“三想”(猜想、联想、幻想)、“三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和发展知识的特征与关系,并把它们加以区别和概括,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实现学生主动地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持久的学习热情;灵活地学──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独立地学──善于自我检查,善于自我评价,善于自我补偿。
“学生是学的主体”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形式上说,是多样的,观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归纳等;从内容上讲,是多方面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情感的展现,行为的表现,以及思维活动等;从时间上说,是全程的,体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从范围上讲,是全员的,包括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状态佳(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参与度广(人人参与)、参与方式多、参与品质优(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积极动手)、参与效果好(目标达成并注意迁移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
2.教师是教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说教师如同书本、同学、环境一样,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种资源,“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叶圣陶语)。教师要像教练员、导演一样,成为学生才能、发展的发现者、发掘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参与设计者、择优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适时地予以恰当的帮助,使学生能顺利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能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创设学习情景,形成学生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教的主体”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展现个性,让学生展现能力,让学生展现学习成果;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选择的机会: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程,选择学习伙伴;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时间:给充足的读书时间,给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充足的讨论时间,给充足的操作时间;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些空间:独立人格的空间,独立思考的空间,独立活动的空间。
“教师是教的主体”还要尊重、相信每一个学生,使之树立自信心,体现一个“爱”字;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保持,体现一个“趣”字;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并大胆直陈,体现一个“活”字;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之形成能力,体现一个“效”字;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双基,体现一个“实”字;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一个“严”字。
3.思维是训练的主线
“思维是训练的主线”的理论基础有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程颐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以及“创新教育”理论等。强调“科学思想方法”应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立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3〕思维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前身,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思维不但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且应该贯穿于人的工作、生活的始终;不但应该进行一般性思维,而且应该上升到“理论思维”--站在“理论”的高度观察和解决问题;不但要解放学生的思维,而且要活跃、创新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训练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