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规格不同模式:高中毕业会考的改革走向
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工具性,但不同的职业对基础知识的构成及各知识的侧重却有不同的要求。关键在于一个阶段的学习中,通过合理的经验构成,学科知识构成,促进学生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和素质要求,形成一个个学生特有而稳定的品质。针对未来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注:江泽民:《参加四所交通大学座谈会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现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也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国人才学的创立者王通讯、雷祯考在其《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在知识不多时直接进入创造,按创造目标需要选修知识,华罗庚把它称为直接法。也就是说,不要搞没有目标的宠杂、烦琐的知识准备。人们称赞李政道讲课用的是短程线,直接把听众引到现代化物理科学的最前沿。这种看法对于各行各业都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河需要桥或船。可是如果已经发现了桥,何必还要去造船呢?为了准备‘攀登’,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生怕东西不够用,样样东西都去学,这好比登山也要背上一条船,结果反而成了包袱——丢下本可以轻装,然而却有点舍不得,因为船是费力弄来的。”(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创新或创造的目的是推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推进社会发展,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注:人才研究会筹备组、《人民教育》编辑部:《人才·人才》,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38页。)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0年10月24日。)所谓人才是一批在实践领域做出突出成效的人,不是通过刻板单一模式考出来的“才华出众”的人。许多人在接触课题,进入创造时还要补充部分必要的基础知识,更不要说人们在从高中进而接受高等教育时还有不少属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育内部发展趋势对高中规格模式提出的要求
我们在探讨高中会考的相同规格不同模式问题时,还要把握一些教育内部相关问题的发展趋势,明晰其间一些重要关系。
(一)我国高等教育与高中阶段的发展趋势。《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我国前所未有的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结构的变化,对高中毕业会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中教育输入高校的新生门槛降低,素质要求发生新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建设者或劳动者,但是否成为接班人,还需社会实践的锻炼和检验。应当指出,绝大多数高级专门人才是生产于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中尤其是接受了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在本科教育中,一部分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培养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更大一些。就是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新生入学素质差异将比以往精英教育阶段时更大。有一些专业门类,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入学时学生水平呈提高趋势;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职(专科)教育,入学的学生书本知识水平还会较以前有所下降。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使高中输出端同时要选拔原来意义上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建设者。这些考生无疑都应该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高中阶段教育也在快速发展;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直接升入高校,而稍后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还有一部分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加入劳动大军。这些人也应当是高中毕业的合格者。一些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上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各种教育的“立交桥”走进高等教育,也应该允许参加高中毕业水平考试,这就给高中毕业会考留下了广阔的显露其独特作用的空间。随着高中规模特别是普通高中规模的扩大,高中毕业考试的把握以及考核质量总是规模化、社会化优于单个学校的自行组织;退一万步说,集优秀教师、评价人员和组织管理者于一体的权威机构,比个别的、零散的考试组织,更具有质量和效益的保障。
(二)国际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WTO,都要求我国教育不能脱离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普通高中在基础教育的地位及其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的功能,更使人们关注全球范围这个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如下现实状况:基础教育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课程结构;重视提高教师质量。(注:郭晓平、叶玉华:《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63页。)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近三年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国际教育界十分强调触及那些没有被触及到的,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扩大现有的教育系统,采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应他们的需要、生活模式和理想。扩大教育手段,实现教育多样化,特别是设计新的教育模式,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将是基础教育真正实现普及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能行证”,因此“量体裁衣”般的教育计划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力和日后贡献于社会的能力。(2)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尤其重视教育的相关性。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衡量质量的标准不应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它应扩大到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在21世纪,教育的效益将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痼疾将有效得到解决,教育内容将打破传统的学习划分,更趋向开放、综合与针对性兼顾,知识与生活技能并重。(3)继续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的中心问题包括:其一,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其二,在不损失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对当前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环境、健康等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其三,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如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其四,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的现实环境里,如何定义核心课程,如何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切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政策中注意这些中心问题根本上说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服务的。(4)继续改进和完善评估与考核办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最大成功,是建立评估和考核制度应该首先关注的问题。(5)基础教育的一些新的重点。当前,世界各国因发展阶段不同正在以不同的步伐迈向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已从理想变为现实。从终身教育的全过程来说,基础教育又被当前国际教育界称为“初始教育”即终身学习的起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教育学习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养成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学习。”(注 《同规格不同模式:高中毕业会考的改革走向(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443.html
三、教育内部发展趋势对高中规格模式提出的要求
我们在探讨高中会考的相同规格不同模式问题时,还要把握一些教育内部相关问题的发展趋势,明晰其间一些重要关系。
(一)我国高等教育与高中阶段的发展趋势。《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我国前所未有的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结构的变化,对高中毕业会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中教育输入高校的新生门槛降低,素质要求发生新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建设者或劳动者,但是否成为接班人,还需社会实践的锻炼和检验。应当指出,绝大多数高级专门人才是生产于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中尤其是接受了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在本科教育中,一部分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培养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更大一些。就是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新生入学素质差异将比以往精英教育阶段时更大。有一些专业门类,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入学时学生水平呈提高趋势;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职(专科)教育,入学的学生书本知识水平还会较以前有所下降。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使高中输出端同时要选拔原来意义上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建设者。这些考生无疑都应该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高中阶段教育也在快速发展;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直接升入高校,而稍后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还有一部分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加入劳动大军。这些人也应当是高中毕业的合格者。一些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上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各种教育的“立交桥”走进高等教育,也应该允许参加高中毕业水平考试,这就给高中毕业会考留下了广阔的显露其独特作用的空间。随着高中规模特别是普通高中规模的扩大,高中毕业考试的把握以及考核质量总是规模化、社会化优于单个学校的自行组织;退一万步说,集优秀教师、评价人员和组织管理者于一体的权威机构,比个别的、零散的考试组织,更具有质量和效益的保障。
(二)国际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WTO,都要求我国教育不能脱离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普通高中在基础教育的地位及其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的功能,更使人们关注全球范围这个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如下现实状况:基础教育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课程结构;重视提高教师质量。(注:郭晓平、叶玉华:《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63页。)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近三年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国际教育界十分强调触及那些没有被触及到的,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扩大现有的教育系统,采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应他们的需要、生活模式和理想。扩大教育手段,实现教育多样化,特别是设计新的教育模式,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将是基础教育真正实现普及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能行证”,因此“量体裁衣”般的教育计划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力和日后贡献于社会的能力。(2)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尤其重视教育的相关性。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衡量质量的标准不应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它应扩大到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在21世纪,教育的效益将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痼疾将有效得到解决,教育内容将打破传统的学习划分,更趋向开放、综合与针对性兼顾,知识与生活技能并重。(3)继续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的中心问题包括:其一,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其二,在不损失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对当前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环境、健康等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其三,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如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其四,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的现实环境里,如何定义核心课程,如何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切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政策中注意这些中心问题根本上说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服务的。(4)继续改进和完善评估与考核办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最大成功,是建立评估和考核制度应该首先关注的问题。(5)基础教育的一些新的重点。当前,世界各国因发展阶段不同正在以不同的步伐迈向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已从理想变为现实。从终身教育的全过程来说,基础教育又被当前国际教育界称为“初始教育”即终身学习的起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教育学习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养成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学习。”(注 《同规格不同模式:高中毕业会考的改革走向(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