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
大的经济优势和作为强势文化的特点,造成了与本土国民族体育的交流与对话中的不平衡,极易产生交流的非公平性。特别以美国为代表以追求世界的美国化、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基本目标,并以其强大实力来支撑其制度化和机制化的霸权[16]。
遏制西方体育的恶性扩张,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可与之抗衡的经济实力。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民族体育要自觉实现其现代化转换,以摒弃民族体育不适合体育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成份。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体育没有象欧美体育一样成为现代体育的主流而处于边缘(也许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相扑只是例外),但一个国家的民族体育发展的依托还是在本土。因此,要发展本国的民族体育,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提升民族体育在国家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加速融入体育全球化的进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起到遏制西方体育的恶性扩张的作用。可以说,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弘扬和综合创新的实现,便是对西方体育霸权的最有效遏制。
3.3 中国民族体育积极融入体育全球化进程中
民族体育依存于某一地区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文化的生产是地方性和民族化的,文化的差异也不可能通过分配或重新分配来实现文化公正。它只能通过不同文化系统或层面来实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而达到相互共享[1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体育亦是如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民族体育在适应现代化、体现现代性方面还有各种不足。这需要我们以清醒的认识和对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理性的认知和饱满的热情,自觉、自愿、自主、自信地参与到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来[18]。积极地争取由“边缘区域”国家进入“核心区域”行列。
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要积极参与到体育全球化中来。没有参与更没有发言权,20世纪近20年与国际体育组织关系中断的历史,失去了与世界体育同步发展的机遇,使中国体育发展滞后于国际体育发展的主流,同时使民族体育丧失了一次次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体育交流、沟通和融入国际体育主流的宝贵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我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提供一个重要窗口和展示的舞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族体育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在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整合传统体育与现代化、西方体育与民族体育的关系中,需要对民族体育进行综合创新。尽管在东西方关系格局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始终是一个“沉默的他者”。西方一致在面对东方文化时,依然是以其西方文化语境为标准和价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待西方体育与中国民族体育的巨大落差,那种受乐观的“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预言、“中华文明将成为未来全球文化的主导力量”的盲目自信影响的思想,必然成为体育全球化的障碍,只能制造类似于中国足球已经“走向世界”的幻想。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更需要国人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体育文化的任何盲目的、急进式的融入世界主流体育的努力都无益于中国民族体育真正的自立和自强,也有害于中国民族体育真正的走向世界。
4 结语
体育全球化与经济、文化全球化一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体育,在全球化的国际性趋势中,再一次面临着民族化与现代化的选择。中国民族体育的最大愿望是融入到体育全球化浪潮中,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全球化,并不等于将其纳入西方文化的轨道中,而是要坚持自我立场、自我身份,更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反对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并不是拒斥西方体育,更不是反对体育全球化,我们不能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来认识体育全球化和西方体育。体育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使不同民族和国家能够从这一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抵御在西方体育传入中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通过交流使人们认识到本民族和国家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积极探索适合本民族和国家体育发展的方式,保持自主和独立性。
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第3页)对民族体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对民族体育发展的阻滞和消减作用更不容忽视。在全球化环境下,提升民族体育的地位,促进民族体育不断发展。通过一切积极的方面,在保持和发展其民族性的同时,开拓世界性价值,让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融入到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程光皋.全球化理论谱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
[2] 郑念军,乔全胜.分立、碰撞与融合[J].山东体育科技,2000,(1):88-91.
[3] 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311.
[4] 编写组.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9.
[5] 郝时远.文化民族主义与国际体育运动的文明范式[J].国际经济评论,1998,(3):35-37.
[6] 于涛.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1-5.
[7] 列·巴吗特维也夫,姚颂平译.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07.
[8] 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
[9] 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19.
[10] 万俊人.全球化的另一面[J].读书,2000:1-10.
[11]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6.
[12] 汤林森,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
[13]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14] 卜松山.普遍伦理与跨文化对话[J].读书,2001,(11):34-38.
[15] 李锐.网络时代的方言[J].读书,2000,(4):42-47.
[16] 鲍宗豪.论民族文化主权.深圳特区报[N].2002.10.14//斯华文摘,2003,(2):131-33.
[17] 万俊人.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J].读书,2000,(12):97-105.
[18] 纪峰民.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J].读书,2003,(1):24-30.
[19] 隋岩.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3):38-42.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288.html
遏制西方体育的恶性扩张,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可与之抗衡的经济实力。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民族体育要自觉实现其现代化转换,以摒弃民族体育不适合体育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成份。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体育没有象欧美体育一样成为现代体育的主流而处于边缘(也许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相扑只是例外),但一个国家的民族体育发展的依托还是在本土。因此,要发展本国的民族体育,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提升民族体育在国家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加速融入体育全球化的进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起到遏制西方体育的恶性扩张的作用。可以说,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弘扬和综合创新的实现,便是对西方体育霸权的最有效遏制。
3.3 中国民族体育积极融入体育全球化进程中
民族体育依存于某一地区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文化的生产是地方性和民族化的,文化的差异也不可能通过分配或重新分配来实现文化公正。它只能通过不同文化系统或层面来实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而达到相互共享[1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体育亦是如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民族体育在适应现代化、体现现代性方面还有各种不足。这需要我们以清醒的认识和对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理性的认知和饱满的热情,自觉、自愿、自主、自信地参与到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来[18]。积极地争取由“边缘区域”国家进入“核心区域”行列。
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要积极参与到体育全球化中来。没有参与更没有发言权,20世纪近20年与国际体育组织关系中断的历史,失去了与世界体育同步发展的机遇,使中国体育发展滞后于国际体育发展的主流,同时使民族体育丧失了一次次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体育交流、沟通和融入国际体育主流的宝贵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我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提供一个重要窗口和展示的舞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族体育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在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整合传统体育与现代化、西方体育与民族体育的关系中,需要对民族体育进行综合创新。尽管在东西方关系格局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始终是一个“沉默的他者”。西方一致在面对东方文化时,依然是以其西方文化语境为标准和价
值参照系。东方无法在西方意识形态所规定的舞台上言说自己,因而也就不可能和西方形成真正的对话。作为一种文化,各民族和国家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更多地呈现出它的非一致性[19]。因而,民族体育的发展不是追求与西方体育相一致的标准,更不是走同样的发展道路。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待西方体育与中国民族体育的巨大落差,那种受乐观的“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预言、“中华文明将成为未来全球文化的主导力量”的盲目自信影响的思想,必然成为体育全球化的障碍,只能制造类似于中国足球已经“走向世界”的幻想。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更需要国人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体育文化的任何盲目的、急进式的融入世界主流体育的努力都无益于中国民族体育真正的自立和自强,也有害于中国民族体育真正的走向世界。
4 结语
体育全球化与经济、文化全球化一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体育,在全球化的国际性趋势中,再一次面临着民族化与现代化的选择。中国民族体育的最大愿望是融入到体育全球化浪潮中,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全球化,并不等于将其纳入西方文化的轨道中,而是要坚持自我立场、自我身份,更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反对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并不是拒斥西方体育,更不是反对体育全球化,我们不能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来认识体育全球化和西方体育。体育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使不同民族和国家能够从这一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抵御在西方体育传入中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通过交流使人们认识到本民族和国家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积极探索适合本民族和国家体育发展的方式,保持自主和独立性。
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第3页)对民族体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对民族体育发展的阻滞和消减作用更不容忽视。在全球化环境下,提升民族体育的地位,促进民族体育不断发展。通过一切积极的方面,在保持和发展其民族性的同时,开拓世界性价值,让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融入到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程光皋.全球化理论谱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
[2] 郑念军,乔全胜.分立、碰撞与融合[J].山东体育科技,2000,(1):88-91.
[3] 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311.
[4] 编写组.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9.
[5] 郝时远.文化民族主义与国际体育运动的文明范式[J].国际经济评论,1998,(3):35-37.
[6] 于涛.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1-5.
[7] 列·巴吗特维也夫,姚颂平译.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07.
[8] 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
[9] 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19.
[10] 万俊人.全球化的另一面[J].读书,2000:1-10.
[11]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6.
[12] 汤林森,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
[13]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14] 卜松山.普遍伦理与跨文化对话[J].读书,2001,(11):34-38.
[15] 李锐.网络时代的方言[J].读书,2000,(4):42-47.
[16] 鲍宗豪.论民族文化主权.深圳特区报[N].2002.10.14//斯华文摘,2003,(2):131-33.
[17] 万俊人.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J].读书,2000,(12):97-105.
[18] 纪峰民.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J].读书,2003,(1):24-30.
[19] 隋岩.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3):38-42.
《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