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
4,吕廷和译,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文化人,专业美术教育,离不开“操作”技术的训练,没有“操作”的美术教育,只算是“玄想”式的人文教育。而仅有“操作”,培养不出具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完整人格、并能以有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情感的美术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操作”性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这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自觉以教学心理科学为指导的教学,是缺乏现代性的教学,没有文化感的教学仅仅是“匠人”的劳作。笔者认为:是重审美文化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着眼于技术的传承,这是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的分水岭。
美术教育改革中调整课程结构,似乎并不困难,然而,要增加“操作”性课程的文化含量和科学性;却非易事。因为,相当一部分“传道者”在文化和专业素养上的浅薄,实在令人担忧,当“传道者”尚处在“匠人”的水准上,我们能指望出自其门下的求知者成为有文化的美术人么。
三 “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时下,美术专业办学与改革热点中的热点,就是调整和新设工艺设计专业。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长久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都以西画、国画、工艺三大学科为基本结构,其中工艺学科的发展最不稳定,最为薄弱,培养纯粹美术家成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主要目标,而比较忽视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美术人才。为何出现这种状况?笔者曾撰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第一代出国的美术留学生,绝大多数在西方接受的是学院主义绘画教育,以古典写实绘画为追求目标,少有学习实用美术的。本世纪初,实用美术在西方也相当薄弱,包豪斯教学体系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也是一件新事物,这样,我国专业美术院校起步就是以造就纯粹美术家为主要目标的。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处于战乱、动荡、经济落后的状态中,再加上将美术看成是纯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实用美术教育也就没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先天不足”是历史带给工艺美术教育的遗憾。
在大力发展经济,人们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在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日益兴盛的情况下,以纯美术为主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时代需要高水平的美术家,也呼唤着更多实用美术人才的出现。当然,发展设计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改良制造品”的需要,而且还与当代艺术潮流和文化发展的态势相吻合。现代艺术美学已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森严壁垒,艺术创作活动已不局限在画架上,现实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广阔领域。工艺设计的更为广泛应用,工艺设计教育的加强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技术的发展和阅读方式的变革,设计大有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可能。早在六十年代,加拿大传媒研究的资深学者麦克鲁安在对当代文化趋势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预言:现代社会正从文字文化转为图形文化,进入了视觉传达时代。前不久,彭德先生也断言:作为手工图像的绘画——油画、水墨画、水彩、水粉、版画等,将陆续退出图像舞台的中心,取而代之的将是借助于新媒体而产生图像文本。这样的断言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设计在这个时代,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或将更深地浸润在设计文化的氛围中,这确是勿庸质疑的事实。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忽视设计教育是一种麻木,将设计看作是不能与“纯艺术”相提并论的“准艺术”是一种偏见。这种麻木与偏见,当下正被如火烈烈的办学热溶解。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探讨落后,设计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结构缺乏有序性和科学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工艺设计是为人造物的活动,它的功利性、实效性、广泛性特征,决定了设计教育是一门涵盖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设计学、美术学、技术美学、人体工学、材料学、环境学,还涉及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市场学等学科。工艺设计的创造性以及审美(设计)观念传达的隐喻性特征,又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把设计思维训练,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唤起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才能,进而树立起人文关怀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时下,相当多的设计专业设置单一且相互分割,把实用性简单理解为一种操作实践,根本开设不出设计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对材料学、传播学、环境学等相关课程也相当漠视,设计观念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就是有限单一的课程,也多半局限于“纸上谈兵”。于是,相当多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设计课题,不知所措,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可以说,应该更具现代文化特征和文化感的设计教育,在不少的设计专业中比纯美术教育更缺乏文化教育的特征,更具技术培训的性质。
现代设计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设计观念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对现代材料的认识与掌握,已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
四 “尴尬”本不属美术学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变革热中,最被冷落,仍未摆脱尴尬境地的可能要算美术学(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及美术批评)(注:此概念是否正确尚需探讨,在此仅因“约定俗成”而用之。)的教学了。长久以来,美术学的研究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或附庸的地位。据统计,在专业教学中,美术学总的课时比重一般不足8%, 不少新设专业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现实也是一种教育,不是吗?不少技术的操作者,没有最起码的美术学知识和修养,不照样画画,卖画,甚至成“家”吗。更有意味的是,有的技术操作者将美术史论学者看成是其作品的寄生物。没有操作者的存在,就没有作品的存在,没有作品的存在,论家自然就无所依附,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确有“摆弄文字”的人将自己廉价地托附于操作者。这种现象的产生基于一种误解与无知。不过在“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的教学体系中,这种误解与无知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尊的美术学者们为了不再被冷落和不再尴尬,极力扬起独立的旗帜,于是,有一定实力的几所院校相继创办了美术学或美术史专业。的确,美术学是人文学科领域里一个重要方面,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与功用,有其独立的品格与存在的价值。在欧美,不仅在美术院校开设美术史论专业,不少没有美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设有美术史论系。而在我国开设美术史论专业是要一定勇气和眼光的。偌大的中国,应该说仅靠两三所院系美术史论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和将来需要的。特别是在高中和普通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已成为教育的法规之后,培养更多高素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471.html
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操作”性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这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自觉以教学心理科学为指导的教学,是缺乏现代性的教学,没有文化感的教学仅仅是“匠人”的劳作。笔者认为:是重审美文化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着眼于技术的传承,这是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的分水岭。
美术教育改革中调整课程结构,似乎并不困难,然而,要增加“操作”性课程的文化含量和科学性;却非易事。因为,相当一部分“传道者”在文化和专业素养上的浅薄,实在令人担忧,当“传道者”尚处在“匠人”的水准上,我们能指望出自其门下的求知者成为有文化的美术人么。
三 “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时下,美术专业办学与改革热点中的热点,就是调整和新设工艺设计专业。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长久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都以西画、国画、工艺三大学科为基本结构,其中工艺学科的发展最不稳定,最为薄弱,培养纯粹美术家成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主要目标,而比较忽视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美术人才。为何出现这种状况?笔者曾撰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第一代出国的美术留学生,绝大多数在西方接受的是学院主义绘画教育,以古典写实绘画为追求目标,少有学习实用美术的。本世纪初,实用美术在西方也相当薄弱,包豪斯教学体系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也是一件新事物,这样,我国专业美术院校起步就是以造就纯粹美术家为主要目标的。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处于战乱、动荡、经济落后的状态中,再加上将美术看成是纯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实用美术教育也就没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先天不足”是历史带给工艺美术教育的遗憾。
在大力发展经济,人们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在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日益兴盛的情况下,以纯美术为主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时代需要高水平的美术家,也呼唤着更多实用美术人才的出现。当然,发展设计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改良制造品”的需要,而且还与当代艺术潮流和文化发展的态势相吻合。现代艺术美学已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森严壁垒,艺术创作活动已不局限在画架上,现实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广阔领域。工艺设计的更为广泛应用,工艺设计教育的加强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技术的发展和阅读方式的变革,设计大有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可能。早在六十年代,加拿大传媒研究的资深学者麦克鲁安在对当代文化趋势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预言:现代社会正从文字文化转为图形文化,进入了视觉传达时代。前不久,彭德先生也断言:作为手工图像的绘画——油画、水墨画、水彩、水粉、版画等,将陆续退出图像舞台的中心,取而代之的将是借助于新媒体而产生图像文本。这样的断言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设计在这个时代,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或将更深地浸润在设计文化的氛围中,这确是勿庸质疑的事实。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忽视设计教育是一种麻木,将设计看作是不能与“纯艺术”相提并论的“准艺术”是一种偏见。这种麻木与偏见,当下正被如火烈烈的办学热溶解。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探讨落后,设计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结构缺乏有序性和科学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工艺设计是为人造物的活动,它的功利性、实效性、广泛性特征,决定了设计教育是一门涵盖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设计学、美术学、技术美学、人体工学、材料学、环境学,还涉及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市场学等学科。工艺设计的创造性以及审美(设计)观念传达的隐喻性特征,又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把设计思维训练,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唤起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才能,进而树立起人文关怀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时下,相当多的设计专业设置单一且相互分割,把实用性简单理解为一种操作实践,根本开设不出设计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对材料学、传播学、环境学等相关课程也相当漠视,设计观念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就是有限单一的课程,也多半局限于“纸上谈兵”。于是,相当多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设计课题,不知所措,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可以说,应该更具现代文化特征和文化感的设计教育,在不少的设计专业中比纯美术教育更缺乏文化教育的特征,更具技术培训的性质。
现代设计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设计观念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对现代材料的认识与掌握,已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
四 “尴尬”本不属美术学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变革热中,最被冷落,仍未摆脱尴尬境地的可能要算美术学(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及美术批评)(注:此概念是否正确尚需探讨,在此仅因“约定俗成”而用之。)的教学了。长久以来,美术学的研究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或附庸的地位。据统计,在专业教学中,美术学总的课时比重一般不足8%, 不少新设专业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现实也是一种教育,不是吗?不少技术的操作者,没有最起码的美术学知识和修养,不照样画画,卖画,甚至成“家”吗。更有意味的是,有的技术操作者将美术史论学者看成是其作品的寄生物。没有操作者的存在,就没有作品的存在,没有作品的存在,论家自然就无所依附,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确有“摆弄文字”的人将自己廉价地托附于操作者。这种现象的产生基于一种误解与无知。不过在“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的教学体系中,这种误解与无知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尊的美术学者们为了不再被冷落和不再尴尬,极力扬起独立的旗帜,于是,有一定实力的几所院校相继创办了美术学或美术史专业。的确,美术学是人文学科领域里一个重要方面,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与功用,有其独立的品格与存在的价值。在欧美,不仅在美术院校开设美术史论专业,不少没有美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设有美术史论系。而在我国开设美术史论专业是要一定勇气和眼光的。偌大的中国,应该说仅靠两三所院系美术史论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和将来需要的。特别是在高中和普通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已成为教育的法规之后,培养更多高素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