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与探究
方法,如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从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对亚非拉国家两方面;从世界近代史三种矛盾来概括,即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来概括;从经济、政治、思想、国际关系四方面来概括等等。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理解、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 运用教材现有的结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如教材中提到美国工业革命条件得天独厚。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问,除此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有:未经封建社会,受旧制度束缚小;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政体,保证美国政治长期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西进运动也进一步推动美国工业革命……。从学生的补充可以看出,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5) 运用学科交叉点,提高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在讲授瓦特改良蒸汽机时,笔者运用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二牛一人犁耕法、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烟气冲天的纺织厂和荷兰风车三幅图,让学生分析评价蒸汽机改良和推广有何影响?学生讨论激烈,有的认为,蒸汽机的改良的推广使机器得到普及,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这是生产力的一大飞跃;又有的认为蒸汽机的普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且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对人类发展极为不利。学生将历史、地理知识溶为一体,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些学生自行设计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应遵循民主、开放、平等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如同学相互提问,相互解答的教学方式等,并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和设计的问题穿插其中,师生自探共研,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当然,“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历史学习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例如前文对英国工业革命原因的教学就可培养学生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六大要素去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如19世纪末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等。
3.课后练习,重视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提高对信息加工、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第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在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和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因此,面对学生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应是每位教育者都应考虑的问题,并必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分档推进”教学思路,采用布置分类作业,将课外作业分为A、B、C三类,A类为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作业省略),B类为提高运用型题,C类为选作题,根据学生各自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并利用自修课等课余时间进行讨论,着重由学生谈思考方法和进行课题研究等。新课标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课题→查找资料→ 得出结论这种课题研究方法使教学过程转变为课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或研究,提高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习惯,改善认知策略。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
笔者以“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为主题设计了一节活动课作为C类作业。
附:历史活动课教学过程案例
从中国与英国的对比看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
——学习与探究
活动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实现:
1.通过借助各种表格、数据、文学作品等资料对照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
2.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3.通过对工业革命前后东西方世界的探访,培养集体协作精神,锻炼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师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以备学生查阅。
2.教师与同学共同研究,拿出整体设计思路,并给予指导与建议。如对工业革命前后的中国与英国这一主题可分为哪几大板块对其进行研究,即进一步分解,并帮助其确定方案。如可将这一主题分解为“康乾盛世” 与工业革命的英国、《红楼梦》的贾宝玉与《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鸦片战争中的中国与英国这几大板块。
3.把分解的情况通报与学生,给同学布置任务,全班同学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选择内容相同的同学组合成一个小组,推选组长,组长负责本组事宜。
4.大家围绕自己研究的主题分头利用各种资源收集信息,小组成员之间即要分工负责,又要互通有无,相互配合。教师宏观调控小组人数。
5.教师确定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维度驻评价量规框架。
6.预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应对策略。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大屏幕:从中国与英国的对比看工业革命前——学习与探究)
我们通过工业革命学习,认识到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飞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里程碑!今天我们有必要将这一时期两大文明的代表中国与英国做一对比。根据大家已经做的几方面研究,今天我们一是将自己查阅研究的结果在组内交流汇报,二是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汇报。请组长主好本组的交流汇报,并主持好组员的自评和互评工作。评比标准请看大屏幕。
2.小组内部交流:
小组成员按内部的分工,围绕所选主题汇报自己的查阅情况及研究成果,务必使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成员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附:自评互评标准①收集的材料是否丰富,结论是否科学,是否完成本人所承担的任务;②与其他人配合的情况怎样;③交流时语言表达情况)
3.以组为单位的研究成果汇报:
①主持人开篇
②汇报过程
4.根据各组表现,评委评分,公布成绩。
5.教师小结
分别对各个小组的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性问题;然后将各组的研究成果综合提高:
①在17-18世纪东西方国家盛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②从贾宝玉与鲁滨逊的性格对比提高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人与封建社会衰弱时期的人的对比:一介雄心勃勃,勇于任事,对前途充满信心。一是消极避世,沉湎于儿女情长,对前途迷茫。最后上升为两个社会群体状态的对比。
③从武器对比看可以说是手工作坊与机器大生产,精密严谨的近代科学与模糊大概的工匠技艺的差距等。鸦片战争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胜利,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行研究工业革命前后中国和英国,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活动,体会自主探究的学习乐趣,从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以改善、提高认知水平,达到拓展、升华课本知识的目的。
4.课后复习,重视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促进信息贮存。
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中,根据知识内在逻辑,通过知识结构的学习和综合性的作业或小论文的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概括、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建立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
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内容。比较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政治、思想、对外政策的不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章知识作如下整理: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与探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531.html
(4) 运用教材现有的结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如教材中提到美国工业革命条件得天独厚。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问,除此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有:未经封建社会,受旧制度束缚小;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政体,保证美国政治长期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西进运动也进一步推动美国工业革命……。从学生的补充可以看出,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5) 运用学科交叉点,提高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在讲授瓦特改良蒸汽机时,笔者运用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二牛一人犁耕法、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烟气冲天的纺织厂和荷兰风车三幅图,让学生分析评价蒸汽机改良和推广有何影响?学生讨论激烈,有的认为,蒸汽机的改良的推广使机器得到普及,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这是生产力的一大飞跃;又有的认为蒸汽机的普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且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对人类发展极为不利。学生将历史、地理知识溶为一体,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些学生自行设计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应遵循民主、开放、平等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如同学相互提问,相互解答的教学方式等,并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和设计的问题穿插其中,师生自探共研,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当然,“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历史学习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例如前文对英国工业革命原因的教学就可培养学生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六大要素去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如19世纪末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等。
3.课后练习,重视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提高对信息加工、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第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在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和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因此,面对学生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应是每位教育者都应考虑的问题,并必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分档推进”教学思路,采用布置分类作业,将课外作业分为A、B、C三类,A类为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作业省略),B类为提高运用型题,C类为选作题,根据学生各自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并利用自修课等课余时间进行讨论,着重由学生谈思考方法和进行课题研究等。新课标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课题→查找资料→ 得出结论这种课题研究方法使教学过程转变为课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或研究,提高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习惯,改善认知策略。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
笔者以“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为主题设计了一节活动课作为C类作业。
附:历史活动课教学过程案例
从中国与英国的对比看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
——学习与探究
活动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实现:
1.通过借助各种表格、数据、文学作品等资料对照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
2.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3.通过对工业革命前后东西方世界的探访,培养集体协作精神,锻炼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师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以备学生查阅。
2.教师与同学共同研究,拿出整体设计思路,并给予指导与建议。如对工业革命前后的中国与英国这一主题可分为哪几大板块对其进行研究,即进一步分解,并帮助其确定方案。如可将这一主题分解为“康乾盛世” 与工业革命的英国、《红楼梦》的贾宝玉与《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鸦片战争中的中国与英国这几大板块。
3.把分解的情况通报与学生,给同学布置任务,全班同学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选择内容相同的同学组合成一个小组,推选组长,组长负责本组事宜。
4.大家围绕自己研究的主题分头利用各种资源收集信息,小组成员之间即要分工负责,又要互通有无,相互配合。教师宏观调控小组人数。
5.教师确定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维度驻评价量规框架。
6.预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应对策略。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大屏幕:从中国与英国的对比看工业革命前——学习与探究)
我们通过工业革命学习,认识到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飞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里程碑!今天我们有必要将这一时期两大文明的代表中国与英国做一对比。根据大家已经做的几方面研究,今天我们一是将自己查阅研究的结果在组内交流汇报,二是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汇报。请组长主好本组的交流汇报,并主持好组员的自评和互评工作。评比标准请看大屏幕。
2.小组内部交流:
小组成员按内部的分工,围绕所选主题汇报自己的查阅情况及研究成果,务必使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成员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附:自评互评标准①收集的材料是否丰富,结论是否科学,是否完成本人所承担的任务;②与其他人配合的情况怎样;③交流时语言表达情况)
3.以组为单位的研究成果汇报:
①主持人开篇
②汇报过程
4.根据各组表现,评委评分,公布成绩。
5.教师小结
分别对各个小组的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性问题;然后将各组的研究成果综合提高:
①在17-18世纪东西方国家盛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②从贾宝玉与鲁滨逊的性格对比提高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人与封建社会衰弱时期的人的对比:一介雄心勃勃,勇于任事,对前途充满信心。一是消极避世,沉湎于儿女情长,对前途迷茫。最后上升为两个社会群体状态的对比。
③从武器对比看可以说是手工作坊与机器大生产,精密严谨的近代科学与模糊大概的工匠技艺的差距等。鸦片战争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胜利,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行研究工业革命前后中国和英国,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活动,体会自主探究的学习乐趣,从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以改善、提高认知水平,达到拓展、升华课本知识的目的。
4.课后复习,重视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促进信息贮存。
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中,根据知识内在逻辑,通过知识结构的学习和综合性的作业或小论文的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概括、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建立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
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内容。比较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政治、思想、对外政策的不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章知识作如下整理: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与探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