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
变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及时根据经济、政治、科技等的新发展和课程研究的新成果,调整、丰富和发展课程。那么,如何使课程得以整合与优化呢?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有以下5点:
1 确立“教师是课程建设者”的观念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所建立的课程才具有适应性,也才会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早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自设课程、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其后的不少教育家也都是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是开展特色课程的研究,教师做为课程建设者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 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课程的素养。这里的课程素养至少涵盖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意识。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也要有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驾驭课程。二是课程知识。教师要掌握有关的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知识,三是课程能力。教师能结合具体课程环境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具备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造、开发和发展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呢?除集中进行理论培训外,较有效的方式有:1)案例研讨。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研究,让教师从中领悟课程建设、实施与开发的精要。2)行动研究。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自主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3 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机制
要确保课程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应机制。在我们看来,这种机制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三级课程的建设中,不仅要邀请一些优秀教师参与,也要汲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尤其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二是要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和特色化趋向,给予教师适当的创造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给予教师课程建设必要的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性地实施三级课程内容、开发有特色的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 争取课程整合的环境支持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本人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还需要家长、社会和有关人士的支持,需要现实物质条件、资源网络环境的支持。只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教师就能在课程实施中完成教学目标。譬如,教师在教《认识钟表》一课之前,家长在空闲时陪孩子到商场、博物馆去实地观察各式各样的钟表,必将有利于教师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丰富其课堂教学内容。
5 开创课程实施中的整合策略
课程实施必然要面对复杂的现实,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学生个性化的要求等。为此,教师要开创课程实施中的多种整合策略,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要求,消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寻找新的生长点,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完成各种课程的教学培养任务。
四 课程整合的评价与管理
课程实施中的整合是否有效?这需要评价和管理来判定。其中,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从理性层面来说,我们要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从具体的评价标准来看,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征和实施对象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至少应该具有4个基本特征:1)它是一个“主观的尺度”。这是在全面考察现实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尽管标准是“主观的尺度”,但并不意味着评价标准是随意的。2)注重教师和学习者的真实感受。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学习者感到自己有最大的收获,十分满意;而按我们拟定的评价标准看,它却不是最优化的。造成这种现象很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评价标准太高;另一种是学习者盲目乐观。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告诉我们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和心理反应。3)具有相对固定性、权威性。在制订某项具体的评价标准时,要严肃认真,一旦制订出来就应该相对固定,以体现该标准在评价某几项课程整合是否最优化时所具有的权威性。所谓“固定性”,也并非“铁板一块”、“雷打不动”,我们要根据对学习活动的进一步了解来修改评价标准,以使评价标准最优化。4)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评价标准可以由多个行家来共同制订,也可以由年级组教师通过研究来制订,还可以由师生组成联合小组来制订。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考虑以下3点:其一,课程内容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其二,课程学习的已有条件和能否创造性地改变现有条件的情况;其三,学习者已有水平和对本次学习的要求。
有了标准,如何来判断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呢?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评判模式:
1 真实感受模式
以教师和学习者的真实感受来评价课程实施中的整合是否有效。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2]:
1)一句话总结。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总结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运用这一技术时,要给学生如下提示:谁、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为谁或对谁做了何事。
2)小纸片。每堂课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a.在今天的课堂上,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b.你心里仍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运用这一技术时,要求学生在几分钟之内把答案写在小纸片上。
3)模糊点提问。运用这一技术时,要求学生反问自己:我今天的学习中最模糊的是什么?
4)针对性解释。请学生用2~3个句子,向一个特定的听众解释他们对一个概念或一种方法的理解。
2 水平检测模式
用先前制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等的测试,以了解达标情况。一般达成率在90%以上,我们认为是令人满意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客观性强、简便易行,其不足是费时,有时误差太大。采取这种方式的关键是命好测试题。
3 专家会诊模式
由专家组成评价小组,通过查看课程学习档案、过程资料以及现场观察,对课程学习与适应性进行评价。用评语+结论的方式表达会诊结果。在美国哈佛大学,就流行这种方式。他们全面地、综合地收集学生的信息,然后由专家小组就课程学习进行评价。收集学生信息所采取的方式具体是:
1)应用卡片:请学生在卡片上说明,他们可能以何种方式将其在本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应用于真实的生活情景或其他领域;2)背景知识探查(background knowledge probe);3)概念图(concept maps);4)间歇演讲(punctuated lecture);5)诊断性学习记录(diagnostic learning logs);6)搭桥(building bridges);7)专题自传概要(focused autobiographical sketches);8)兴趣/知识/技能检查单(interest/knowledge/skills checklist);9)作业评估(assignment assessments);10)小组教学反馈技术(group instructional feedback technique);11)电子邮件反馈(electronic mail feedback);12)特征定义矩阵(defining features matrix);13)(grope-work evaluation);14)课程目标详细清单(course goals inventory);15)指导性转述(directed p 《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582.html
1 确立“教师是课程建设者”的观念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所建立的课程才具有适应性,也才会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早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自设课程、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其后的不少教育家也都是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是开展特色课程的研究,教师做为课程建设者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 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课程的素养。这里的课程素养至少涵盖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意识。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也要有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驾驭课程。二是课程知识。教师要掌握有关的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知识,三是课程能力。教师能结合具体课程环境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具备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造、开发和发展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呢?除集中进行理论培训外,较有效的方式有:1)案例研讨。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研究,让教师从中领悟课程建设、实施与开发的精要。2)行动研究。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自主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3 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机制
要确保课程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应机制。在我们看来,这种机制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三级课程的建设中,不仅要邀请一些优秀教师参与,也要汲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尤其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二是要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和特色化趋向,给予教师适当的创造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给予教师课程建设必要的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性地实施三级课程内容、开发有特色的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 争取课程整合的环境支持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本人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还需要家长、社会和有关人士的支持,需要现实物质条件、资源网络环境的支持。只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教师就能在课程实施中完成教学目标。譬如,教师在教《认识钟表》一课之前,家长在空闲时陪孩子到商场、博物馆去实地观察各式各样的钟表,必将有利于教师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丰富其课堂教学内容。
5 开创课程实施中的整合策略
课程实施必然要面对复杂的现实,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学生个性化的要求等。为此,教师要开创课程实施中的多种整合策略,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要求,消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寻找新的生长点,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完成各种课程的教学培养任务。
四 课程整合的评价与管理
课程实施中的整合是否有效?这需要评价和管理来判定。其中,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从理性层面来说,我们要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从具体的评价标准来看,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征和实施对象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至少应该具有4个基本特征:1)它是一个“主观的尺度”。这是在全面考察现实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尽管标准是“主观的尺度”,但并不意味着评价标准是随意的。2)注重教师和学习者的真实感受。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学习者感到自己有最大的收获,十分满意;而按我们拟定的评价标准看,它却不是最优化的。造成这种现象很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评价标准太高;另一种是学习者盲目乐观。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告诉我们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和心理反应。3)具有相对固定性、权威性。在制订某项具体的评价标准时,要严肃认真,一旦制订出来就应该相对固定,以体现该标准在评价某几项课程整合是否最优化时所具有的权威性。所谓“固定性”,也并非“铁板一块”、“雷打不动”,我们要根据对学习活动的进一步了解来修改评价标准,以使评价标准最优化。4)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评价标准可以由多个行家来共同制订,也可以由年级组教师通过研究来制订,还可以由师生组成联合小组来制订。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考虑以下3点:其一,课程内容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其二,课程学习的已有条件和能否创造性地改变现有条件的情况;其三,学习者已有水平和对本次学习的要求。
有了标准,如何来判断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呢?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评判模式:
1 真实感受模式
以教师和学习者的真实感受来评价课程实施中的整合是否有效。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2]:
1)一句话总结。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总结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运用这一技术时,要给学生如下提示:谁、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为谁或对谁做了何事。
2)小纸片。每堂课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a.在今天的课堂上,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b.你心里仍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运用这一技术时,要求学生在几分钟之内把答案写在小纸片上。
3)模糊点提问。运用这一技术时,要求学生反问自己:我今天的学习中最模糊的是什么?
4)针对性解释。请学生用2~3个句子,向一个特定的听众解释他们对一个概念或一种方法的理解。
2 水平检测模式
用先前制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等的测试,以了解达标情况。一般达成率在90%以上,我们认为是令人满意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客观性强、简便易行,其不足是费时,有时误差太大。采取这种方式的关键是命好测试题。
3 专家会诊模式
由专家组成评价小组,通过查看课程学习档案、过程资料以及现场观察,对课程学习与适应性进行评价。用评语+结论的方式表达会诊结果。在美国哈佛大学,就流行这种方式。他们全面地、综合地收集学生的信息,然后由专家小组就课程学习进行评价。收集学生信息所采取的方式具体是:
1)应用卡片:请学生在卡片上说明,他们可能以何种方式将其在本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应用于真实的生活情景或其他领域;2)背景知识探查(background knowledge probe);3)概念图(concept maps);4)间歇演讲(punctuated lecture);5)诊断性学习记录(diagnostic learning logs);6)搭桥(building bridges);7)专题自传概要(focused autobiographical sketches);8)兴趣/知识/技能检查单(interest/knowledge/skills checklist);9)作业评估(assignment assessments);10)小组教学反馈技术(group instructional feedback technique);11)电子邮件反馈(electronic mail feedback);12)特征定义矩阵(defining features matrix);13)(grope-work evaluation);14)课程目标详细清单(course goals inventory);15)指导性转述(directed p 《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