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


的。这反倒使其内涵与特 质隐而不彰,模糊而不易确切把握,以至于为时人刺为“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装”了 ;主体性定义高扬“人学”的旗幡,直指本心,深入发明文化的属人的精神特质和人的 内在的文化本性,揭示了文化即“人化”的思路,是很见深度和启发性的。但该类定义 往往又陷入“见人不见物”的泥沼,疏视了外在于人的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的分析,把 “人”从而把“文化”作了先验、静止的抽象处理,这又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社会性 定义则恰恰相反,它很注重社会的客观因素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关系结构对人的 文化的制约意义,但又夸大客观因素为绝对的决定作用,对文化的主体人的内在能动根 据缺少重视和发掘,是某种意义上的“见物不见人”的错误,使“人”有所谓“遗忘” 和“空场”之虞;功能性和历史性“文化”概念也仅仅指向了文化的功用价值性及发展 过程性的维度,对文化的社会及人的复杂因素及文化成就都缺少必要反映,用以说明文 化的方面性内涵是可以的,而用以界定“文化”则还不甚恰当。
  总兼诸说,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单面性,主要体现在作为主体与客 体、人向物的外化与物向人的内化被人为地作了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对待和割裂。而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以社会为基地和媒介的)自然、社会及 人自身是一个互动整体,作为人发挥和对象化自我的本质力量以改造客体的外化过程与 作为改造客体的成就,即“物”同时对人的自我本质的确证与发展的内化过程也是一个 互矾整体,它们辩证统一而不可分裂。因此,汲其是而去其非,提出一个超越形而上学 化思维,辩证地将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二而一地统一起来的,从而更能接 近文化的实质性内蕴的新的“文化”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四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文化新定义
  回顾考察了前哲时贤的文化定义,我们想给文化作出这样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定义: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在存在的历史上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持续外化、对象化自 我的本质力量,去适应、利用、改造客体即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同时又确证、丰富、 发展自我本质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之所以下这样一个定义,我们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或者说它体现了如下几方 面的特质:
  1.它能紧扣和凸现对人的文化主体性的理解
  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核心的乃是堪为天地精华万物灵长,有着言之不尽的丰富内 涵和创造潜能的人。可以说,文化实质上即是“人化”,是人类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与 对象化的创造结晶。马克思曾经把资本主义工业史及其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看 作“是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2](1 27页)。其实不仅工业,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任何创造,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 ,还是科学、艺术、宗教,整个的文化都是“人化”的创造结晶。
  深入理解人的本质或者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13](3页),人类迄今 对自我本质的丰富性层次事实上已经有了相当睿智的见察,仅就主体类的内在精神的能 动特性而言,我们同意把人视作一有着转、情、意的生命特性的存在体。人类身上确实 具有明天人之分以掌握自然普遍规律而“为自然立法”的求真的理智性,有求天人合一 以实现人生绝对自由的“为人生立法”的求善的意志力,也有兼容并超越真善,愉情悦 性的求美的情感能力这样三种独特而互动统一的本质力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就强调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4](53页),这即是对人的本质的三个方面 的简洁概括:“自由”与意志因素密切相关,“有意识”即指理智,“活动则具有感性 的品格。意志因素与理智因素共同体现于感性活动中,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特性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指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思维的 、艺术的、宗教的以及作为这几种方式之综合来看的实践——精神的方式,这无疑是对 人性知、情、意内涵的另一种形式的肯定。人类正是靠着自己在漫长的历史上发展起的 求真、持美、向善的本质力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并 以之为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从而创造了以科学、艺术、道德为三大支柱的整 个文化大厦,使人得以由“茫然于人道”的“植立之兽”成长为今天的“万物之灵长” 和“宇宙的精华”。我国学界受前苏联教条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疏忽对自我的丰 富的精神潜质和主体的积极的能动特性的研究,一谈主体性、一谈心灵和精神潜质则视 为唯心主义,这事实上是一个失误,必须予以校正。
  2.它能紧扣和凸现文化的社会性的理解
  与西方论者的主体性文化定义不同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始终不脱离人的社会性去空 谈、玄谈什么人。探讨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类的生命特性不能撇开人的劳动实践本质和 社会关系本质(社会性的两层含义),否则就无法克服人性先验化、抽象化的错误,甚至 会陷入神学化的泥潭。西方现当代人学观照下的“人”之所以过于理想化,缺少现实感 ,根源也就在于对人的社会性的“遗忘”:一方面,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人使自己和 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在于他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15](18页),即没有看到劳动实践是人性生成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文化 活动(狭义)的客观前提;另一方面,它也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56页),不懂得人是社会的人,是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6](295页)。人性不是一个“ 先天地而固存”的神秘的东西,它是从自然界走来、在社会性劳动实践活动之中生成和 发展的产物。因而,以唯心论去研究人学,无法对人与文化作出准确的把握也就在情理 之中了。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没有“遗忘”人, 相反是对人有着深深眷顾并作出了更全面和理性掌握的真正的人道主义。萨特指责马克 思主义有所谓“人学空场”,用之指前苏联教条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则可,而指马 克思主义则是一种别有用意的污蔑。但教条主义社会实践观的机械决定论“遗忘”人的 教训也确实应予以汲取和反思。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思路,既从社会性、从实践的意 义去说明人性和文化,又要努力从人的能动方面理解社会性实践,做到两者的辨证统一 ,这样才能达到人和文化的科学本质。
  3.它能紧扣和凸现文化作为外化与内化统一性的理解
  我们已经强调指出了,人改造客体的社会性实践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外化的过程,这也 是“文化”的本质性内涵之一。同时不能忘却的是,与这种外化相伴随的文化的成就对 人的内化过程即确证和发展人的本质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开发人类知、情、意的或 求真、持美、向善的生命特性,丰富人类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从而推进 人类能力与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目的本身的 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17](927页)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8](118页)人在创造了文化的同时 也在由自发到自觉地以文化创造着人自己。蓝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说:“不仅我们 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 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19](273页)只看到人的文化创造主体性和文化的 人的本质固然是不对的,而看不到人的被文化创造的客体性和人的文化本质,否认人是 文化的存在,同样是一种浅近的见识。人是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为文化所塑造从而 不断超越了自身的产物。人化是文化的起点和前提,化人是文化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文 化是人化与化人,外化与内化的互动统一,这不象有些人理解的“诡辩的循环决定论” ,而是谨依事实的求是的辩证法。
  4.它能紧扣和凸现文化的历史性和功能性的理解
  把文化看成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要求我们,既必须看到人性与文化是一个历史地展开 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也必须看到人性与文化的展开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上有着丰富与多维 的可能性。这种人化的丰富与多维的可能性就反映在人创造的文化的结果或形态是精华 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的历史统一体上。也就是说还必须注意文化的历史展开的动态过程 与其两重性结果的联系、区别。我们把文化结果区分为积极的成果即文明(“文明”与 “文化”是子集与全集的关系,“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活动尤其是火的运用,活 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照临大地的。孔颖达解《尚书·舜典》之“睿智文明”为“经天纬 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英文译介中人们一般也用civlization去指“从野蛮或愚昧 的状态中,向更高一级的状态提高或发展”而显明其与culture一词“人类力量的前进 发展”的宽泛指意上的细微差别。)与消极的后果这样两个指向,而只有那些积极的文 明成果才是符合利人和化人的文化原则和本义的。人化的功用与目的自然是为着创造文 化以化人的,但又不总是能化人,也可能异化人(在德语中,“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55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