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
【内容提要】课程整合具有重本与开放、过程与动态、传承与创新、适切与多元、复杂与充盈等特征。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有嵌入式、延伸式、缝合式、涨落式和重组式等。课程整合的优化与价值在于:确立“教师是课程建设者”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机制、争取课程整合的环境支持、开创课程实施中的整合策略。判断课程整合有效与否的模式主要有真实感受模式、水平检测模式、专家会诊模式、虚拟评价模式和团队综评模式等。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框架得以建立,课程实施日益成为重要的问题凸显出来。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如何整合与优化各级课程,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呢?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 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特征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真正付诸实践的课程至少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课程;二是地方课程;三是校本课程;四是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对课程开设的要求而创生出的特色课程。由此可见,课程整合是将这些课程融为一体,并付诸实施。课程整合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 重本与开放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进行的整合是国家、地方、校本以及教师独创的课程和学生需求的课程的交融,但不是完全随意改造。其本体既要体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又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取向;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取向,又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要。课程整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根据各方面的要求,在冲突、妥协与融合中达成一种平衡。因此,整合也是开放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不断调整原有课程内容,补充新的内容。正因为有这种开放性,课程实施才会“苟日新,日日新”,而不至于成为落伍于时代的“古董”。
2 过程与动态
严格地说,课程整合是过程性的,它存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之中。所设的课程门类、教材和相关资料等,仅是课程整合的蓝本和凭借。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不断完善课程,又要予以必要的调整、创造和发展。
3 传承与创新
从世界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来看,“忠实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mutual adaptation orientation)与“课程创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 orientation)所超越。[1]教师既是课程的传承者、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特别是课程标准,对三级课程实施进行规划和安排,包括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合并、更新等;二是创建新的特色课程,填充课程实施中的“预留”部分,如有的教师在小学开设的《古诗与创新》、《生活与阅读》课程;三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要求,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等,使之丰富、充盈而有活力。由此可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创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正是由于教师不断的创造,所整合的课程才会随时代和课程环境的变化而富有新意。
4 适切与多元
整合后的课程应最大限度地适应此时、此地、此学习对象的课程学习,即具有适切性。由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地域文化、物质条件等不同,课程在实施中必将异彩纷呈,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而具有多元性。也正是有了课程实施中的多元性,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为培养具有个性的现代人才奠定基础。
5 复杂与充盈
课程整合要尽可能地体现国家、民族、地域的发展要求以及学习者本人的要求,这会使得课程实施呈现一定的复杂性。经整合后的课程,其复杂性至少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形态的复杂,即为三级课程与师生课程学习需求的综合体现;二是内部关系的复杂,在各级课程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有矛盾冲突性;三是其发展演变的复杂,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偶然性因素的存在,如三级课程在实施中会遇到怎样的学生需求,会受到怎样的物质凭借和资料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网络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更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反而给我们的课程整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优化教学,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课程实施就会变得异常精采而充盈。
二 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进行整合,具体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式:
1 嵌入式
我国的课程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因此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为基本课程框架,把特色课程嵌入三级课程所预留的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种嵌入的方式省时省力,能迅速使课程结构趋于完整。其不足在于没能更好地强化三级课程的适应性和进行结构性调整。
2 延伸式
教师不另增设课程门类,也不对三级课程进行大的调整,而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和自己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比如,在教《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以三峡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研究三峡的地理与环境,或研究三峡的文化与遗产,或研究三峡的风土人情,等等。这种延伸的方式简便易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易于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3 缝合式
在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缝合式整合课程,就是在课程的边缘处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处设立新的融合课程,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比如,在音乐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歌词欣赏”等小课程。在数学与科学课程之间开设“现象与计算”等小课程。等等;这样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弄得不好,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 涨落式
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在不影响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删除某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增添一些有特色且为学生需要的内容,以增强三级课程的适应性。但必须指出的是,涨落是有度的,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易于进行,但难在不容易把握好涨落的度。
5 重组式
这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打破三级课程结构乃至课程门类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形态和体系。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展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但是,进行课程重组,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相应的课程实施环境——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的要求更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勉力为之,还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失败。
三 课程整合的优化与价值
对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是有利于课程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三级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发展三级课程,创建特色课程,逐步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三是有利于改革传统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切实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四是有利于适应瞬息万 《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582.html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框架得以建立,课程实施日益成为重要的问题凸显出来。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如何整合与优化各级课程,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呢?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 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特征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真正付诸实践的课程至少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课程;二是地方课程;三是校本课程;四是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对课程开设的要求而创生出的特色课程。由此可见,课程整合是将这些课程融为一体,并付诸实施。课程整合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 重本与开放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进行的整合是国家、地方、校本以及教师独创的课程和学生需求的课程的交融,但不是完全随意改造。其本体既要体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又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取向;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取向,又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要。课程整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根据各方面的要求,在冲突、妥协与融合中达成一种平衡。因此,整合也是开放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不断调整原有课程内容,补充新的内容。正因为有这种开放性,课程实施才会“苟日新,日日新”,而不至于成为落伍于时代的“古董”。
2 过程与动态
严格地说,课程整合是过程性的,它存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之中。所设的课程门类、教材和相关资料等,仅是课程整合的蓝本和凭借。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不断完善课程,又要予以必要的调整、创造和发展。
3 传承与创新
从世界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来看,“忠实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mutual adaptation orientation)与“课程创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 orientation)所超越。[1]教师既是课程的传承者、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特别是课程标准,对三级课程实施进行规划和安排,包括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合并、更新等;二是创建新的特色课程,填充课程实施中的“预留”部分,如有的教师在小学开设的《古诗与创新》、《生活与阅读》课程;三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要求,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等,使之丰富、充盈而有活力。由此可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创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正是由于教师不断的创造,所整合的课程才会随时代和课程环境的变化而富有新意。
4 适切与多元
整合后的课程应最大限度地适应此时、此地、此学习对象的课程学习,即具有适切性。由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地域文化、物质条件等不同,课程在实施中必将异彩纷呈,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而具有多元性。也正是有了课程实施中的多元性,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为培养具有个性的现代人才奠定基础。
5 复杂与充盈
课程整合要尽可能地体现国家、民族、地域的发展要求以及学习者本人的要求,这会使得课程实施呈现一定的复杂性。经整合后的课程,其复杂性至少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形态的复杂,即为三级课程与师生课程学习需求的综合体现;二是内部关系的复杂,在各级课程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有矛盾冲突性;三是其发展演变的复杂,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偶然性因素的存在,如三级课程在实施中会遇到怎样的学生需求,会受到怎样的物质凭借和资料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网络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更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反而给我们的课程整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优化教学,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课程实施就会变得异常精采而充盈。
二 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进行整合,具体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式:
1 嵌入式
我国的课程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因此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为基本课程框架,把特色课程嵌入三级课程所预留的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种嵌入的方式省时省力,能迅速使课程结构趋于完整。其不足在于没能更好地强化三级课程的适应性和进行结构性调整。
2 延伸式
教师不另增设课程门类,也不对三级课程进行大的调整,而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和自己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比如,在教《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以三峡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研究三峡的地理与环境,或研究三峡的文化与遗产,或研究三峡的风土人情,等等。这种延伸的方式简便易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易于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3 缝合式
在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缝合式整合课程,就是在课程的边缘处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处设立新的融合课程,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比如,在音乐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歌词欣赏”等小课程。在数学与科学课程之间开设“现象与计算”等小课程。等等;这样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弄得不好,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 涨落式
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在不影响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删除某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增添一些有特色且为学生需要的内容,以增强三级课程的适应性。但必须指出的是,涨落是有度的,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易于进行,但难在不容易把握好涨落的度。
5 重组式
这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打破三级课程结构乃至课程门类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形态和体系。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展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但是,进行课程重组,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相应的课程实施环境——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的要求更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勉力为之,还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失败。
三 课程整合的优化与价值
对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是有利于课程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三级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发展三级课程,创建特色课程,逐步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三是有利于改革传统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切实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四是有利于适应瞬息万 《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