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录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遂川县瑶厦中学 陈洪娥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我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这为我们利用影视录像来辅助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创造了条件。两年来,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进录像资料辅助教学,颇多受益,在此谈一些个人认识和机会。
一、影视录像的优越性
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有着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是与学科、学生的特点及录像本身的优点分不开的。
首先,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导历史教学,比起其他各科显得更为重要,而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历史学科的影视录像资料来源于历史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和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前者真实可靠,后者虽不是历史的实录,但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这些电视录像能够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今天的初中生都是"文革"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那个动乱年代种种荒诞怪异的现象,对那场动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缺乏亲身的经历,经以理解,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不解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根据教学需要,我组织选放了两组录像:一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文革社会动荡的情景:出现了红卫兵扫"四旧",造反派打砸抢、武斗四起、全国大乱的画面;另一组录像则反映了文革造成的严重危害:出现了工厂停工、农田荒芜、机关瘫痪、许多老干部被迫害至死的镜头。通过影视屏幕,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学生在感知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一场动乱,给国家带来的是一场灾难,必须彻底否定。联系现实,学生更体会到安定团结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其次,录像教学最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我们知道人认识事物离不开感觉和印象。它是感性知识上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青少年认识事物更为重要,影视录像适应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通过影视录像,让学生感知大量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知识,这也是他们产生概念、推理和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依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提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观点,我将录像中表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不同处境的片断分两次播放,屏幕上先出现遵义会议前红军被动挨打,几乎全军覆没的情景。当介绍过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后,屏幕上又出现红军行动灵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的场面。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是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得出了与课文一致结论。教师不用多费口舌,重点突出了,难点出也解决了。
影视录像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书本的描述是静态的,景视录像是动态的;书本是平面的,影视录像是立体的;书本是无声的,影视录像则可以把信息通过声音传播给学生。总之,影视录像达到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时,讲到张衡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对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教学重点。根据课本提供的文字和插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动仪的外形和作用,但地动仪上的龙嘴为什么能这样敏感地吐出铜球,把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外的地震反映出来,是凭借什么样的装置,怎样发生作用,学生不甚理解。要教师"口述笔传"也很难讲清。播放了有关的录像后,效果就不同了:录像用了特技手法,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局部放大,将地动仪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而又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懂、听得明,虽然是短短是一、二分钟的画面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的画面伴随着生动的解说使学生产生一种惊奇感:啊!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能造出如此精确、灵敏的仪器,真是了不起。由此了解到欧洲的同类发明要比我国晚一千七百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影视录像的感染教育作用,加深了学生内心的体验。
影视录像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的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
再次,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视听结合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影视录像视听兼备、声形并茂,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参加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正因为影视录像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对这样的课有强烈的兴趣。每每录像一放,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不知不觉地集中了注意力: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恰当的解说和感人的音响,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形成深刻的记忆。而这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乃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
二、录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上可见,影视录像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是大有可为的,但要把这种优势化为现实,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付出幸勤的劳动,做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其一,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为中学历史课本编制的录像教学片,但可以借用的影视录像资料还是不少的。
多年来,通过电视播放的历史影视片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一些系列专题片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重大历史事件,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如由全国28家省级的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十集系列专题片《中华之最》,声形并茂地介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又如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八集历史纪录片《近代春秋》集中反映了一八四○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的重大事件。史料丰富,解说精练,是近代史教学不可多得的直观教材。再如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单位摄制的历史记录片《新中国50年》,以真实的历史镜头展现了新中国建国50年来的风风雨雨,可用作现代史教学。在电视台开办的一些专栏节目中,也常有一些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如《神州风采》、《中国杂志》、《华夏掠影》、《国际了望》、《世界各地》等栏目,都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历史录像资料的搜集具有连续性、积累性的特点,是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经过两年的积累,本人制作了几十张信息卡片,对当前各个渠道可能利用的录像资料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搜集时有目标、有方向。目前,搜集到的录像片已有近百部(集)之多,可不同程度地满足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需要。
其二,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使用影视录像也应从教学目的出发,要考虑录像的内容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课时?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小,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课堂运用录像,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二是在课前放映,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预习。三是为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课后放映。播放的时机和教师的讲解也要有机地融为一体。究竟何时播映,何时讲解,是先播后讲,还是先讲后播,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其作用和效果,作妥善的安排。
为最有效地实现目的,还要考虑整体优化的问题,既要发挥影视录像的作用,也要利用其他电教媒体和常规手段的长处,要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将讲解、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交替使用,优化组合,以求实效。
其三,搞好录像的选材加工。首先要熟悉选用的录像片。教师光看品种题目不行,一定要看看片的内容、画面,听听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画面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是全部可取还是部分可取?解说词中的提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哪些画面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解说?哪些画面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放映时间有多长?等等。在此备课基础上,将录像资料片按教学要求和授课顺序加以选编,配合其它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最适宜的时刻。
通过选材编制的录像片应该是些短片。十来分钟可以,三、五分钟也行,一般不宜超过三分之一的课时。每节课突出解决一、二个问题。不要拖泥带水、贪长求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造成学生只看录像、丢掉课本,到头来历史知识不落实,这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大相径庭的。
两年来,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录像教学课,这些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减轻了教师的课堂劳动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益。 《影视录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569.html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我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这为我们利用影视录像来辅助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创造了条件。两年来,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进录像资料辅助教学,颇多受益,在此谈一些个人认识和机会。
一、影视录像的优越性
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有着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是与学科、学生的特点及录像本身的优点分不开的。
首先,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导历史教学,比起其他各科显得更为重要,而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历史学科的影视录像资料来源于历史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和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前者真实可靠,后者虽不是历史的实录,但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这些电视录像能够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今天的初中生都是"文革"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那个动乱年代种种荒诞怪异的现象,对那场动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缺乏亲身的经历,经以理解,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不解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根据教学需要,我组织选放了两组录像:一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文革社会动荡的情景:出现了红卫兵扫"四旧",造反派打砸抢、武斗四起、全国大乱的画面;另一组录像则反映了文革造成的严重危害:出现了工厂停工、农田荒芜、机关瘫痪、许多老干部被迫害至死的镜头。通过影视屏幕,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学生在感知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一场动乱,给国家带来的是一场灾难,必须彻底否定。联系现实,学生更体会到安定团结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其次,录像教学最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我们知道人认识事物离不开感觉和印象。它是感性知识上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青少年认识事物更为重要,影视录像适应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通过影视录像,让学生感知大量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知识,这也是他们产生概念、推理和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依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提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观点,我将录像中表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不同处境的片断分两次播放,屏幕上先出现遵义会议前红军被动挨打,几乎全军覆没的情景。当介绍过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后,屏幕上又出现红军行动灵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的场面。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是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得出了与课文一致结论。教师不用多费口舌,重点突出了,难点出也解决了。
影视录像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书本的描述是静态的,景视录像是动态的;书本是平面的,影视录像是立体的;书本是无声的,影视录像则可以把信息通过声音传播给学生。总之,影视录像达到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时,讲到张衡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对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教学重点。根据课本提供的文字和插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动仪的外形和作用,但地动仪上的龙嘴为什么能这样敏感地吐出铜球,把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外的地震反映出来,是凭借什么样的装置,怎样发生作用,学生不甚理解。要教师"口述笔传"也很难讲清。播放了有关的录像后,效果就不同了:录像用了特技手法,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局部放大,将地动仪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而又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懂、听得明,虽然是短短是一、二分钟的画面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的画面伴随着生动的解说使学生产生一种惊奇感:啊!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能造出如此精确、灵敏的仪器,真是了不起。由此了解到欧洲的同类发明要比我国晚一千七百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影视录像的感染教育作用,加深了学生内心的体验。
影视录像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的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
再次,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视听结合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影视录像视听兼备、声形并茂,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参加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正因为影视录像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对这样的课有强烈的兴趣。每每录像一放,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不知不觉地集中了注意力: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恰当的解说和感人的音响,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形成深刻的记忆。而这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乃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
二、录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上可见,影视录像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是大有可为的,但要把这种优势化为现实,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付出幸勤的劳动,做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其一,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为中学历史课本编制的录像教学片,但可以借用的影视录像资料还是不少的。
多年来,通过电视播放的历史影视片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一些系列专题片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重大历史事件,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如由全国28家省级的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十集系列专题片《中华之最》,声形并茂地介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又如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八集历史纪录片《近代春秋》集中反映了一八四○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的重大事件。史料丰富,解说精练,是近代史教学不可多得的直观教材。再如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单位摄制的历史记录片《新中国50年》,以真实的历史镜头展现了新中国建国50年来的风风雨雨,可用作现代史教学。在电视台开办的一些专栏节目中,也常有一些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如《神州风采》、《中国杂志》、《华夏掠影》、《国际了望》、《世界各地》等栏目,都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历史录像资料的搜集具有连续性、积累性的特点,是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经过两年的积累,本人制作了几十张信息卡片,对当前各个渠道可能利用的录像资料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搜集时有目标、有方向。目前,搜集到的录像片已有近百部(集)之多,可不同程度地满足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需要。
其二,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使用影视录像也应从教学目的出发,要考虑录像的内容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课时?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小,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课堂运用录像,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二是在课前放映,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预习。三是为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课后放映。播放的时机和教师的讲解也要有机地融为一体。究竟何时播映,何时讲解,是先播后讲,还是先讲后播,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其作用和效果,作妥善的安排。
为最有效地实现目的,还要考虑整体优化的问题,既要发挥影视录像的作用,也要利用其他电教媒体和常规手段的长处,要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将讲解、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交替使用,优化组合,以求实效。
其三,搞好录像的选材加工。首先要熟悉选用的录像片。教师光看品种题目不行,一定要看看片的内容、画面,听听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画面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是全部可取还是部分可取?解说词中的提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哪些画面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解说?哪些画面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放映时间有多长?等等。在此备课基础上,将录像资料片按教学要求和授课顺序加以选编,配合其它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最适宜的时刻。
通过选材编制的录像片应该是些短片。十来分钟可以,三、五分钟也行,一般不宜超过三分之一的课时。每节课突出解决一、二个问题。不要拖泥带水、贪长求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造成学生只看录像、丢掉课本,到头来历史知识不落实,这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大相径庭的。
两年来,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录像教学课,这些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减轻了教师的课堂劳动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益。 《影视录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