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因素
【 正 文】
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开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此后,出现了体育产业。1992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如何加快体育产业,是体育界在改革中面临的新课题。从经济角度看,体育有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当代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已从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转变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文化活动并进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门类。
体育产业与我国整个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它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基础之上,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
一、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把体育作为纯粹福利事业。国家是体育事业的唯一投资者,主导着整个体育的发展,并完全承担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责任。同时在我们的主导思想上,也一直把体育领域的劳动视为非生产劳动,认为体育不能生产和创造经济价值,只是在利用和实现投资的社会价值。
随着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后,社会各经济部门的主导思想有了根本性改变,因而也已不再把体育视为单一的社会福利。体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被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之中,把体育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更使体育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使体育的价值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体现。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是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政治基础
政治是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保证。就体育领域而言政治表现为国家政权对体育的需要和统治集团的体育观念。政治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化的保证。
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就把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明确体育不是上层建筑而是政治基础。在1995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提出了“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走向市场”的体育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同年6月,国家体委制定并颁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首次较为全面地形成了指导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
国务院1995年6月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制订了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接着1995年10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体育法》总则第三条中规定:“体育产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以上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政治基础已逐步完善,为体育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因素分析
在当今世界上,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同时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国内体育产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位于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些省、市。经济发达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对体育的投入,而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的增加,又是体育产业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发展体育产业,在一定的政治保证下,最为关键的经济决定因素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
(一)经济保障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的前提。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由于受经济水平、投资观念、决策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体育事业至今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但是投资非常有限。从消费结构来说,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投资和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天津的829位居民存款意识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近期有50%的居民不愿意放开手脚消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下岗失业可能性使今后收入存在不稳定。二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今后将使教育费用大大提高。三是医疗制度改革。因此,人们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投资和消费。居民只有在基本经济条件保障下,满足生存的需求后,才会扩大体育方面的投入。
(二)全民健身为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加强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随着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已提到全社会的面前。其中身体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因而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只有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投资和消费意识,才能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
其次,增长体育消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全民参与健身活动,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多种组织形式,使得群众体育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不但有不花钱的体育煅炼,也有福利性的收费低廉的体育消费,还有中挡的以及专供高收入者享用的体育消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需要,是拉动体育消费的有力杠杆。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广大群众作为基础,把挖掘体育消费立足点放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群众体育基础上,把全民健身带入市场从而扩大体育消费。
(三)促进体育市场繁荣。体育市场是否兴旺,也是衡量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示,并可以通过体育市场反映出来。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培育体育市场,一方面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加以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营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使体育市场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结合起来,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入到各种形式的体育煅炼中去,拉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市场繁荣。
(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群众健身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人们寻求科学的适合自己身体状况、职业特点的健身方法。因此,技能培训、辅导咨询、健康评估、体质康复等一些服务项目和方式便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要。这也要求体育部门的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力求新的突破,用“巧”劲去催育体育市场,研究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状况、收入水平。这样才能使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又会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全民的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和部门的促进作用也极其的明显。因此,《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体育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2.《论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成都体院学报》,1995.4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1999.4
4.《体育产业辨析》,《成都体院学报》,1995.4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595.html
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开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此后,出现了体育产业。1992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如何加快体育产业,是体育界在改革中面临的新课题。从经济角度看,体育有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当代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已从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转变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文化活动并进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门类。
体育产业与我国整个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它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基础之上,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
一、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把体育作为纯粹福利事业。国家是体育事业的唯一投资者,主导着整个体育的发展,并完全承担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责任。同时在我们的主导思想上,也一直把体育领域的劳动视为非生产劳动,认为体育不能生产和创造经济价值,只是在利用和实现投资的社会价值。
随着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后,社会各经济部门的主导思想有了根本性改变,因而也已不再把体育视为单一的社会福利。体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被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之中,把体育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更使体育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使体育的价值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体现。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是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政治基础
政治是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保证。就体育领域而言政治表现为国家政权对体育的需要和统治集团的体育观念。政治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化的保证。
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就把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明确体育不是上层建筑而是政治基础。在1995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提出了“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走向市场”的体育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同年6月,国家体委制定并颁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首次较为全面地形成了指导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
国务院1995年6月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制订了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接着1995年10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体育法》总则第三条中规定:“体育产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以上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政治基础已逐步完善,为体育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因素分析
在当今世界上,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同时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国内体育产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位于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些省、市。经济发达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对体育的投入,而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的增加,又是体育产业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发展体育产业,在一定的政治保证下,最为关键的经济决定因素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
(一)经济保障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的前提。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由于受经济水平、投资观念、决策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体育事业至今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但是投资非常有限。从消费结构来说,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投资和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天津的829位居民存款意识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近期有50%的居民不愿意放开手脚消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下岗失业可能性使今后收入存在不稳定。二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今后将使教育费用大大提高。三是医疗制度改革。因此,人们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投资和消费。居民只有在基本经济条件保障下,满足生存的需求后,才会扩大体育方面的投入。
(二)全民健身为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加强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随着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已提到全社会的面前。其中身体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因而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只有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投资和消费意识,才能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
其次,增长体育消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全民参与健身活动,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多种组织形式,使得群众体育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不但有不花钱的体育煅炼,也有福利性的收费低廉的体育消费,还有中挡的以及专供高收入者享用的体育消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需要,是拉动体育消费的有力杠杆。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广大群众作为基础,把挖掘体育消费立足点放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群众体育基础上,把全民健身带入市场从而扩大体育消费。
(三)促进体育市场繁荣。体育市场是否兴旺,也是衡量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示,并可以通过体育市场反映出来。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培育体育市场,一方面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加以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营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使体育市场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结合起来,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入到各种形式的体育煅炼中去,拉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市场繁荣。
(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群众健身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人们寻求科学的适合自己身体状况、职业特点的健身方法。因此,技能培训、辅导咨询、健康评估、体质康复等一些服务项目和方式便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要。这也要求体育部门的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力求新的突破,用“巧”劲去催育体育市场,研究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状况、收入水平。这样才能使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又会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全民的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和部门的促进作用也极其的明显。因此,《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体育产
业化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只有在相应的政治保证之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动员和组织全民参与,以广大群众作为基础,满足不同的需要,挖掘体育消费的潜力,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从而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2.《论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成都体院学报》,1995.4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1999.4
4.《体育产业辨析》,《成都体院学报》,1995.4
《论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因素》