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


异化”义指疏远、冷淡 化)。
  由于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的发展阶段与水平受历史的制约(包括生产力、认识程度、社会 制度、阶级结构、伦理关系的因素),人类对自我本质的总体的理性的把握是一个渐进 的历程,人性在整体上一般地体现了一条在单面化或异化发展的历史中,为自身的全面 实现开辟道路的特性,从而文化的发展也往往从学理和现实生活层面上都长期被单面地 肯定、畸形地发展着。理想化的人性、文化与“人文精神”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因此 ,马克思就提醒我们:“……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 生变化的人的本性”[20](669页),去分析人性生成、演化、发展的现实根源、制约因 素和一般过程,从而把握“文化”时,就应内在地包含其动态而多维的发展过程及其予 人的复杂的反作用的分析,既承认文化有积极的化人的精华,也有消极的异化人的糟粕 ,但却又内在而积极地指向化人的文明成果。这点往往为人们所疏忽,但无疑又是极为 重要的。
  其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此文化定义的优点还在于它也能方便说明这样几种关 系:(1)文化的根源及本质意蕴——人自我的本质;(2)文化的起源或发展动力——社会 性实践即主客体互动过程;(3)文化的结构——人的知、情、意生命特性在实践中相应 开出的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的文化体,它由内向外呈现了心态——制度——器物行 为的结构层面与线索;(4)文化的动态过程——“人化”和“化人”、“外化”和“内 化”的统一;(5)文化的意义与目的——“化人”:人的(本质)全面自由的发展(亦即人 的现代化)。
  总之,我们认为文化即社会实践史中实现的“人化”与“化人”的唯物而辩证的、积 极统一的过程和成果,这是对“文化”应有的基本理解,也是我们整个文化观的理论基 石。
【参考文献】
  [1]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2]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5]任继愈.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A].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C].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1985.
  [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杨邦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A].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C].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8]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55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