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入世后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是一个突出问题,并将促使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新的变革。因此,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是当务之急,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
为此,应采取超常规办法培养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金融、贸易、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适应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当前还要抓紧培养懂得WTO规则的各类急需人才。
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服务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实际工作第一线的专业人才,满足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对人才的需求。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许多新职业和岗位的最低门槛。因此,要在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三)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
加入WTO后,要借鉴海外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规范教育行政,政府的教育管理行为要符合WTO有关条款的要求;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将会更加公开、透明;将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清理并减少政府行政性审批,向对教育活动运行与提高效率更为有利的登记制改变;将深化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转变,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将建立和完善调研决策系统、宏观监测系统和支撑服务系统,加强协调与服务。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入世后留学人员回国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用事业、感情和较高的待遇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为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学校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地位。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标准国际化将要求作为教育核心领域的课程教材改革走上高速公路。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合编、改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增加国际竞争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聘请高素质师资,包括境外专家教授任教。要把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课程体系,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重点建设的高校应尽快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课程中使用汉语、英语双语教学。
鼓励地方设立大学,改变目前国内大学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学区域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应当促使社区大学和地方大学成为当地教育、科技、经济、信息、文化、体育的中心,成为知识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中坚力量,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入世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要求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行业转移,职业流动的加快要求对下岗人员再就业进行及时的培训;农业上未来几年所释放出的数千万劳动力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国际劳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对劳动力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级蓝领”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一切都要求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迅速走出低谷开辟新途径。
根据教育服务方面的协议,中外合作办学将可能成为今后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强调特色的形成和标准的国际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将有较大调整,适应新兴产业需要的专业和涉外专业将优先发展;外向型职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并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引进国外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大力发展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试办国际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非学历证书教育在就业准入、培养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将增强。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开展灵活多样的职前、职后和转岗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
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农村教育真正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服务。
(五)扩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加入WTO并做出有关教育服务承诺,将使我国教育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提高公派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自费出国留学。采取切实措施,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机构。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解放思想,大胆使用优秀专门人才,提高执政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合理利用跨国公司对我国高校的科研投资,防止其逐步演变为西方跨国公司的“附属机构”。同时,吸收、利用好海外人力资源,“洋为中用”,又能确保我国国家安全;与此同时,防止和减少我国高级专业人才流失,扩大我国人才储备数量。
制定政策,鼓励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分类指导,加强监管,坚持契约形式的合作办学。为尽快提高急需人才的培养水平,并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和入世需要的新学科,特别要支持鼓励我国高等学校和国外高水平的大学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办学,迅速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管理、金融、法律、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抓住入世后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障碍减少的契机,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充分地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信息资源。
积极发展新兴和幼稚学科,占领前沿和重点学科,填补空白,是缩小差距的重要措施。发挥我国语言文化、传统医学和某些学科方面的优势,利用我国学费较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扎实的特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适应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交流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对汉语教学的需求剧增的需要,积极提供教育服务,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西部教育支持的力度,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WTO的服务贸易中,义务教育作为没有开放的政府完全资助的教育,由于其它种类教育经费的减少,政府的教育投资结构将发生变化,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落后地区教育支持力度将得到增加,这是缩小差距的必要措施。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地区甚至尚未普及六年义务教育。西部地区不仅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而且外出学习学生大都未能回本地区工作,吸引人才则更为困难。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要把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教育列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完善东西部地区和学校对口支援制度。采取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国家重点院校对口支援的方式,支持西部地区尽快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加快教育信息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提高西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七)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入世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快对有关法律法规条文进行修改完善,必要时还应制定新的法规,如制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开放力度实际大于国际承诺,允许外方多数拥有权,加快《民办教育促进法》立法工作,使市场准入和监管具有完善的法律依据。政府的管理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有关程序,做到透明、公开。政府还应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体现“依法办学,加强监管”的精神,其核心是坚持国家法律在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中的应有地位,对中外合作办学按照法定程序实行审批、实施监管和评估,加强督导,保持中方在合作办学机构中的领导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维护教育主权。?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9日。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3、1995、1998、2000年)。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若干指标的思考”,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 10期。
〔4〕教育部:“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23日。
〔5〕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实用要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6〕教育部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司编:《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7〕教育部办公厅编:《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中国教育二十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