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
nbsp; 第一,采取渐进的改革策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方向正确,路子对头。但改革的目标与我国中学历史教学 的现状、中学历史教师的现状和中学历史教材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这也是不必讳言的事实。要缩短 这个距离需要时间,广大历史教师(尤其是农村历史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需要时间。我国各条战线的改革总 的来说都采取的是渐进的策略,这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也应采取渐进的策 略。比如改革的过渡适应期可稍长一些,考查基础知识和考查能力的题目之间有一个动态比例,各种题型的内 部要适当调剂,主观性题目设问要有梯度,起点降低一点,顶点提高一点,落差大一点,使不同水平的考生都 能得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成绩。这些都能体现渐进策略。
第二,作更加细致的工作。虽然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改革的方向与路子,但如果方向路子对头,操作上 屡屡失误,也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和威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要加强科学性,作过细的工作,克服随意性,防止 出现偏差和失误。每一个措施和步骤的采取事前都应论证。1995年新科目组试题中选择题共66分,占全卷的40 .4%。为什么确定这样一个比例?看来有随意性。命题和表述要精雕细琢,要经得起成千上万的考生和历史教师 挑剔的眼光的反复审视。过去个别题目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如1995年第36题“1777年美军由于取得__大捷 赢得了法国、__等国的军事援助。”此题给人的印象是,命题者似乎把萨拉托加大捷作为法、荷等国对美国 进行军事援助的根本原因甚至唯一原因了。这是一个“由于……,因此……”的因果复句,在遣词造句上应多 推敲。又如第41题在引用了司马光的话之后,要求考生“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 个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说秦 始皇的一系列措施导致“秦亡”,这是很准确的,但如果说汉武帝的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 面的措施导致“汉兴”的结果,就值得商榷了。我们知道西汉兴于从汉高祖到文帝时期的这几十年间。汉武帝 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一方面国家强盛,一方面各种矛盾加深,危机开始显现,这与“汉兴”有质的不同。其 实,如果此题改问“为什么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似乎科学合理。又如1993年材料解析第3题(第50题)一开 始即说明“以下材料摘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西哀耶斯的《第三等级是什么?》”可该题没有“作者代表哪一 个阶级?”这样一问,答案已在题目之中,犯了命题之大忌,使这问失去检测价值(此题收入1995年《历史科 说明》附录中时,“资产阶级革命家”已改为“政治家”)。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某些观点陈旧,甚至有错误 ,这是事实。但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地方,命题时不妨回避,用不着针锋相对地以命题的方式去纠正。对于史 学界有争论而一时未得出统一结论的问题,命题时也应尽可能回避或设法通融。1995年第43题参考答案的第一 句是:“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表明命题者主张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但中学历史教材多年来一 直是以1937年7月7日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无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 讲话,还是报刊上的发表的文章,都是以“七七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参考答 案的这句话改为“中国从1931年开始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两种观点都照顾到了,不是更好吗? 有的题目,单独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与参考答案联系起来,漏洞就出来了。如1995年第38题(材料解析题第1小 题)第4问:“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按题意,“当时”当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 参考答案却说鲁迅“揭露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生活进步的作用 (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鲁迅写此文章的“当时”,怎么又把“古代”包括进去了?可见,如把题 目中的“当时”二字删去更恰当一些。此外,个别题目超出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几乎年年都有。 究其原因,仍是工作不细之所致。
第三,完善配套改革措施。从目前来看,命题改革与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的改进不同步是很明显的。(试 题改革动作大,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改进小,活题死答,活答死判)的现象未得到根本克服。下一步应加大参 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编制改革的力度。历史命题改革和高中教材改革不同步的矛盾也很突出。在这个矛盾未得到 根本解决前,《历史科说明》的附件“考查的知识范围”可否适当扩充,要求具体一点?笔者认为,这可以作 为解决历史命题改革与高中历史教材改革不同步的一个权宜之计。
第四,广泛地进行宣传。高考命题保密性强,但命题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等应该让广 大师生了解。为此要多作公开宣传。过去宣传不够,有神秘感,不用说考生,许多历史老师也不甚了解,这就 限制了命题改革的社会效益的发挥。比如经常讲历史高考的“两个有利”原则,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 生,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但由于宣传不够,至今还有一些教师把“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理解为“ 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因而认为高考应有利于维护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两字之差使观念相差万里。一些老 师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不少意见,盖源于此。如果大力宣传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促进中学历史 教学改革,广大历史教师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他们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就会更理解更支持 《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453.html
第二,作更加细致的工作。虽然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改革的方向与路子,但如果方向路子对头,操作上 屡屡失误,也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和威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要加强科学性,作过细的工作,克服随意性,防止 出现偏差和失误。每一个措施和步骤的采取事前都应论证。1995年新科目组试题中选择题共66分,占全卷的40 .4%。为什么确定这样一个比例?看来有随意性。命题和表述要精雕细琢,要经得起成千上万的考生和历史教师 挑剔的眼光的反复审视。过去个别题目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如1995年第36题“1777年美军由于取得__大捷 赢得了法国、__等国的军事援助。”此题给人的印象是,命题者似乎把萨拉托加大捷作为法、荷等国对美国 进行军事援助的根本原因甚至唯一原因了。这是一个“由于……,因此……”的因果复句,在遣词造句上应多 推敲。又如第41题在引用了司马光的话之后,要求考生“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 个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说秦 始皇的一系列措施导致“秦亡”,这是很准确的,但如果说汉武帝的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 面的措施导致“汉兴”的结果,就值得商榷了。我们知道西汉兴于从汉高祖到文帝时期的这几十年间。汉武帝 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一方面国家强盛,一方面各种矛盾加深,危机开始显现,这与“汉兴”有质的不同。其 实,如果此题改问“为什么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似乎科学合理。又如1993年材料解析第3题(第50题)一开 始即说明“以下材料摘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西哀耶斯的《第三等级是什么?》”可该题没有“作者代表哪一 个阶级?”这样一问,答案已在题目之中,犯了命题之大忌,使这问失去检测价值(此题收入1995年《历史科 说明》附录中时,“资产阶级革命家”已改为“政治家”)。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某些观点陈旧,甚至有错误 ,这是事实。但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地方,命题时不妨回避,用不着针锋相对地以命题的方式去纠正。对于史 学界有争论而一时未得出统一结论的问题,命题时也应尽可能回避或设法通融。1995年第43题参考答案的第一 句是:“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表明命题者主张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但中学历史教材多年来一 直是以1937年7月7日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无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 讲话,还是报刊上的发表的文章,都是以“七七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参考答 案的这句话改为“中国从1931年开始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两种观点都照顾到了,不是更好吗? 有的题目,单独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与参考答案联系起来,漏洞就出来了。如1995年第38题(材料解析题第1小 题)第4问:“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按题意,“当时”当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 参考答案却说鲁迅“揭露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生活进步的作用 (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鲁迅写此文章的“当时”,怎么又把“古代”包括进去了?可见,如把题 目中的“当时”二字删去更恰当一些。此外,个别题目超出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几乎年年都有。 究其原因,仍是工作不细之所致。
第三,完善配套改革措施。从目前来看,命题改革与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的改进不同步是很明显的。(试 题改革动作大,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改进小,活题死答,活答死判)的现象未得到根本克服。下一步应加大参 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编制改革的力度。历史命题改革和高中教材改革不同步的矛盾也很突出。在这个矛盾未得到 根本解决前,《历史科说明》的附件“考查的知识范围”可否适当扩充,要求具体一点?笔者认为,这可以作 为解决历史命题改革与高中历史教材改革不同步的一个权宜之计。
第四,广泛地进行宣传。高考命题保密性强,但命题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等应该让广 大师生了解。为此要多作公开宣传。过去宣传不够,有神秘感,不用说考生,许多历史老师也不甚了解,这就 限制了命题改革的社会效益的发挥。比如经常讲历史高考的“两个有利”原则,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 生,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但由于宣传不够,至今还有一些教师把“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理解为“ 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因而认为高考应有利于维护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两字之差使观念相差万里。一些老 师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不少意见,盖源于此。如果大力宣传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促进中学历史 教学改革,广大历史教师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他们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就会更理解更支持 《命题研究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